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扩大内需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2002.03.29)
作者:刘世锦    发布:2004-04-16    阅读:4163次   

扩大内需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

刘世锦

  
  (50人论坛·北京)判断2002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一根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刘世锦近日认为,“结构调整就是这样一条主线。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来带动扩大内需的工作,是推动2002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刘世锦表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应当将扩大内需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以此来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
  刘世锦首先对我国经济在结构调整方面呈现的一些新特点进行了分析。他首先就提到了住宅和汽车等产业近期的迅速增长。他说,这些产业现在已经开始发挥新型主导产业的作用。其中,住宅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特别可喜的是,私人商品住宅的需求增长是带动目前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商品房销售额中的个人销售额已占到85%。而汽车工业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则一直保持在16%以上。它已经是仅次于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的一个我国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快速增长行业。 我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刘世锦认为这是研究结构调整时必须看到的另一个新特点。他说,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基地向我国转移的力度正在明显加大,摩托罗拉、诺基亚、飞利浦、西门子、爱立信等厂商正在大规模地建设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这将给2002年的结果调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他指出,目前结构调整呈现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一些原来增长比较缓慢的行业,如煤炭、冶金等行业,进来增速也有所提高。去年我国煤炭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国际油价波动,拉动了国际煤炭需求增长,这是煤炭行业增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闭、整顿小煤矿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煤炭行业的供求关系。这些行业增速加快,虽然还缺少稳定的基础,但已经使结构调整的整体局面发生了变化。
  刘世锦在分析过程中特意提到了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他说,近来各地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不同力度的改革,进展较大的有广东、浙江、安徽、上海、河北、四川、重庆、陕西等地。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把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做法引入了大城市。广东开始实行本省户籍人口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浙江宁波近日也取消了对进城镇落户指标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这是城乡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刘世锦认为,以上这四个方面,既是结构调整中新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也是开展下一步结构调整时必须重视和研究的新特点。他指出,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2002年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提到的几个新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扩大内需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而要做好这一工作,社会各界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在一些重要的认识问题上进一步达成共识。
  刘世锦说,首先就要进一步明确,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住、行需求,作为结构调整的龙头。我国在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居民消费需求成为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阶段我国经济依然处在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二元结构状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龙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表面上是农业和农村的问题,根子是非农产业和城市提供的就业规模不足,而就业规模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是解决住、行问题,住宅、汽车等产业主导地位的形成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刘世锦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以加快农民进城及其稳定化、制度化为结构调整的主线。他说,城乡矛盾是现阶段我国诸多结构性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扩大内需、农民增收、经济持续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说到底都取决于城乡结构矛盾的化解程度。一方面,要通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创造更多机会;另一方面,要使那些一只脚已经踏进城市的农民能够稳定下来,并得到必要的制度保障。
  刘世锦说,目前,被称为"农民工"的城乡间流动人口估计上亿,其中相当多的人在城市居无定所,就业受到歧视,在城乡间处于"漂浮"状态。这种状态增加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不确定性,也对城市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户籍改革及其他政策调整,使有合法住所、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外来人口"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得到制度保障,不仅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及其可持续性,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农村人口进城的预期,产生不可忽视的市场需求。
  他提出的第三个共识,是以国际上生产制造基地向我国转移为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刘世锦指出,这种转移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部分生产要素上具有成本的竞争优势。其次,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一些年来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品差距逐步缩小,成为拉动国际加工制造能力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条件。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在经历了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在进入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为重点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与国际加工制造能力向我国转移的"吻合"决非偶然。
  刘世锦还提出,在推动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优先推进那些对结构调整有关键作用的改革,并将内需扩大程度作为衡量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尺度。
(记者:刘春香 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