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复苏前景乐观,宏观经济政策仍需加力提效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3-03-28    阅读:13033次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3-27 20:13 发表于北京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以下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3月)(第62期)的发言


本文字数:3277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一、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启动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结合一些高频数据和平台数据,可以证实疫情政策优化之后的重启效应非常明显,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启动。对此,我们需要把握以下特征:


1、与其他国家相比,疫情放开后我国社会和经济秩序修复较快


原来预计疫情达到高峰和消退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但是实际上我国基本在25天完成了。可以看到疫情政策放开后,中国经济的修复比很多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要快。这导致社会秩序恢复得也很快,各类参数也出现更快速反弹。


2、供给端比需求端修复要快


这一点不仅仅反映在供给端的各类参数出现明显反弹,更为重要的是价格参数出现了回落过程。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持续强化。两端都在修复,供给端修复更快,主要原因是在内需修复的过程中,外需出现了问题。


3、服务业修复比工业修复要快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服务业的修复是疫情之后的重启,而工业在前期保供保产上做得不错,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环境来进一步变化。5.5%的服务业生产指数可以保证服务业价格不会出现欧美修复中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


4、房地产的修复比预期要快


房地产1-2月份销售跌幅,从去年的-26.7%,收窄至-0.1%,即将实现正增长。投资额从去年的-10%回升到-5.7%,土地拍卖回升得也不错。更重要的是,2月份80%的城市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正增长,60%的二手房价格开始正增长,这比原来的预期更快。


5、预期修复也更快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回升了,OECD商业信心指数(中国)也回升了,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从去年最低的48.9%回升到今年2月份的57.8%,非制造业业务活动的预期指数从去年12月53.7%回升到目前的64.9%,可以看出预期在回升。这些特征为下一步经济复苏奠定了条件。



二、经济的全面修复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加持


1、尽管修复效应明显,但并未出现报复性反弹


目前的修复在逐步全面开启之中,修复效应是大于扩张效应的。经济的全面修复不仅需要政策进一步加持,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经济主体进一步修复“疤痕效应”。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些参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以及经济主体预期动力信心的破坏。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高频数据反映出很多吃穿住行的行业恢复效果很好,但是与2019年相比也就恢复了八成左右。


一般而言,经济复苏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复,第二部分是扩张。其中修复又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下的经济循环恢复;二是在经营恢复的基础上,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达到2019年的常态状态是修复,然后才能进入扩张阶段。从高频数据来看,我们的经济运行刚刚恢复到八成,后面两成的恢复是更艰难的,因为这涉及到预期的进一步优化,内生动能进一步提升,依赖于资产负债表进一步的修复。


因此,我们必须在关注各类反弹的同时,看到很多参数依然疲软——一是去年消费的核心支撑力量——汽车销售在近期出现疲软,尤其是在一些外生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和相关汽车的大减价带来的市场不利预期开始蔓延。2022年汽车销售增长为整个消费贡献了一个百分点,而2023年1-2月份汽车销售下降了14%,狭义乘用车下降了25%,3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出现了价格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二是与房地产相关的装修、家具以及耐用品销售依然处于负增长,说明现在的反弹仅仅限于日常消费。


2、房地产的快速修复主要靠政策推动,未来是否能持续复苏值得观望


政策性驱动是否可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复苏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目前各类政策已经出尽,但触底反弹的态势分化十分严重,头部企业的债务风险并没有真正消除,很可能进一步出现违约事件,从而导致市场动荡,复苏的预期又出现崩塌。同时,我们必须关注,当下的短期政策性反弹能不能转化为新经营模式下的常态运行体系,房地产在基础参数变异、大周期调整、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变革以及政策性因素四大力量的冲击下,房地产政策注定十分复杂。


3、外需收缩可能会有很大波动


虽然1-2月份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价同比下滑6.8%,比去年12月份的9.9%有所收窄,但是考虑到欧美圣诞效应以及我们的春节效应,2月份数据的参考性不是很强,还需要进一步观望。从欧美的各种需求先行参数来看,未来出现出口波动将是大概率,欧美银行危机必定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


4、就业压力开始进一步显现


1月份就业压力还不是很大,5、6月份毕业季将是压力全面释放的关键期,那时就业压力就会显现出来。特别是大学生、高中生和中职毕业都达到历史新高的同时,三年疫情已经透支了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岗位需求。


总体而言,对于目前的修复效应要审慎,尤其是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力实现后面这两成的修复,要有一些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修复效应在向扩张效应转化过程中是否顺利,取决于各项政策、各项预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力,重点关注修复效应向扩张效应转换过程中的政策把握。单纯依靠传统的地方招商引资的方法可能难以完成市场信心的进一步巩固,也难以完成修复效应全面向扩张效应的转换。


三、对复苏前景保持审慎乐观,全面深入盘点近忧远虑


不过,审慎并不意味着悲观!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今年的修复效应依然很强劲,根据我们测算,仅修复效应就直接会达到GDP的两个百分点左右;二是房地产的复苏。第一个修复效应是疫情政策优化导致社会秩序修复的效应,第二个是宏观政策直接对于房地产的救助带来的修复效应。我们认为去年的拖累可能达到1.2个百分点,今年的拖累可能会减少到0.2个百分点。此外,今年是换届年,是新生干部全面加油干的关键年份,换届效应非常突出,它所产生的扩张效应也是很明显的。因此,不必担忧中国经济的复苏,相反,要从目前乐观的环境中考虑在复苏进程中的远虑与近忧之间的权衡。


1、外需方面


虽然外需下滑是全球经济疲软的必然产物,但还是需要把握好需求效应和替代效应之间的关系。如果欧美出现硬着陆,中美脱钩断链进入新阶段,外需下滑可能会成为一个中期现象。


2、房地产方面


在保交楼、三支箭和需求释放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的短期反弹很明显,但是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包括房地产新的经营体系、经营模式,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如果只是简单地重返过去治乱循环的状况,依然采取用泡沫来支撑经济是很危险的。因此,在房地产调控上,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在政策端,尤其是政府轨的供应上有更多地着力。


3、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全面巩固和改善市场主体的预期,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总书记所做的重要指示落地。对于一些错误思潮要给出明确的回应,对于不利的言论要进行有力约束;在制度上法治上,要有很好的举措稳定民营经济的信心;对于宏观政策的连续性要给出保证性的说明,防止重蹈2021年所出现的,过早、过度收紧的覆辙。


很多人担忧1、2月份信贷充足,但是3、4季度又会进行新一轮收紧,从而导致流动性出现过度波动。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更进一步的举措,对于中期问题要有更审慎的考虑。今年地方政府信心很足,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采取了传统的招商引资、扩大基建的模式,通过债务隐性化和非规范化的扩张来达到短期指标的完成,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大改革来进行修正。机构改革已经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序幕。进一步的改革方案要有持续性,对制度进行全面优化,从而稳定预期,巩固目前的修复成果,产生向扩张迈进的宏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