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余斌:中国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整体经济会向好
发布:2023-03-1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2361次   


 刘慧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3-13 11:48 发表于北京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左右,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整体经济会向好。中国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但部分企业家缺乏足够的认识,信心不足,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


今年经济回升有三个理由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年均增长6.2%。2023年设立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余斌: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尽管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较低的增长速度,但和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增速仍处在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23年经济增长会明显回升,回升有三个理由。


  第一,2022年的基数较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只有2.2%,2021年增速达到8.4%,回升的幅度快,主要也受低基数效应影响。第二,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三年摸索,怎样把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我们积累了经验。第三,已有的刺激性政策和今年新出台的政策,会形成共同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将会推动今年经济增长明显回升。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目标。虽然整体经济会向好,但也不能对全年经济增长给予过度乐观的预期。


经济回升的同时

要关注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有评论称,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能达到更高水平,为什么预期目标只有5%左右。您对此作何评价?


  余斌:我们在看到中国经济回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存在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房地产市场恢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但应看到,2022年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都出现了负增长,今年的销售情况会明显改善,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市场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2022年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预期,也给买房的人造成了预期和信心上的冲击,但可以判断,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情况会比去年好。房地产行业的体量很大、链条很长、影响的面很广,对投资、消费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个风险是世界经济滞胀的风险仍然存在。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通胀,美联储仍处在加息的过程中,会对总需求形成明显的收缩效应。2021年-2022年这两年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很高水平。如果2023年世界经济陷入滞胀,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会逐步萎缩,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过去两年相比,将会明显下降一个台阶。


  第三个风险是疫情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病毒一直在变异,而大规模疫情和高传染性病毒,显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第四个风险是居民消费。促消费要增加居民收入,收入取决于就业状况,就业又取决于经济增长,是一个“连环套”。当经济增长达到合理水平,通过经济增长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失业率就会明显下降,百姓的收入水平就会有较好保障,消费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经济增长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就会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信心。


  最近议论较多的是百姓的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一些百姓选择提前还贷,这都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仍存在“疫情所造成的疤痕效应”。


  

改善预期是释放

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怎样的?您认为,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是什么?


  余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GDP年平均增速曾经达到接近10%的高水平,企业家长期适应了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但目前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以后,经济增长会呈现台阶式下降的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有大量先进和成熟的技术,通过合资、合作、市场换技术和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式创新等方式,发挥低成本优势,企业很容易获得成功。但经过40多年的追赶和调整增长后,很多产业达到并跑、领跑的新阶段,进入无人区,没有方向和标杆,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我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叠,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在现阶段,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获取全球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进入世界市场的难度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在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2022年人口总量出现自196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引起广泛关注。我国人口负增长时点偏早、速度偏快,且长期趋势难以逆转,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劳动力加速减少冲击传统发展模式等经济社会问题等,但也要看到,人口减少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我国人均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严重依赖进口,是经济安全和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突出挑战。人口减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局部地区和部分资源种类的供需矛盾,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支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但人口减少并不必然带来资源消耗总量的减少,要持续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人均使用效率的提升。


  我国人均GDP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考虑人口总量下降因素,实现人均GDP目标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存量人口中劳动力数量挖潜空间较大,人口质量红利正在积累和显现,就业压力得到缓解,收入分配不断改善。


  技术进步也加快替代人工并提高生产效率。2012-2021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量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逐步替代简单重复工作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推动劳动力向高技术或服务业岗位流动。要素禀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群体,要素禀赋升级与人才充分融合的优势显现,有望促进创新、加快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1.5、0.5个百分点,总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深层次原因是企业家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部分企业家对中国宏观环境深刻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调整相对滞后。预期是市场主体决策和转化为下一步经济行动的前提,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