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2023-04-12 20:09 发表于北京
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不可持续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现代化目标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全面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率先实现所谓的现代化。目前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化概念,就是将现有发达国家的标准当作现代化的默认标准。如果将现代化分为两个维度,即“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What)和“如何实现现代化”(How),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重点都是如何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而对于现代化的内容,则很少进行反思。毫无疑问,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化模式,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国亦是这种现代化概念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是,这种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化有其内在局限:一是导致发展目的与手段的背离,难以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人的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二是由于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破坏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三是由于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其只能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现代生活,一旦扩大到全球范围,就会带来不可持续的危机。因此,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建立面向未来和全球普适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现代化概念的深刻反思和重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奠定了绿色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总结过去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时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新时代十年,中国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国控入海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5个百分点,达到71.7%;2021年,中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新时代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如果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认识,就更能发现这一成就的非凡意义。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代表未来全球竞争力的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上,中国很多方面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因此,新时代十年,中国实质上突破了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探索出一条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体现在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等方面。第一,体现在“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上。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五个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就缺乏基础。第二,体现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正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同时,在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第三,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五大目标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内涵非常丰富。这里限于篇幅,只着重强调两点,以揭示这些特征背后的内在机制。一是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含义。中国14亿人口实现现代化,将超过目前所有发达国家不到11亿的人口数。人们在讨论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时,更多的是以此说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复杂性和伟大成就。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即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普适性,而资源高消耗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只能让全球少数人口享受繁荣,也就没有全球普适性。二是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前在讨论这个特征时,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观意愿。实际上,中国和平发展不只是出于主观,还是因为中国要建立的现代化是基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再是像传统现代化模式那样以资源大规模消耗为必要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争夺全球资源的恶性竞争。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在战略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大会报告提出的今后我国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在要求和目标,将全方位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行动中。这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随之全面融入各方面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专门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在这一部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从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尤其是,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其中,降碳、减污、扩绿分别代表碳排放、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三个环境维度,在此前提下的增长,则意味着绿色增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质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下,以“降碳”为战略抓手,形成三对“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是环境(“降碳、减污、扩绿”)与发展(“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二是“降碳”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三是各环境子维度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即“降碳”与“减污、扩绿”之间的相互促进,避免“为降碳而降碳”的单一做法。这三对“相互促进”的关系,是过去发达国家现代化从未实现过的目标。新时代十年,中国初步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发展。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总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将为全球带来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