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保险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作者:曹德云    发布:2023-03-01    阅读:7949次   


 曹德云 中国金融杂志 2023-02-28 14:26 发表于北京


作者|曹德云「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开启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为保险资产的未来布局和配置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起点,保险资管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行业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悟透紧跟二十大精神引领,贯彻落实2023年银保监会工作会议部署,把握新理念、认清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走好中国特色保险资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准确把握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新阶段特征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资产管理业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并确立了管理长期资金、配置长期资产、创设长期产品的核心业务专长,在支持实体经济、国家战略、民生建设和保险主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是市场规模与投资收益稳步提升,行业发展韧性增强。从市场规模看,截至2022年9月,我国共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33家,受托管理的总资产规模达21.8万亿元。其中,受托管理保险资金17.6万亿元,占比超过80%;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等超过4万亿元的其他长期资金,占比超过19%,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从投资收益看,过去十年,保险资金年均实现投资收益由0.18万亿元增至1.05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28%,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绝对收益,有效覆盖承保成本并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从资产质量看,投资固收类和流动性资产占比超七成;在债券市场发挥的机构投资者作用仅次于银行,其中国债和金融债配置比例超七成,企业债中AAA级占比超九成,项目投资中多有大型的企业和银行担保;股票配置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近三成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活期存款、货币基金、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占比22%,行业资金配置结构稳健,资产质量持续提高。

二是投资能力与专业实力持续提升,核心优势更加凸显。从投资能力看,保险资产管理业已形成涵盖信用风险、股票投资、衍生品运用、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股权投资计划产品等在内的五大类6项投资管理能力,其中拥有3项以上能力的公司占比超九成、拥有全部6项能力的公司占比超二成。从人才队伍看,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业共有专业人才6600余人,人均管理资产规模达32亿元,初步形成前台主攻投资研究、产品创设发行,中台严守风控、合规、信评,后台负责运营保障的综合管理格局。从业务创新看,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创设的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组合类产品及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产品存续数量达3673只,存续规模6.83万亿元,年均增速34.73%,已成为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从投资理念看,基于保险资金的管理实践,保险资产管理业在长久期资金管理、固定收益和信用风险管理、另类资产管理等领域持续深耕,形成了审慎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三是多层次制度体系与标准逐步完善,发展红利加速释放。顶层设计方面,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和三项配套细则成熟落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颁布实行、《关于印发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修订发布,保险资管监管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具体来看,近年来,通过拓宽保险资金股票投资范围、丰富投资方式、优化权益资产监管、改革产品发行机制等系列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2022年9月,保险资金投资各类债券及债券型产品10.6万亿元,投资上市公司股票2.5万亿元,成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资管产品发行效率大幅提升,以债权投资计划为例,债权投资计划整体平均登记时长由15.22个工作日缩短为2.84个工作日,效率提升81%。

四是锚定方向、畅通渠道,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保险资金作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在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投资方式上,既包括公开市场股债基和债权、股权、私募基金等传统投资,也包括股债结合、夹层投资、资产证券化、母基金等创新投资。在投资方向上,重点涵盖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源环保、医疗健康等重大工程,并逐渐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延伸。在投资成效上,截至2022年9月末,通过债券、股票、股权、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超过20万亿元。其中,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规模达13.57万亿元、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余额2.19万亿元、服务“双碳”目标投资余额1.22万亿元、服务“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项目规模0.17万亿元、服务养老产业计划投资规模0.14万亿元,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产品条线和明星工程,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清醒认识当前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从行业外部环境看,宏观层面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和重塑,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加大,困难风险增多,扰动因素增加。中观层面上,金融市场运行震荡波动,大资管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消费尚未完全恢复,保险业已步入低增速阶段。2017~2021年连续5年增速降至个位数,2021年增速仅有4%,对未来市场要有合理预期。政策层面,随着保险资管相关政策出台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保险资产管理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在推动转型、规范发展、提升质量、维护安全等政策目标多元化、管理细密化的前提下,统筹协调、积极适应新环境,满足行业发展新需求。

从行业内部发展看,负债端,一方面,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居民保险产品消费意愿,偏离市场需求和客户细分的同质化产品市场受限,保费增长承压;另一方面,保险业自身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正处在从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期,新的业务模式尚未成熟,传统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产端,由于人口结构改变、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利率中枢长期下行、优质资产配置缺口持续扩大的挑战,资本市场在不稳定的宏观环境下波动性加大,更增加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难度,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市场端,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资产管理业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买方心态”较重、主动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动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过多内耗仍未消弭,向高度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型之路仍在进行。

从行业参与主体看,一是发展不平衡,保险公司与保险资管公司之间、不同规模保险公司之间、不同规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较大,中小公司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大公司,不利于行业整体实力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主体数量与其管理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地位不匹配,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的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创新动力不足,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类型不够丰富、功能同质化严重、创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在养老金融、指数投资、绿色投资等方面尤为明显。三是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机制方面长期主义践行不够充分,仍存在“重短期收益、轻长期投资”的情况,公司治理方面资金运用关联交易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内控建设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内控体系。

面对重重挑战,保险资管行业要提高站位,用宏观视野和长远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发展。一要深刻认识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变化,不再局限于既往的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高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前瞻性、适应性。二要深刻领会国家的新战略、新政策、新制度,把保险资金运用与实体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资本市场运行、社会及民生建设和保险主业需要等更加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三要深刻理解改革优化转型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始终以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差异化、数字化和国际化为行业发展目标。四要深刻理解创新对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重视思想、业务、产品和模式创新,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特性和专长。五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将保险资管行业打造成有文化底蕴、有思想理念、有长远眼光、有专业品质的行业。六要继续高度重视科技赋能、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握信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保险资管行业科技化、数字化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积极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一是持续深化专业化改革。随着大资管市场的发展壮大,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继续支持、鼓励、引导保险(集团)公司设立保险资管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征、专业特长及业务规律设立专业子公司,深化专业化体制改革,主动应变、谋变、求变,突出保险资金的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境外投资、REITS等业务的专业化特色,更好地发挥“长钱”优势;另一方面,行业机构也要主动开展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专业团队培育、投资能力培育等机制层面的优化改革,特别是要提升另类投资、境外投资、指数开发、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加快补齐业务短板。

二是继续提高市场化程度。一方面,要增强市场化意识,积极向其他资管行业、国际同业学习借鉴,全面提升行业自身的管理、营销、服务、投研和创新能力,增强对既有业务运行基础性规律的把握,又要加大对潜力服务业态的前沿探索和布局力度;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市场化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市场化长周期考核机制,包括员工持股、薪酬制度、拉长绩效考核周期等,多措并举调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着力推动产品创新发展。从产品创新层面看,保险资管产品种类还较为单一,组合类产品和债权投资计划合计占比九成以上,其他产品发展缓慢甚至萎缩。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优化现行规则标准,进一步提高适用性和实用性,尽求减少产品创新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另一方面,加大对ABS、REITs、债权型私募基金等产品的创新力度,包括养老金融产品、指数型产品、ESG相关产品等开发,进一步丰富保险资管产品体系。从机制创新层面看,监管部门及自律组织要更加关注市场的创新需求和趋势,从政策制度和倡导推动上大力支持机构产品创新;行业机构自身也要在产品开发能力、业务模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投后管理、风险控制、专业人才等方面为产品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机制保障。

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国际上,保险资管机构的第三方业务普遍占比较高,我国保险资管行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要鼓励保险资管机构发挥长期资金管理专长,积极拓展包括各类养老金投资管理及其他长期资金在内的第三方资管业务,更好地服务长期资金的拥有者和需求者。第三方业务占比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行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五是努力提升资产管理服务能力。长期以来,保险资管机构买方心态和路径依赖的现象较为明显。在大资管统一监管、同台竞技的市场环境下,保险资管公司要摆脱买方心态,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从以前单一“买方”的身份,向“买方+卖方”的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注重加强养老金融服务、投资咨询顾问、内部信用评级、资管科技开发等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输出,丰富业务服务体系,努力将优质服务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六是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未来,在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过程中,保险资金要不断丰富参与渠道,积极拓展提供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从股权投资看,保险资管机构要克服对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恐惧的“散户心态”,努力降低短期市值波动对既定投资的影响,秉承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理念,通过举牌、定增、战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强化与重点领域优质企业的资本需求、优质发展和价值增长的对接,做好企业长期发展的“守护者”“陪伴者”“助力者”。从债权投资看,要不断丰富投资方式,引导债权投资计划、债券私募基金等载体更加精准地为大工程、大项目、大企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提供项目融资、差异化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

七是优化保险资管业务链生态圈。保险资金是长资金、大资金、稳资金,投资领域广阔、多元,投资方式丰富、灵活,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和资本化优势,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从以往实践看,这一优势和特点并未充分发挥,行业没有利用好这一杠杆撬动更多资源,实现更优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品牌价值。为此,要加强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业务模式、融资范围、服务链条、协同战略等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既要总结过去如投资京沪高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也要科学借鉴其他相关行业和国际做法,探索创新行业对内对外的项目、资产、产品等业务的载体属性、交易结构、合作模式、竞争策略等,不断健全优化保险资管产品的生态圈和业务链,要形成行业合力、资金合力、价值合力和美誉合力,切实体现保险资金投资的鲜明特点和风格,要深度融入国家、社会、市场改革发展的大局,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主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八是加快保险资管科技化建设。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探索保险资管业务新场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在保险资产管理监管、自律、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强化保险资产管理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快科技赋能本业升级,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运作效率效能。在投资管理领域,有效利用AI等赋能行业,智能辅助投资决策、智能投研、智能投顾、量化投资,提升投资能力与投资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在风险管理领域,主动拥抱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在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有效加强市场研判、风险预警,推动风险全面管理。在营运协作领域,注重资产管理科技赋能,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成果应用,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加快实现线上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营运无缝协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 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