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樊纲    发布:2025-08-27    阅读:491次   

樊纲 综合开发研究院 2025年08月26日 09:44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而在这45年当中,“建特区”这个由中国最先创造的发展模式,已经几乎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的一个“必选项”。45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逻辑框架,进一步分析一下为什么经济特区能够在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的“发展破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不仅是在中国,也可以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制和政策的“优势落差”,用新的体制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形成“资源聚集洼地”,形成发展的突破并带动全国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就是缺资本、缺技术、缺人才,那些发达国家富有的生产要素在我们这里是最为稀少的。但过去计划经济的想法,是要用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办法,把我们仅有的那一点稀少资源利用起来,形成发展的突破。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初期阶段也会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这种计划配置方式的问题,在于无法在所有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是没有各种经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没有所有经济主体出于利己动机去捕捉各种机会,积极创新,灵活地配置资源,所以计划配置往往陷入僵化,宝贵的稀少资源既没有合理地集中配置,也没有高效利用,在当时的行政体制下被“撒了胡椒面”。

以市场体制为导向的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新的体制(最初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市场体制,但总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计划体制的僵化)和新的发展政策(包括外贸政策、外汇政策、引资政策、投资政策、用工政策等),形成这一区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的体制与政策的“落差”,用这种差异,形成“资源聚集洼地”,把全国各地的一些稀少资源“吸引”过来,使之得以集中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当时资本、人才稀少的国家实现增长的突破,带动全国的增长,实现计划经济没有做到事实上也很难做到的事情。

这一分析可以解释以下的现实情况:像深圳这样较为成功的经济特区,地处经济开放的前沿,但在最初阶段,吸收最多的不是“外资”而是“内资”,引进最多的不是国外的人才而是内地的人才;转移最多的不是国外的技术,而是在内陆地区发明的但没有充分利用的技术。深圳经济特区当时起的作用,一个是把当时的很多企业给集中到深圳来了,另一个就是把全国的许多人才集中到深圳来了。中央并没有对经济特区给予什么财政上的特殊支持,而只是“给了政策”,正是这种用新体制和新政策的落差,把全国的一批优质稀少资源集中配置到了经济特区,使之有效地重新配置,导致经济特区很快实现了高速发展,也提高了全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有人曾经批评说,中国的经济特区并没有利用多少外资,而是“抢了”其他(较落后)地区的优质资源。事实上,正是经济特区的出现,才结束了计划经济和当时行政体制下 “撒胡椒面”式的配置资源方式,资源被市场上的种种“落差”所吸引而得以重新配置。这正是经济特区打破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作用和特殊魅力。落后国家优质资源特别稀少,所以需要对仅有的一点资源集中有效地利用。经济特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的、集中有效利用优质稀少资源以实现发展突破的新方式和新模式。

通过经济特区迅速扩大对外贸易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而不仅是增长),就一定要利用国际市场,突破自己低收入水平下的窄小市场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充裕资源创造价值,换取自己没有的资源(如技术设备),才能实现发展。

经济特区在最初建立时的一个主要的现实目的,就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且是发展“三来一补”之类的加工贸易,最大限度地利用作为发展中国家较为充裕的要素禀赋即劳动力,以实现发展的突破。

发展对外贸易,会涉及很多政策上的改变,比如相应的财税、外汇、金融、海关等方面的政策安排,都要做出改变。这些改变,很难在全国同时进行,需要有一些区域先行先试,而且是综合配套地进行试点。经济特区就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有效工具。经济特区都设在沿海地区,有利于较快地对接国际市场,实现外贸的突破。而深圳经济特区毗邻香港,贸易的往来在各种层次上一直延续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的加工贸易和对外出口很快实现了飞速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其他经济特区,也就不难解释了。

对外贸易有利于更大规模地利用我们相对充裕的资源,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经济特区成为全国各地“农民工”最早流动转移和聚集的地区。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的特区,利用的是全国的资源,并使全国的资源得以更充分和有效地利用。

加快引进稀缺要素,弥补禀赋不足

经济特区的另一个发展功能,就是在最方便的地方开始引进外资,以及外部的管理、技术人才要素,从而弥补那些增长要素的不足。

引进外资、外企,也涉及到许多政策的改变,需要相应配套的体制,这在发展初期还无法在全国全面实行。建立经济特区,就是要在一定区域内开始实施起来,创造经验,以向全国推广,也使得这一因素尽快在一些区域内开始发挥作用以实现发展的突破。沿海地区具有运输成本低的区位优势,原来有开放的历史和文化,最容易实现外资和外企的引进。在国际上也是这样,往往是一些边境地区,甚至是三国的边境地区,容易最先实现发展,就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最容易实现“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不同的稀少要素能够组合起来实现较高的增长。

经济特区率先引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稀少要素,不仅是资本,还有技术、管理知识、市场渠道、企业制度等,也就率先改变了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能够(有可能)率先“提升”产业结构。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特区在后来都成为高新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

经济特区率先改革,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济新体制和发展新模式的借鉴

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所起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入了新的“市场取向”的利益主体,改变了利益格局,从而有利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更多的人“愿意改”甚至是推动改革。而在有关体制改革“如何改”的问题上,开放的作用就在于加速引入信息增量,从而改变人们的知识与信息结构,使改革加速。外贸活动、与外国人做生意的过程,都是吸收信息与知识的过程;而引进外资、外企,则更是将各种信息与制度的载体引入了国内,都导致一国内制度知识与制度信息量的增大。

经济特区在率先开放的过程中,率先获得了较为完全的制度信息;这些较为完全的信息会体现在先行先试、率先取得进展的体制转轨过程中,而这些率先实现的改革,会在全国起到示范的作用,较多的有关制度的信息就在这一示范过程中进一步“外溢”到全国,比如会在全国的改革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作用,也会在人们到经济特区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扩散到各地。

而且,这种由率先开放所获得的信息增量通过经济特区的实践消化、吸收,转化为一国的“内部知识”,而不再是“外国”的知识。直接学习外国的做法,会有许多东西难以适应本国的特殊实际,而学习经济特区,则是在学习在本国已经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全国其他体制的整合也更加容易,改革的“不协调成本”就会小得多。人们这时已经不必“出国考察”,而是可以到经济特区学习。总之,通过经济特区的改革实践,由开放所获得的信息得以消化之后再传递出去,信息增量已经以一种更为容易被全国和其他地区所接受的方式存在,成为推进改革顺利展开、减少改革成本的重要因素。

在率先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新探索、解决新问题

经济特区最先发展了起来,为全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同时也会最先经历发展的过程,最先面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比如,当一部分人率先在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中富裕起来之后,经济特区就率先面对收入差距的社会问题;当大量农民工涌入经济特区打工的时候,经济特区就最先遇到了城市化过程的种种矛盾,需要率先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当经济特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时候,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就率先成为突出问题,成为先富起来的中产阶层所关心的问题。经济特区率先面对这些问题,就为全国处理这些问题不断提供经验教训和示范。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经济特区的“持久性”,或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都需要一个国家内部有一些区域先行先试,率先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以减少全国处理这些问题的改革成本。因此,我们要结合发展阶段的演进,来看经济特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新的意义——经济特区将不再仅仅具有率先发展经济的功能,也将具有率先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和政治发展等各方面的功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深圳经济特区不断地被中央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试点功能,这集中体现在2019年中央将深圳定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它实施进一步的综合试点改革。

也正因如此,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时候研究中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是为了总结,也是为了进一步地发展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远没过时,经济特区还是进行时! 

//本文为《深圳特区报》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