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美G2模式受挑战,我国如何应对?
作者:彭文生    发布:2023-02-01    阅读:16781次   


清华金融评论 2023-01-30 18:09

以下文章来源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作者彭文生


文/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要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的创新经济发展。一是要切实推进对外开放,尤其要尽快重启对发达国家的开放,特别是在绿色转型、公共卫生等可实现双赢的领域,加大协同,细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二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充分发挥我国的创新潜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用好市场竞争机制;三是要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在供给侧增加保障房供给,租售并举,在需求端纠正过去因房地产市场过渡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四是改善金融结构,对实体产业和金融产业合理区分,防止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延伸到实体产业,避免不公平竞争,同时要提高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防止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在资本市场中无序延伸。


全球产业链发展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最近,纵观全球产业链发展,我国在规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等方面面临了一些发展机遇和挑战。


创新和开放紧密相连。过去几十年,全球的创新基本上可以总结为G2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引领全球进行科技创新,创新成果通过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超大规模市场快速商业化。没有大市场或完善的制造业体系配套,发达国家很难把单位成本快速降下来,使它具有商业可行性。


在G2模式之下,各方都是受益的。美国企业通过中国制造业体系和大市场快速商业化创新成果,获得的收益可以反过来支持进一步创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干中学,学中干”,技术追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快速赶上。全球都受益于中美之间的创新合作模式,享受了低成本的创新成果。


但现在这样的模式遇到了挑战,过去几年主要是疫情、贸易保护主义,最新的主要挑战来自地缘政治竞争。从产业链的角度,地缘政治竞争对中国造成了两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挑战,中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面临纵向的“卡脖子”问题,美国最近在一些先进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限制措施越来越多;第二个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成品生产和出口中心,全球供应链对中国有“去中心化”倾向。2000年时,全球三大生产中心是德国、美国、日本;到2019年,中国已经是最大的产成品生产中心。疫情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成品生产中心,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担心在产成品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太多,所以进行产能的去中心化。


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的创新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的创新经济发展,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要继续对外开放,尤其要维护对发达国家的开放。虽然地缘政治竞争给国际合作造成了一些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但开放与经济合作,最终还是会带来双赢的结果。未来在绿色转型、公共卫生等事关全人类命运的领域,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有合作的基础。


其次,要重视发挥规模经济的“新优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让中国在未来的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实现互赢,我认为一个重要却尚未被充分重视的方面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如果单纯地追求规模,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能达到最大规模,但消费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需要通过分工细化和市场交易来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市场分工和交易来实现规模经济的想法,最初是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出现的,即“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化分工和交易。这是未来中国发挥大国规模经济优势的基础。


除了分工细化以外,大国可以更好地分摊公共服务成本,也就是大国人均可以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小型经济体的年轻人需要强制服兵役,但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国防的公共服务成本被分摊了。


过去规模不受重视,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小型经济体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分工来享受规模经济。比如中国台湾,20%左右的GDP资源放在半导体行业,这在封闭经济体中是很难想象的,主要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国台湾可以把半导体产业规模做得很大,而且技术先进、效率最高。但现在遇到了挑战,美国要求把中国台湾先进半导体的一部分产能迁到美国。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小型经济体能否继续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享受规模经济效应是需要观察的。反过来讲,在未来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大国的规模经济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第三,构建好的市场生态,让创新经济、知识经济进一步增强大国规模优势。创新具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它的外溢性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相关,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越大,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天然具有创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方面,人口众多,现代化不容易,一旦中国实现现代化,经济总量就会非常大,将会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格局;另一方面,人口多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潜力、创新潜力和开放优势。


一般生产中心会选择设在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地方,依靠大市场降低成本,由此降下来的成本超过了运输成本,其他地方也就不必设立产能。也就是说,即便考虑到运输成本,在人口众多的大市场生产,后运输到其他地方,也是有利可图的。所以,人口众多带来的规模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要素方面,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两亿人,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第三位是美国,都不到一亿人。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多是我国推动创新的一个优势。另一个优势是数字经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显示,从土地到生产性资本、科技、数据,生产要素的非竞争性越来越强。土地使用的竞争性是最强的,数据则是非竞争性最强。所以,从创新经济的角度看,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是数字经济,最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是房地产。


创新需要把规模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生态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如何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创新?我认为首先是要建立政府和市场的伙伴关系,因为创新带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存在外部性,私人部门的投入不够,需要政府增加对科技的研发投入。同时,需要政府设计好的竞争市场机制,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来促进创新投资等。


另外,有规模不一定有规模经济,当年苏联也有规模,但是没有规模经济,因为它没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把规模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生态。什么是好的市场生态?我认为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要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数字经济对规模效应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数据具有非竞争性,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性;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可能被公权力用来对经济施加更多控制,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因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数字技术反而有可能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管控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可能就变成经济碎片化了。


因此,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治理如何在对外开放、全球合作等方面发挥出规模经济的效应,面临着挑战。美国的监管模式、欧洲的监管模式、中国的监管模式各不相同,各国都还在摸索新的市场形态。


第二,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最不具有规模效应的是土地,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应该再走过去的老路,而是需要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在供给侧增加保障房供给、租售并举;在需求侧纠正房地产过度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扭曲,落实房地产税。


第三,基于产融分开、分业经营推动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在促进规模经济、市场经济方面非常重要,需要推动金融结构的持续完善,尤其应当重视政府信用担保下的银行行为。一个行业如果享受政府的信用担保,同时又以追求盈利为第一目标,必然会带来不公平竞争。


因此,我认为改善金融的结构,应要求严格的产融分离,推动实体产业和金融分开,防止政府对银行的信用担保延伸到实体产业,避免不公平竞争;金融行业内部则应该分业经营,防止政府对银行的信用担保延伸到资本市场,这样才能发挥好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规模是发展的重要潜力,需要发挥好该潜力,以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建立好的市场生态,尤其是要构建起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基于产融分开、分业经营完善金融结构,并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


文章来源: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本文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