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基本盘持续稳固、抗风险能力增强
作者:管涛    发布:2023-02-15    阅读:12549次   


凭澜观涛 2023-02-14 09:11 发表于山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外汇 ,作者中国外汇


作者 | 管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5期



要点

2022年,在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超预期冲击下,我国国际收支延续了自主平衡,货物贸易顺差带动经常项目顺差创下历史次高,基础国际收支保持较大规模顺差,有效对冲短期资本项下波动。




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显示,在海外俄乌冲突风险外溢、美联储激进紧缩,以及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超预期冲击下,202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基础国际收支强劲,资本流出增加但趋于收敛,外汇储备名减实增,对外经济部门经受住了资本流动冲击和汇率宽幅震荡的考验。




经常项目顺差为历史次高,货物贸易顺差、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延续了自主平衡。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175亿美元,同比增长32%;非储备性质的资本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倍;储备资产增加1000亿美元,同比下降47%(见图1)。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804.png
注:储备资产增加为负值,减少为正值。
图1 202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银证券
从总量看,202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历史次高,仅次于2008年的4206亿美元,占全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2.3%,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4%的国际警戒线以内(见图2)。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绝对规模持续扩大,但顺差占GDP比重一直处于合理区间,显示我国对外经济平衡。这有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市场汇率有涨有跌、双向波动,而不易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占比过高、汇率明显低估时的趋势性单边行情。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818.png

图2 经常项目差额及其占名义GDP比重(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中银证券
分项来看,经常项目顺差扩大来自于货物贸易和二次收入顺差增加、服务贸易逆差收窄,三者对经常项目顺差扩大的贡献分别是123%、6%和4%。此外,初次收入逆差扩大,对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为负贡献32%。
货物贸易方面,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出口为33646亿美元,同比增长5%;货物进口为26790亿美元,同比增长1%。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货物贸易顺差同比扩大22%至6856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合计60436亿美元,同比增长3%,二者均创下历史新高。从全球范围看,2022年美元指数飙升、主要非美货币兑美元贬值,叠加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传统贸易顺差国韩国由顺差转为逆差,日本逆差激增8.8倍,德国顺差减少57%,而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再创新高,反映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稳固地位与韧性。
服务贸易方面,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943亿美元,较上年进一步收窄6%。其中,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为主要正贡献项,前两者顺差分别为176亿、418亿美元,同比增加66%、23%,后者逆差312亿美元,同比减小11%。这反映了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增长较快,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有所提升。同期,旅行逆差1076亿美元,同比扩大14%。未来,随着国内优化疫情防控和出入境措施,预计跨境旅行会陆续恢复,届时旅行支出增加将带动服务贸易逆差扩大。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22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合计591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创下历史新高;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为3.3%,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全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5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1%。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经济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牢固,主要表现为外需恢复快于内需。2020—2022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三年为1998年以来最高,平均为21.4%,较2015—2019年均值高出20.1个百分点;投资平均贡献率为50.5%,高出12.5个百分点;消费平均贡献率为28.1%,减少34.6个百分点(见图3)。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840.png

图3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银证券
2023年,随着海外持续货币紧缩的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需求继续降温,叠加2022年出口的高基数,预计2023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趋于减弱甚至逆转,由此更加凸显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对此,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国内经济重启,稳增长增量和存量政策发力,内需企稳将对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起到关键作用。



资本项目逆差增加但趋于收敛,基础国际收支顺差有效对冲短期资本外流



2022年,我国非储备性质的资本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3176亿美元,为仅次于2015、2016年的第三高,占全年名义GDP比重为-1.8%,虽然负值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但明显好于2015、2016年平均-5.7%的占比水平(见图4)。与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逆差25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2.4%相比,2022年资本项目逆差规模占GDP比重却不足-2%,这反映了我国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的体量优势,凸显了我国具有更强的抗外部风险冲击能力,是理解我国金融开放和货币国际化政策立场的重要出发点。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851.png

图4 资本项目差额及其占名义GDP比重和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中银证券

分项来看,直接投资方面,全年直接投资顺差323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1737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和来华直接投资分别同比下降300亿、1437亿美元。这主要反映了2022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疫情多点散发、经济复苏进程受阻的影响。此外,受国内外疫情周期错位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恢复整体快于来华直接投资。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包括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
短期资本流动方面,2022年短期资本(即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资及净误差与遗漏合计)逆差3498亿美元,流出规模为2017年以来的新高。分季度来看,二季度短期资本净流出规模最高,随后连续两个季度收敛,四季度已收敛至48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61%、41%,全年短期资本净流出同比增幅由前三季度的42%降至4%。同期,资本项目逆差645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5%和40%,全年资本项目逆差同比增幅由前三季度的3.78倍降至1.46倍(见图4)。
跨境资本流动与外资买卖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状况可以相互印证。2022年2月起,在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超预期冲击下,外资连续减持境内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进入2022年四季度以来,国际方面美联储紧缩预期放缓,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下行,美股反弹,全球风险偏好提升,中美利差倒挂收敛;国内方面防疫政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整,国内经济复苏前景改善。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外资重新回流,人民币汇率也企稳回升。结合具体数据来看,债券通项下,2022年一、二季度外资净减持人民币债券,随后减持规模两个季度连续收敛,并在12月转为净增持;陆股通项下,2022年一、三季度呈现净流出,四季度在国内经济重启的强预期驱动之下,11、12月连续两个月净流入,逆转了前10个月累计净卖出的势头,全年累计净买入900亿元人民币(见图5)。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903.png

图5 债券通和陆股通项下资金流动情况及中美利差(单位:亿元;BP)

数据来源:中债登;上清所;Wind;中银证券

此外,与2015年和2016年的情形不同,此次我国并未遭遇“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高烈度跨境资本流动冲击。2022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大开大合的震荡走势,3月初升至6.30比1附近后冲高回落,9月份跌破7.0,到11月初跌至7.30附近,11月初以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改善,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全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分别下跌8.5%、8.3%,为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最大降幅。在此背景下,外资却逐渐放慢减持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步伐,并在四季度转为重新增持。其原因在于,外资担心的不是汇率的涨跌,而是汇率僵化导致的“不可交易”风险。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及时释放了市场压力、避免了预期积累,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从政策端看,汇率弹性的增加减轻了对资本管制手段的依赖,年内仅有部分宏观审慎措施被重启,境内债券市场开放持续加快,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汇率灵活性的增强还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自主空间,央行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总量和结构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境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信心。
2022年,我国基础国际收支(即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合计)顺差4498亿美元,同比下降14%,规模为历史第四高。短期资本净流出与基础国际收支顺差之比为-78%,虽然负值同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100%(见图6)。基础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展现了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韧性,有效对冲了短期资本外流,促进了国际收支自主平衡。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916.png

注:(1)基础国际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2)短期资本流动差额=-(基础国际收支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证券投资差额+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差额+其他投资差额+净误差与遗漏额。

图6 短期资本流动与基础国际收支差额及二者之比(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银证券




外汇储备名减实增,估值因素对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影响较大



2022年,我国储备资产累计增加100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982亿美元。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277亿美元,较上年末下降1225亿美元,降幅为3.8%。这主要反映了2022年美元升值、非美货币储备资产折美元减少,以及全球股票和债券资产价格下跌的影响,合计负估值效应2207亿美元,贡献了外储余额降幅的180%(见图7)。

微信图片_20230215090930.png

图7 交易和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外汇储备余额变动(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中银证券

从全球范围看,2022年海外通胀高企、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多个经济体经历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主要非美货币和资产价格普跌,日本、韩国等经济体通过消耗外汇储备的方式稳定本币汇率,同时一些主权财富机构和境外央行披露出现较大亏损。相较而言,我国外汇储备名减实增,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继续发挥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2022年四季度以来,在美国经济连续超预期回落,美联储紧缩预期放缓的背景下,美元指数下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反弹,市场风险偏好回暖,我国外汇储备也实现了“四连增”。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万亿美元,较2022年三季度末增加1555亿美元,增幅为5.5%。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稳固回升,国际收支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市场预期改善、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增强,将有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