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稳”工作内涵
作者:管涛    发布:2023-01-20    阅读:16504次   


凭澜观涛 2023-01-18 18:5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外汇 ,作者中国外汇



要点

2023年经济反弹应该伴随着需求改善、就业复苏。我国仍然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2022年,因遭受美联储激进紧缩、地缘政治冲突、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超预期冲击,我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预计2023年受益于防疫措施优化、存量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以及上年的低基数效应,我国经济将有别于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然而,我们要警惕经济反弹中可能出现的数字幻觉,对形势要有清醒冷静的判断,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其实,2021年我国曾经遭遇过类似的情形。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虽然增长2.2%,但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2021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全球经济复苏共振背景下,我国经济强劲复苏。根据最新核实数据,2021年当年我国经济增长8.4%,为2012年以来最高,也远高于市场共识的5%—6%的潜在增长水平。不过,剔除基数效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为5.3%,并且2021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高达18.3%之后逐季回落,到三、四季度分别回落至4.9%、4.0%,重新低于潜在增速。
同期的通胀和就业指标也指向我国经济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牢固。2021年,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快速上行,反映了疫情冲击、国际供应链中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核心CPI同比增速维持在1%左右,CPI与PPI同比增速的“负剪刀差”不断扩大。同时,尽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较上年多增83万人,却仍较2015—2019年趋势值少了69万人。
内需不足、就业不充分,均显示我国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存在负产出缺口。为此,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供给冲击、需求萎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美国却是另一种情形。2021年,美国经济在2020年衰退2.8%之后增长5.9%,创下1985年以来新高。2020年和2021年,美国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5%,低于2015—2019年年均增长2.4%。但是,当前美国是正产出缺口。根据美联储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生产率增长放缓和劳动力参与率降低,近期美国潜在产出的预估大幅下调,这导致美国出现了低增长、低失业、高通胀的经济现象。
到2021年底,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同比增速由2020年底的1.3%升至6.0%,核心PCE由1.5%升至5.0%,失业率由6.7%降至3.9%。2022年三季度,美国经济环比季调折年率增长3.2%,虽不及2021年全年5.9%那么靓丽,却依然伴随着美国经济过热。2022年前11个月,美国PCE平均增长6.3%,核心PCE增长5.0%,远高于2%的长期均衡目标;失业率平均为3.7%,也低于美国的自然失业率4.0%。这正是美联储追赶式加息的底气所在。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0%。2022年前11个月,PPI单边下行且逐渐转为同比负增长,CPI温和上涨但核心CPI持续低迷;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略超出年初确定的控制在5.5%以内的调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少增62万人。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言,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强调突出做好“三稳”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此次会议用新“三稳”替代前些年“六稳”“六保”的提法,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即评估经济工作成效不能简单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还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2023年经济反弹应该伴随着需求改善、就业复苏,而不是无就业或者通缩式的增长。当然,我们也要避免“高失业+高通胀”滞胀式的经济复苏。
有鉴于此,2023年我国仍然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同时,在不折腾、不添乱,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前提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