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22年长安讲坛
党的二十大为经济企稳回升、长期向好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作者:杨伟民    时间:2022-11-17    阅读:29605次   

(长安讲坛总第397期)

杨伟民

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受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邀请,参加第397期长安讲坛。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会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学习体会,一是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发展逻辑,二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着力点。

 

一、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发展逻辑

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发展逻辑,由高到低,是五个逐步落实的逻辑。第一,“两个任务”,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的顶层逻辑。第二,“两个坚持”(“两个高水平”),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两个任务”的实现路径。第三,“两个作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第四,制度性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第五,宏观政策出发点是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第一,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是顶层逻辑。

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都有当时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0年,这20年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0-2020年,第二个20年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前两个中心任务都已顺利完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中心工作展开,为中心任务服务。这是一个大逻辑、基本逻辑,大逻辑决定小逻辑,后面提及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宏观政策出发点等都是围绕大逻辑展开。

二十大报告从三个角度定义了中国式现代化。一是“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五位一体”目标: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生态文明上的美丽。三是本质要求,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两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任务,即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世界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性意义,14亿人口全面进入现代化,将会改变人类到目前为止的现代化格局,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一个最终范式”,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第一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2035年目标,两年前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也做出描述,这次有一些新提法。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发展格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等,这都是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不同的表述。第二步,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中心任务,决定了下一步的首要任务。三个角度定义的现代化,包括现代化强国中的经济富强,本质要求中的高质量发展,“五大特征”中的共同富裕,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方面的要求,表明现代化的基础是富裕,需要经济发展。二十大报告讲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接下来的逻辑,必然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叫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其实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定义。二十大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从质与量关系的全新视角进一步定义了高质量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不是高质量发展,只有质量、没有数量也不是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仍然重要,如果没有量的合理增长,质就没有了载体。

 

image.png

通过这张图,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发展理念角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明确定义,即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宏观角度,就是要保持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的均衡。现在美国和欧洲是低增长、高通胀,显然不是一种高质量发展。我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3%,低于潜在增长率,不在合理区间,物价指标良好,10月份的CPI和PPI都比上月下降,这与欧美国家形成强烈对比。但是我国的青年失业率非常高,最高的7月曾经达到19.9%,10月份降到17.9%。从空间角度,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产业角度,要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方式平台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产品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或低碳化。从分配角度,要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各市场主体的分配公平合理,推进共同富裕。从效率角度,资本、劳动、土地、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高,人才、科技、数据、环境、碳等新生产要素的效率高。

第二,“两个坚持”是“两个任务”的实现路径。

如何抓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讲了四句话,提出纲领性的实现路径,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四句话其实有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新发展理念是理论指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新格局,都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目的、结果,主要路径是“两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什么强调要坚持改革和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我国取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样才能构建新格局,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对改革开放,绝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第三,“两个作用”是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

在二十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的篇章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项任务,说明中央认为,改革对未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还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样一段话: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这就讲清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要遵循这个一般规律。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展开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

怎样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说明在这些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方面,我们还有不少短板和缺陷,需要加快健全。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决定了必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民营经济迎来大发展,同时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所以这个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

怎样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同时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和全会文件中首次提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新提法。为什么这么提?从现实意义看,民营企业预期转弱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需要在思想上、理论上再给定心丸。从长远意义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

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是一个新概念。2020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宏观调控被宏观经济治理替代了。宏观经济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比宏观调控涵义更广的一个范畴。因为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全是周期性的,很多是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有些是经济治理不完善、方法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不是宏观调控能够解决的。同时,这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阶段的多元化目标所决定。

第四,制度型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

现在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关上开发的大门?不是,环境越复杂,越要敞开大门扩大开放。在2020-2021年的经济增长当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需拉动,我们的经济不会实现迅速恢复回升。另外,我们还要大量进口资源和初级产品,这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过去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贸易额有多大、引进外资有多少,这是一种商品流动、要素流动型开放,下一步要转向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继续扩大贸易和投资,需要拓展制度型开放,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同国际通行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制度型开放是相互的,不是我们完全被动地去适应,有些我们也应该去引领。

第五,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是宏观政策出发点。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扩大内需战略,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但是扩大内需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递减,前期刺激政策的一些不良效果开始显现。2015年,我们面临“四降一升”——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金融风险上升。所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并演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四降一升”,止住经济下滑态势。通过两年的实施,2017年经济增长速度止住下滑态势。但是2018、2019年由于美国制造贸易摩擦,造成我国出口下滑,2018、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如2017年。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加上美国对我国的全面遏制,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扩大内需,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者不可偏废。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6个关键词:

一是格局,就是构建适应新阶段、新理念,不需刺激就能实现内生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与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发展格局。重点在“新格局”,不在“双循环”。

二是循环,就是要畅通生产、分配、支出以及生产与生产、生产与分配、分配与支出、支出与生产之间的循环,打通各环节之间的堵点、清理各方面的淤点。重点在循环,不是单纯的市场、物流、供应链。

三是开放,就是要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世界工厂”促进形成“世界市场”。重点是“双循环”相互促进,不是“单循环”“内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分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卡脖子”领域实现自立自强,也不是什么技术和产品都要自己干、从头干。

四是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就全国经济整体而言的,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本来就已经是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不是再融入,而是促进形成。

五是构建,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努力工作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会自然而然就能形成。怎么构建,关键在改革,政府要推动对形成旧格局的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对发展什么、发展多少等的干预。

六是系统,就是坚持系统观点,把握多目标平衡,把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统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扩大内需,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共同富裕。

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政策方向。要优化总需求格局,进一步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要优化国际循环格局,重点是解决好关键技术和初级产品受制于人的情况,提高进出口、吸引外资、对外投资等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化消费格局,重点解决政府消费占比提高、居民消费占比下降的问题。要优化供给格局,重点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国内供给不足的产业及其制成品和服务产品,特别是解决科技自立自强问题。要优化分配格局,重点是按照共同富裕的方向,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等。

 

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着力点

二十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的逻辑及其新论断、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经济重回合理区间和长期向好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和理论依据,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要尽快转化为政策上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的行动力。

当前有哪些是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或者说需要加强关注、采取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一是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二是居民消费稳定增长,三是房地产市场稳定,四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五是碳达峰碳中和,六是共同富裕,七是宏观经济治理。围绕这七个问题,我们具体分析二十大报告如何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第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

image.png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8%,二季度受疫情影响滑落到0.4%,三季度企稳回升至3.9%,比二季度明显改善,但是全年增长将低于5.5%的预期目标。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低于我国潜在增长率,不符合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是我国经济的常态,所以必须要扭转。

 

image.png

 

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在月度之间波动幅度很大,具有疫情冲击的典型特点。1-2月正常恢复,3月逆转走弱,4月探底,5月弱恢复,6月恢复加快,7、8月有所减弱,9月工业和服务业分化,10月工业和服务业双双减弱。

image.png


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情况来看,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低的,需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目前经济中的很多问题是增长速度过低的一种结果或者反映。为什么出现增长速度过低呢?从短期来看,有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冲击,包括层层加码的不当防控;二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今年仍然存在,而且预期转弱、需求收缩进一步发展;三是主引擎失速,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两个主引擎,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下滑、动力减弱。


长期来看,主要是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思想上片面理解高质量发展,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不重要了;二是经济治理体系不完善,方向和任务确定之后,方式方法不当,就会出现合成谬误;三是第三个10年的发展模式仍在艰难探索中。新世纪以来第一个10年在相当程度上靠工业及其出口来拉动,第二个10年主要靠以房价上涨为龙头,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相互支撑拉动增长。第三个10年的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还在艰难探索中。

“两个任务”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新时代的新表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所谓一脉相承,就是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宣告,在今后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战略思想,不动摇、不懈怠、不偏向、不争论。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能再单纯追求高速度,现代化国家本质上是多目标的。在多目标中,也要抓主要矛盾,抓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两个任务”的提出,有利于统一思想,全党全国要一心一意谋高质量发展,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

第二,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image.png

 

2001-2020年这20年的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政府消费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扩大内需政策出发点不是这样的,但结果却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政府消费比重。

image.png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4.7%提高至2020年的17%。土地财政及其债务拉动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带动了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行业增长,但对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形成挤压,还提高了地方政府杠杆率。

 

image.png

从短期来看,去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下滑,去年12月降到1.7%,今年4月降至-11.1%,之后逐步恢复至8月的5.4%,9、10月再呈下降趋势,10月降至-0.5%。

 

image.png

 

从包括了居民服务消费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878元,同比增长1.5%,加上居民住房消费的大幅萎缩,居民总消费实际上已大幅萎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共同富裕,最终要看居民消费增长。居民消费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需求端影响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当前的需求收缩主要是居民消费收缩,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消费是明年以及未来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的关键。要改变以扩大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转变为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实行给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给居民减税降费的财税政策。

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的关于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人民生活的观点,有利于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居民消费,采取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第三,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

image.png

 

近十年来形成的以房价上涨为龙头,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相互支撑拉动增长的格局,随着人口趋势性变化以及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的风险敞口增多已不可持续。加上严监管,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9月同比增速是-8%,10月同比增速是-8.8%。

image.png

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也逐月下滑,10月同比增速分别为-22.3%和-26.1%,比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更大,这说明居民购房预期比房地产企业建房的预期更差。

 

image.png

随着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大幅下滑,去年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增加值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三季度比二季度有改善,为-4.2%。房地产占我国GDP的6.8%左右,这样大的一个产业,负增长幅度这么大,其他行业很难填补,所以房地产也是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一个关键点。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说明中央认为,房地产问题,不仅是一个短期的风险防控和价格调控问题,还是一个房地产的制度型问题。中国的房地产还不是一个夕阳产业。房地产跟其他类产品不一样,房子是建在特定空间的,是搬不走的。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多平方米,乘上14亿人口,房子的总量很大,但是不是达到了峰值。人是流动的,而房子是不能动的。住宅峰值不能仅看静止的总量,更要看人口流动后的动态的总量。房地产的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区域性、体制性的,以及调控不当和监管力度过大、过急带来的,也不是地方和一两个部门能解决的。房地产是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要瞄准新的住房制度、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多部门尽快协同制定综合性、长期性、制度性的房地产新政。

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新的住房制度,有利于在思想上重视房地产的制度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而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第四,有利于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image.png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和增长源泉。过去10年,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名义增长17.5%,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去年以来开始减速,从2020年四季度的21%,降到今年三季度的7.9%。这种腰斩式的减速,不全是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增长14.6%)。信息技术服务业是过去10年来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现在这些行业扩张放缓,不招人或者少招人,所以今年青年失业率很高,就业压力很大。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物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网络全国、数字中国等。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数字经济目前面临商业模式创新不够、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制度规则建设滞后、治理模式不成熟等问题。

今年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二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时隔三个月,中央政治局两次专门强调,而且三句话是完全重复的,说明党中央对平台经济发展高度重视。

二十大报告和中央政治局提出的要求,有利于给平台经济发展以稳定的政策预期,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平台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有利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实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先立后破,就是先把少排碳、不排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起来,然后再破除传统的高排碳能源。但太阳能、风能新能源固然好,但具有间接性、不稳定性,风电在有风的时候才能发电,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怎样克服这种波动性?必须有其他电源作为匹配,进行灵活性调节。欧洲主要靠天然气做调节性电源,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面临能源危机。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天然气发电,主要还是靠煤电。先立后破的“立”,还包括煤电的灵活性改造,煤电的调峰能力,所以,煤电的灵活性改造、调峰规模,决定着新能源的消纳规模,从而建设规模。

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提法相比,这是一个新的变化,把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后面的“制度”二字删掉,在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后面加上了“制度”。要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论断以及新的一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双碳”问题上的急躁冒进、“运动式”、一刀切等问题,有利于我们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减碳与发展的关系。减碳不能建立在经济减速的基础上,我国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减碳。

二是减碳与安全的关系。要确保能源供应,减碳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保障基础上,不能影响民生。

三是减碳与考核的关系。能耗“双控”不等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我国人均生活用电力水平比OECD国家低得多。所以,能耗“双控”是过渡性的,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四是减碳与减煤的关系。必须立足国情,以煤为主,先立后破,先增后减。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阶段,我们要用更多的煤电作为灵活性调节电源。这个时候每度电的煤耗可能比过去高一些,增加一部分能源消耗,但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所以是值得的。但煤电要逐步从“主角”变成“配角”,发挥主力调节性电源电量的作用。

image.png

 

从过去20年的情况来看,2013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近年开始上升,去年已经双双超过2013年。去年原煤产量和煤炭消费量都大幅提高,煤炭产量已经超过2013年,煤炭消费量比2013年的峰值只差1000万吨。今年煤炭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能会再创新高。所以未来减碳任务确实很艰巨,但又不能不生产和消费煤炭。

image.png

去年9月份的原煤产量是29亿吨,今年9月份是33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亿吨。煤炭主要用于发电,但是今年前9个月火电发电只微增0.5%,说明煤炭仍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在一定程度是供不应求的,当然其中也有国际市场的影响。

 

image.png

五是减碳与能耗强度的关系。过去20年,我国经济总量增加10倍,从10万亿到100万亿;同期主要初级产品的进口量都在成倍增加,有些产品像煤炭、棉花、铁矿、小麦的进口增长倍数甚至高于GDP增长倍数。过去是吃不饱,现在吃饱没问题,但要吃好难度非常大。这说明我国自有资源无法满足14亿人过上美好生活和支撑100万亿元GDP,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加工成制成品再出口,这就必然形成高载能产业结构。过去我们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服装、鞋帽、工艺美术品等,现在这些产品相对份额在减少,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机械产品是高耗钢产业,高耗钢意味着高载能,所以单位GDP能耗必然较高。需要从全局出发看待和调控“两高”行业,不要过度控制。

如何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呢?我认为,应实行市场为主、行政为辅,行业为主、地区为辅的制度。按照全国一盘棋原则,统一对高排碳的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交通等行业进行碳排放总量控制,拍卖排放配额,企业进入碳市场交易。地区控制为辅,对国家统一控制以外行业,实行以省区市为单元的控制制度,不对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分解。

二十大报告的论述,有利于在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避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六,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image.png

 

居民消费的背后是分配问题。20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虽然实现了“两同步”(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但没有做到“两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image.png

 

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超过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及间接税净额后的余额。生产决定分配,最近十几年金融和房地产带动的增长必然使分配向其倾斜。金融业营业盈余5万亿元,房地产3.8万亿元,合计8.8万亿,占GDP的8.8%,占全部营业盈余的36%,占服务业的营业盈余的68%。这必然会蚕食了居民收入和其他行业收入。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这些论述有利于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统一,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分配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排斥非劳动收入,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分配是共同富裕的手段,但不是全部,还要营造权利平等的制度环境,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平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共同富裕不是回到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推进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企业部门收入在行业间不平衡;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居民收入格局远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间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较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等。

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三是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五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六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七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八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九是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十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七,有利于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这些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时代背景是我国发展进入多目标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如,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再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

目标多元了,工作难度明显增大,但经济治理体系和能力跟不上,多重目标约束下的经济治理效能亟待提升。怎样提高治理效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第一,把握市场与政府平衡,坚持市场机制,不是重视某一工作、某个目标,就设立一套指标,层层分解、限期完成。第二,把握多目标平衡,目标之间有主次、有先后,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不能为了完成某一目标或指标牺牲经济发展。第三,把握发展与监管平衡,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被监管者更健康更规范地发展,既要抓监管,也要顾及发展。第四,把握长期与短期平衡,长期目标需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不能打成攻坚战、歼灭战。第五,把握政策之间平衡,制定政策要瞻前顾后,站在本部门本地区职责立场制定政策无可厚非,但都应顾及对全局的影响,防止出现合成谬误。第六,把握好依法行政和依文件行事平衡,坚持依法行政,有法的要依法办事,没法的要补上,减少依文件行事。第七,把握抓落实与问责平衡,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层层分解、压给地方、压到基层,以及责任到人、精准问责到人。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系统观念原则等,有利于健全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方式,促进经济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我学习二十大报告的一些体会,简单梳理了二十大报告中的经济发展逻辑,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十大精神有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仅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