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国外贸艰难中寻出路
作者:张燕生    发布:2023-03-20    阅读:12652次   


 张燕生 财经ThinkTank 2023-03-18 18:32 发表于北京

文/张燕生

01

面对分崩的世界经济

保持战略定力最重要


2023年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注定是多事之秋。IMF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将比上一年更艰难;WTO预测2023年世界货物贸易量的增速仅为1%左右,全球外需萎缩基本上成为定局。美国1月份CPI仍高居6.4%,欧元区调和CPI也保持在8.5%,市场主体尚没有做好与通胀长期相伴的准备。他们总期待能够回到过去30多年全球通缩、高增长的超级全球化的时代或回到金融危机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却没有付出通胀代价的时代。三年疫情后的2023年,将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周而复始,如通胀率和货币政策的正相关效应回来了,很多消逝了的经济学常识又回来了。

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乌克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场危机很可能成为改变国际大格局的负反馈范本,不愿直接冲突的大国最终不可逆地走向直接冲突。

当前,中美两个大国渐行渐远,形成经济政治安全的两大平行体系,最终使大国战略竞争有走向冲突对抗陷阱的风险,人们已开始担心大国冲突是否会在东亚出现。中美不仅在科技、产业、金融、贸易等领域冲突对抗、脱钩断链、相互指责,而且全球跨国公司已开始按照冲突对抗的方向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布局。未来3年-5年中美关系是否会出现一个缓和的窗口期,取决于中美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美之间迫切需要工作层面的磋商,形成一个有效管控地缘冲突和对抗风险的对话机制和框架协议。

从机遇侧来看,中美宏观政策不同步有助于发挥中国经济的全球稳定锚作用,给全球投资人一个对冲风险的选择。这就要求中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对接。三年疫情使中国经济经受了一场难得的压力测试,社会动员、科技研发、公共治理等问题都在这场压力测试中暴露出来。2023年是开局之年,从各地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来看,除了拼经济,广东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是优化营商环境,浙江是建设高水平创新省份,江苏是率先推动经济整体好转,湖北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等。各地都着眼于实际,开始确定下一步发展路向。

 


02

世界经济更艰难但有韧性

大变局中危和机共生并存


IMF今年1月3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上调到2.9%(见表1)。虽然增速仍显著低于长期均衡水平,但企稳成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选项。其中,中国经济增速从上次预测的4.4%上调到5.2%、美国从1%上调到1.4%,欧元区从0.5%上调到0.7%,俄罗斯从-2.3%上调到0.3%。一方面,2023年世界经济更艰难,相当一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互联网大企业都在做三年至五年过冬的准备。另一方面,2023年世界经济具有韧性,是一个危机并存、矛盾交织、转危为机的重要时期。


微信图片_20230320084855.png


世界经济韧性的来源之一,是一个分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走向深度衰退和严重危机的风险。一方面,各种突发事件重创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另一方面,美西方危机管理的行动空前协调一致,达成了乌克兰粮食出口协议、俄罗斯石油出口限价措施等,有效阻遏了危机叠加、蔓延、加速效应。但是,这并不能够改变经济全球化停滞、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脱钩断链、乌克兰危机后的国际格局剧变、中美战略竞争等不确定性风险。

世界经济韧性的来源之二,是中美两大经济体宏观政策不同步对冲了世界经济波动和动荡程度。中国面对新冠疫情保持了战略定力。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历对后期经济刺激消化期负担也提出警示。而美国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采取了超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在较短时期内促进了美国产出、就业和供应链的企稳回升,同时也带来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压力。2023年美国宏观政策重点是反通胀防衰退,中国是扩内需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今年美欧经济增长率预计在1.4%以下,中印经济增长率预计在5%以上,进而增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

世界经济韧性的来源之三,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了供应链安全,提升了供应链韧性。在过去30多年,形成了美欧为世界提供市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东亚为世界提供劳动力和制造环节,俄罗斯、中东为世界提供能源,亚非拉国家为世界提供资源的全球化生产体系,将供应链效率提高到空前水平。同时,这个供应链体系的基础非常脆弱,不可能承受全球性流行病大流行、供应链脱钩断链、贸易战等考验。因此,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供应链安全和韧性不断得以改善,增强了世界经济的韧性。

世界经济韧性的来源之四,是全球集团化、区域化、分散化发展趋势增强了世界经济韧性。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推动了从多边到单边、从全球化到集团化、从合作到竞争的全球秩序重塑和大国关系调整。奥巴马任期,从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转向推动TPP、TTI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区谈判和服务贸易诸边谈判。特朗普政府期间,发动了贸易战并退出了全球气候谈判。拜登任总统以来,加快组建民主联盟、价值观贸易和供应链集团。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经济,一个集团化的平行供应链,造就了好不到哪去、坏不到哪去的世界经济韧性。但一旦形势严重恶化,世界经济会大幅倒退。

世界经济韧性的来源之五,是飞速发展的全球数字革命、绿色革命、能源革命等科技创新浪潮。虽然全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能源经济的规则和方向也会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如美欧数字治理联盟、IPEF韧性经济和数字标准等。但更能够被中小国家、中小企业接受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正广受欢迎。跨境电商、绿色包装材料、即时物流供货等新业态促进了全球化、数字化、绿色化继续前行。世界经济新旧动力、新旧结构、新旧模式之间的相互交织互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内在韧性和弹性。

这样的国际环境还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吗?人们对大变局之“危”已经多有讨论。如当前的通货膨胀,既不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胀,也不同于过去30多年的通缩,而是一个回归常态的通胀。问题是我们是否做好与通胀长期相伴的准备。又如全球化,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也不同于9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而是一个回归自然趋势的全球化,问题在于基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规则的全球化是否还有效。还如中美关系,既不同于1972年以来的正常化时期,也不同于1952年直接冲突时期,而是一个从斗而不破走向共存的时期,但中美战略竞争的负反馈一步步走向冲突对抗怎么办?

 


03

2023年外需萎缩形成需求冲击

坚持推动外贸高质量转型


2000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经历过三次大动荡(见图1)。第一次是2001年IT泡沫破灭造成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大跌,放松金融管制等措施带来金融和房地产非理性繁荣摆脱困境。第二次是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贸易大跌,中美发挥G20全球治理平台功能摆脱困境。但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长期均衡水平,而且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率,货物贸易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第三次是2018年贸易战和后来的新冠疫情暴发,此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带动全球经济货物贸易增长,由此引发了通胀的死灰复燃。


微信图片_20230320084911.png


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率为7.7%,规模超过了40万亿元,是不错的增长业绩。但从月度数据看,外贸经历了大起大落(见表2)。一季度外贸数据正常,到4月份外贸同比增速为零,环比为-1.8%,5、6月份同比增速得到恢复,7月份同比增速达峰,但环比增速已下跌到1.6%,这与国内经济增长态势相吻合。从8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增长一路下行,到11月份同比增速为负值,12月份同比增长0.6%。受外需萎缩和新冠疫情双重冲击,四季度出口增长乏力,跌势预计会持续到今年上半年。同时,4月、8月、10月三个月出口环比增速为负值。预计今年外需萎缩局面很难改观。

微信图片_20230320084925.png


我国贸易伙伴排序发生了深刻变化(见表3)。金融危机前,东盟是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22年上升到第一位。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开始推动“走出去”战略,东盟已成为我国双循环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金融危机前,日本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比重达10.86%,2022年中日贸易额下降到第五位。日本政府最早提出“中国+1”安全战略,但在实践中日本在华投资收益远高于中国以外地区,这个战略实施效果并不好。近年来随着两国政治安全关系不稳定、中国成本上升等,日本企业开始实施投资分散化战略。

微信图片_20230320084937.png

韩国原来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危机前中韩贸易比重为7.35%,2022年,韩国超过日本上升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贸易比重下降到5.73%。一方面是国内产业进步产生的进口替代,另一方面是韩国供应链外迁所致。

影响中日韩和东盟未来贸易格局的因素,一是提升以RCEP为契机形成的东盟、日韩、澳新三大经济合作圈分工合作的深度广度;二是把握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和中国扩大内需战略互动的机遇;三是地缘政治影响,如印太经济框架将迫使东南亚选边站,中日韩、澳新贸易合作也面对非经济政治干扰。

欧美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前,我国对欧美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近40%,到2022年,该比重已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出口下降了4.5个百分点,对美出口下降了3个百分点。未来十年,中国与美欧在安全因素相关的贸易(如高科技、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将持续下降,与安全不相关领域的贸易也会发生巨大调整。对外产业转移的步伐会明显加快,但同时,中美互补性结构的双边贸易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俄乌冲突也加速了欧洲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贴近市场销售地,同时欧洲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显著加深。

2022年,一般贸易方式同比增长11.5%,占比63.7%,加工贸易占比已下降至20.1%,其中以港澳台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举步维艰。

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2.9%,占比达50.9%,外企进出口占比下降至32.9%。表4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为59.37%,同比增长17.2%,进口占比36.84%,同比增长5.3%;国有企业出口占比7.9%,同比增长8.9%,进口占比26.93%,同比增长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分别是35.05%和31.21%,同比增长-3.5%和0.4%(见表4)。可见受地缘政治影响,外商投资企业确实在加快外迁步伐。

微信图片_20230320084952.png


从出口产品类别看,机电产品两年均速增长15.4%,占比57.1%。劳动密集型出口占比为17.9%。其中,箱包和鞋靴出口同比增长了28.2%和20.4%。2022年,电动汽车出口增长131.8%,光伏电池出口增长了67.8%,锂电池出口增长了86.7%,反映我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见效。

2023年是更艰难的一年,也是大浪淘沙的一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凡是这样的时刻都有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大浪淘沙的机遇。在这场大竞争中,一盘散沙就会输,被带入冲突对抗陷阱就会输,与国际科学、产业、金融脱钩就会输。这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继续聚焦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全方位国际合作。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从便利化的1.0版、补短板的2.0版向高标准的3.0版前行。2022年,我国研发强度达到2.55%,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投入科研经费超过3万亿元。2023年,起步把基础研究搞上去,把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搞上去,把构建世界大脑搞上去。这也许需要30年,这是一个好的开局起步。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本文为《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文章

完整报告请垂询:wenjuwang@caij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