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主旨和丰富内涵
作者:张晓晶    发布:2022-11-29    阅读:7940次   


张晓晶 经济学动态 2022-11-28 19:14 发表于北京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伟大历史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审时度势,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集大成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引领全党全国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大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大时代背景。

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大跨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从国际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革命性变化,“东升西降”之势不可阻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平行的“两个大局”,而是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持续推进,促使世界经济版图呈现“东升西降”走势,推动国际格局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由此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铸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也凸显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鲜明特色;把握好“两个大局”的核心在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性、引领性,外部环境变化或者说世界之变局取决于中国自身的作为、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从历史视角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必将长期合作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过去4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融入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谐共存,合作大于竞争。但4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主基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和谐共存,而是竞争共存,竞争总体大于合作,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两个大局互动与两种制度竞争,清晰勾画出我们所处的大时代背景。面对这样的时代变局,未来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亟待新的理论逻辑和新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引领我们科学把握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主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主旨(或关键词)。近期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由十三章组成,其中有十二章的副标题均使用了“经济发展”一词。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制度基础、战略举措、第一动力、主要着力点、重要法宝和重要保障等十三个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经济发展何以如此重要?关键在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是根本。

更进一步而言,统筹两个大局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视角看,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重塑了全球经济秩序。未来30年,中国需要在多重约束和挑战下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为抵御各类风险挑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

从国内视角看,综合人口老龄化加速与人口峰值提前、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中美技术脱钩风险这三大制约因素,再叠加债务高悬、贫富差距、双碳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使得过去高增长掩盖下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水落石出”,金融、财政、产业、贸易等多个领域的风险交织、叠加、转化,冲击着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努力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在发展中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行稳致远。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3+4+5+1”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简明起见,我们用“3+4+5+1”四个数字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它们一共涉及经济发展的四个方面,即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主题主线、重要抓手和工作方法。

(一)“3”: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

我国经济发展须坚持三个根本要点(根本遵循),即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对各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使命所在,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只有更加充分地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才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根本宗旨上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要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高效联动,以新一轮改革红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经济循环的畅通、有效激励的增强,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4”: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

“三新一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路径。三者统一起来,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新发展阶段是分析第二个百年征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语境。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先导,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主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施策依据。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关键是要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的背景下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在极端情况下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第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解决好质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5”: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五方面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涵盖了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署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核心要义是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旨在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为发展提供新动能。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高效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优势,以及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新动能有机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三,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第四,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旨在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要通过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高水平、可持续的国内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第五,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与坚持新发展理念紧密联系起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建立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之上。要辩证把握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坚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安全,抓牢发展主动权,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

(四)“1”: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既注重破解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政策,部署“过河”的任务,又强调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与进之间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稳定经济运行为重点的“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调和大局,把这个大前提确立下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第二,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围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总体战略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第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强调目标导向具有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经济工作中,我们要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起来制定改革发展战略,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

第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导致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应对变局的关键,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要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动力,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化。

第五,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关键就在于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坚忍不拔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变为现实。

四、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是指导未来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南,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基本指引。要充分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释的许多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包括: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丰富发展了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关于经济发展原则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丰富发展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丰富发展了关于生产和需要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丰富发展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无疑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特质,直面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回应经济领域的“时代之题”,以中国视角、中国逻辑和中国框架展开中国经济叙事,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精髓,从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资源中汲取营养,同时吸收借鉴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不断结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实践,将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范畴、新范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注和参考文献略)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0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或点击微信页“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