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特色和目标任务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23-02-21    阅读:9629次   


 王一鸣 中国领导科学 2023-02-15 08:55 发表于北京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和创新突破取得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辟了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未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探索历程 中国特色 目标任务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实践和创新突破取得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从自身国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长期探索实践和创新突破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百废待兴。当时的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任务。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化是从学习苏联模式起步的。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随着计划的实施,苏联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进行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一重要文献,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阶段的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和艰辛,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为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部署。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 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党创造性地用“小康”这个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位置,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我们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精准扶贫举措,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 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辟了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看,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都需要特定的社会基础。这样的基础只有通过特定的社会革命才能建立起来。而这样的社会革命由谁来领导,取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的现代化同样需要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为之奠基。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尝试,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最终将革命的领导权交付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和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特定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去观察。地理大发现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力量通过殖民扩张,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卷入到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系中。由于西方率先推进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现代化,以至于有人往往把西方化、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和同义语。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现代化也应有不同的模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模式,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人类社会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照搬别国现代化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概括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14亿多人口迈入现代化,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也将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对世界的意义和影响前所未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摈弃了西方国家“国强必霸论”和“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蕴含的殖民扩张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建设,现代化的成果也将最终转化为人的素质能力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的全面发展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条件。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完全走得通,也能走得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发展和繁荣进步创造了根本前提,而且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势,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明“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从经济发展看,到2035年主要目标包括: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从这些目标看,走向未来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何为中等发达国家,现在仍缺乏明确的定义。从世界银行标准看,发达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的门槛值为2万美元,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高达4.8万美元,剔除新加坡、卢森堡等体量偏小的经济体,人均GDP平均水平大致在3.5万~4万美元。如果我们将3.5万~4万美元作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那么中国到2035年还要迈两个台阶。首先,要达到人均GDP2万美元门槛值,进入发达国家行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1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4万美元。按照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进行推算,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能超过2万美元。考虑到中国人口可能在2023年达峰,且达峰后将在较长时间平保持在14亿人口的平台,这意味着2021-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速要达到4.73%,才能实现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如果按照2020年的价格和汇率水平,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20年101万亿元上升到2035年的202万亿元,折算后大体为30万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1万美元,刚好是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万美元的两倍。按照前高后低的趋势,“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应达到5.5%左右,后十年达到4%左右。2020-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受疫情冲击影响,已难以实现5.5%的预期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后三年需要努力达到更高的增速。其次,即使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距离人均GDP达到3.5万~4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有距离。从国际经验看,这往往需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带动汇率的提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动态的,我们要达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应保持比预期增速更快的速度增长,才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按照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各国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列世界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将创新型国家前列界定为创新指数前5位国家,这就要求中国研发强度要达到前5位水平。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研发强度要在2021年2.44%基础上大幅提升,而且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要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突破。当前,全球范围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实施“小院高墙”战略,推出《芯片和科学法案》,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采取更严密更大力度的封锁措施。这就要求我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先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再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迅速缩小了我国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在终端产品领域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比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水轮机、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但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仍是短板,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过去十年,我国碳排放进入平台期但总量仍有上升。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给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更多挑战。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2021年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56%,但占比仍然偏高。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达峰后碳排放稳中有降。


总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既要坚定信心,也要脚踏实地,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注 释

[1]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责任编辑:李少军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3年第1期
标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特色和目标任务
作者|王一鸣,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