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rofile/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本期专稿”栏目,仅代表作者本人学术观点,以下内容为文章节选,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于“现代化”,学术界并无公认的定义。考虑到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根本上是与社会生产力性质和运动形态的变化相适应的,我们应首先从社会生产方式变迁的自然形态上来理解“现代化”。从人类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诸国和美国等国家先后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以工业革命及其不断深化为发展内涵,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序列。而后发展中国家都把欠发达的原因归结为现代工业的落后,进而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的中心内容,以实现以工业化为基础和核心的产业现代化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欠发达经济体,无论是继续深化现代化并保持领先,还是努力赶超并尽快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上都是以现代化的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化的服务业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赶超,包括现阶段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经济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发展等,都是在这一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结构下展开的。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开启于西欧,是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为开端和核心内容、以产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也不仅仅是一个从农业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巨大转变,而是以此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文明状态的逐渐形成、确立、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不仅包括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质态转型升级,而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价值、道德等多方面的革命性转型。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方式,或者说作为经济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全球性的世界历史进程,其具体的实践过程则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实践构成。现代化的先行国是以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因而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市场化是一致的,并且这种市场化的培育又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变迁相统一。但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和发展基础,而这些制度条件及发展基础在历史上首先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的,而且这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欧美各现代化先行国遵循的唯一发展模式。这就形成了认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历史误区,形成了所谓资本主义私有化加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等于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由于种种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发生而受到质疑。总结已有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探索,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启示。第一,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最深刻的历史变迁;第二,现代化的经济实现机制是市场与政府的统一;第三,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本质在于经济结构质态的升级;第四,现代化是由工业文明和不断深化的产业革命推进的生产社会化进程,但绝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作出了总体战略安排:一是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二是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三是系统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安排;四是旗帜鲜明地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五是突出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六是深入论证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