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23-05-18    阅读:16932次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2023-05-17 17:15 发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湾区评论 ,作者林毅夫



导读 

本文由IIA学术编辑组根据林毅夫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内容整理而成。林毅夫教授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五个特征出发,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在哪里。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从现在开始的中心任务。我想这不仅是全党的中心任务,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几点心得:第一,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第二,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新的形式,虽然是新的形式,但跟旧的形式会有共性,因为都是现代化。当然,其中也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一)现代化潮流的共性


从共性来讲,现代化是相对于前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前现代社会是在15-17世纪以前人类社会的一种形态。当时,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农业经济社会,以农为生,在城市里的人非常少。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人们长期处于生存线的边缘,遇到天灾就会发生饥荒,如果和平时间长了,人口增加了,就会进入到“马尔萨斯陷阱”,就要靠战争、饥荒来减少人口,让人们的粮食能够恢复到生存线之上。


西方社会在15世纪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哥伦布等航海家发现了美洲大陆,然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殖民、掠夺,把大量的财富带回欧洲的老殖民地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等等。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我们小学课本上讲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研究经济史的学者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均GDP每年的增长只有0.05%,人所拥有的物质需要1400年才能翻一番。但进入到工业革命以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突然加速了20倍,每年的增长速度从0.05%增加到1%。人所拥有的物质水平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缩短为70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并且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现代化的这些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他们的人均GDP增长又翻了一番,从1%增加到2%。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为35年。当时的人均寿命大概五六十岁,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可以看到他所拥有的物质量增加一倍。如果他运气好一点,能活到70岁,就可以看到物质量翻两番。


现代化、工业化是从西欧这些国家开始的。由于他们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而其他地方没有跟上,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成了19-20世纪初世界上的列强,并且把世界上其它国家、地区,包括非洲、美洲、南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又或者是他们势力范围之内的半殖民地。在一战的时候,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到了二战以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和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治上取得了独立。所以,这些国家在其社会精英的领导下开始向西方的现代化学习,希望经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达到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人民收入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并与其平起平坐。当时的看法是,要现代化就必须跟西方国家学习——政治上推行宪政民主,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然,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但是,二战结束,从1945年到现在,78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发现虽然二战以后,所有的国家都在追求现代化,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未能依照西方的现代化范式取得现代化方面的成功。


从二战到现在,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贫困陷阱,或是中等收入陷阱。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我曾经用一些数字来表现这个变局。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这八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列强,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和奥匈帝国。他们当时为什么是世界的列强?因为这8个国家的GDP加起来占到全世界的50.4%。到了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有一个八国集团,这八国集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这7个国家跟八国联军完全一样,只有第8个国家——奥匈帝国,被加拿大取代。奥匈帝国为什么被加拿大取代?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匈帝国崩溃了,分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几个小国,所以它退出了列强的行列。为什么这8个国家要组成八国集团?因为他们的经济总量占到全世界的47%。经济是基础,因为经济足够强,所以他们能够主导国际事务,形成八国集团。


近100年当中,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但是在经济总量上,这8个国家从50.4%,只下降了3.4个百分点,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所以如果从人均量来看,其实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过百年的努力,他们的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不断在扩大的。也就是说,在西方式的现代化下,发展中国家普遍不成功。可见,发展中国家按照宪政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推动西方式现代化,并未能赶上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普遍在扩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当然有现代化的共性,希望实现工业化,希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赶上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政治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不是实行西方的共和宪政;经济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从成果上来讲,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建国以后帮助中国快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尤其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22年,我们连续44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9%,人均GDP的增长平均每年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是2个百分点,我们是其4倍。在这样的强劲经济增长之下,我们从1978年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到去年人均GDP 1.26万美元左右,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仅一步之遥(高收入国家的标准门槛是13205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除了这个总量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跟传统式的现代化还有几大特征:


第一,我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现代化。不像一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如果跟中国比较起来,他们的人口规模少很多。人口规模多,要实现现代化遭遇的困难就很多,如果克服了,取得的效果就显著,比如说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在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有12亿人,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是15.8%。而中国有14亿人,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只有一步之遥。我相信在“十四五”规划完成的2025年之前,我们可以跨过这个门槛,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而我们的人口有1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是18%。也就是说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可以翻一番还多,从15.8%变成33.8%。


第二,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国家在他们的现代化道路上物质水平确实不断提高,让他们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而且现在的人均GDP从高收入国家的1.3万美元,一直到8-9万美元,他们的物质确实是不断地丰富。但是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影响下,这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贫富分化。正如前几年非常有影响的、由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主义》所论述的那样,这些发达国家的两极分化情形不断恶化,富的人非常富,穷的人非常穷。


第三,我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确实是丰富的,但是人的精神是越来越空虚,物质和精神是分裂的,这就会带来个人内心的冲突以及社会的冲突。


第四,我们要追求的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现代化是以环境破坏和污染为代价。现在大家非常关心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全球会发生气候变暖?因为从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积累在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导致的结果就是极端气候不断出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结果。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下的现代化,人要跟自然和谐共生。


第五,我们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靠殖民、掠夺、战争来实现的现代化。以美国为例,1776年建国,到现在247年,有些学者发现美国只有16年的时间没打仗,其它时间都在打仗。我们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我们在海外没有殖民地,而且我们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我们的发展是自己要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是和平的发展。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一方面要继续追赶前面的这些发达国家,同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会面临很多挑战;不仅要克服这个挑战,还要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而且不靠殖民掠夺而是和平发展。


这些年我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成败经验,总结出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是以具有物质第一性为特征的生产要素的结构作为分析的基础,来研究现代化的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新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一,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在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以一个地区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和结构为切入点,依照每个地区的物质基础和他们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当中帮助企业家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如果做到的话,各个地方不管在何种状况之下,一定有比较优势,把其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能够发展起来。


第二,如果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每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在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时候,它可以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实现效率跟公平的统一。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当然就是有效率的。重要的是,跟发达国家或地区比,收入水平越低的地方资本越短缺,劳动力则相对丰富。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是要发展能多用劳动力的产业,在这个产业当中多用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这样的发展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富人跟穷人的最大差异是什么?穷人靠劳动就业来获取收入,富人靠资本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如果发展的方式能够最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就可以让那些以劳动收入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群体,能够分享发展的果实。这在发展经济学里面叫做“有利于穷人的发展方式”。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可以发展很快。经济发展快,资本就积累很快,资本积累快了以后,劳动力就会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当劳动力变成相对短缺的时候,工资水平会上涨得非常快。


深圳80、90年代发展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资无非就是几百块钱。80年代的时候家里雇保姆无非就是二三十块,进入到90年代就是一两百块。现在家里雇保姆已经要到七八千或上万以上了,工资上涨非常快。资本的回报主要是以利率衡量的,利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逐渐下降的,尤其相比于快速上涨的工资,工资相对资本的比例越来越高,穷人所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要素越来越值钱。反过来讲,富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越来越贬值,在这种状况下,收入差距就越来越缩小,这是新结构经济学提出来的一个理论——新结构收入分配理论。


对这个理论,我在2007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做马歇尔讲座的时候,曾经用跨国的数据来检验,发现越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体,它的基尼系数越小,越是违反比较优势发展的经济体,收入差距越大。不仅是在跨国的数据是这样的,在国内跨省的数据也是这样。越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省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违反比较优势发展的地方,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就越大。要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发展会很快,政府的财政、税收就会增加得非常多。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有自生能力,它不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来生存;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就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来投资于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照顾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这样在二次分配上就可以进一步缩小由于先天的能力差距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均,也就能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大家的物质水平都提高了,就会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文明礼节、荣辱,物质和精神就是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当大家收入水平提高了,就像十九大所讲的,人们就会不断地提高他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里面自然包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政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有这方面的期望,政府就会在环境政策上更加完善。从企业来看,如果发展是按照比较优势的,企业有自生能力,它不需要靠政府保护、补贴就能生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反过来讲,如果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没自生能力,中国有句俗语叫“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如果企业都无法生存,环保也只不过是做给政府检查的队伍看。环保队伍一走,企业该怎么污染还怎么污染。只有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才会有意愿、有能力去采取绿色环保的技术,这样我们就能实现人跟自然和谐共生。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什么含义?如果一个产业有比较优势,发展好了,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竞争力,这是比较优势的含义。所以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反过来讲,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要善用国际的资源、国际的技术等,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要求开放——这个开放过程是和平、互利、双赢的。中国的发展不仅提高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也会扩大中国的市场,给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这也有利于这些国家发展,这样的发展当然是和平的发展方式。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这一目标,关键是按照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18090536.png
关于比较优势的图解(图源:网络)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提高

对外开放的水平?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语言。企业怎么会自发地去选择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新结构经济学提出,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因为比较优势是根据要素结构的相对稀缺性来决定的,劳动力多、资本短缺的时候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相对昂贵;当资本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候,资本必须相对便宜、劳动力必须相对昂贵。如果有这样的价格信号,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润,他就会在劳动力便宜的时候多用劳动力要素,进入更多使用劳动力的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反过来讲,在资本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贵的时候,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润,就投入到多用廉价资本的产业,那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那个产业里面多用资本来替代劳动(机器代人),这就是资本密集的技术。必须有这样的价格信号,才能使市场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我们知道这样的价格信号到现在为止只有一种办法才能获得,那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然,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的不断积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也要有政府来应对在结构变迁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的状况(包括对现行者必须有补偿,必须有基础设施、有制度安排等),这是比较优势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之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重工业我们是没有比较优势的,因为当时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就只能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当时我们是封闭经济。为什么是封闭经济?因为不得不这样。发展的重工业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而重工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当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如果一开放,很容易就全垮了。所以只能是封闭经济,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资源,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当时市场基本不存在,是政府用计划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我们是怎样走向现代的改革呢?当时我们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所讲的,一次性地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掉,推行市场化、自由化。我们走的是一个渐进双轨的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来那些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国有企业,继续给他们转型期的保护补贴。那些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制造业,实行开放的政策。不仅开放,中国政府还积极地因势利导、招商引资,设立工业区、加工出口区、工业园,以及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政府也用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方式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好处,一方面维持了稳定,因为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得到保护补贴,所以企业还能活,不像苏联、东欧,把保护、补贴取消之后国有企业就全垮了;另一方面让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使其快速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能够稳定跟快速发展的道理。


改革是渐进双轨,我们的开放其实也是渐进双轨。当时对符合比较优势的,比如劳动密集型的这些产业,实行低关税,而且积极招商引资,关税降得非常低。比如说在加入WTO之前,我们很多产业的关税已经降到5%甚至更低,而且还积极招商引资,给各种优惠。但是,对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时在贸易上是有很多限制的,有些根本就不允许进口;有些允许进口,也有数量上的限制或者加高关税。比如汽车,当时是可以进口的,但是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汽车进口关税是200%。因为是资本密集的产业,违反我们的比较优势,在贸易上就实行这样的限制。在投资方面,对于符合比较优势的,积极欢迎,还给政策优惠;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基本都限制投资。如果允许投资,就是以市场换资本、换技术的方式进行。像汽车产业是可以投资,但是必须和中国的企业合资。当时,我们的开放也是双轨制的。这个双轨制取得很大的成效,让中国经济得以稳定和快速地发展起来。


现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积累得非常迅速,人均GDP已经达到1.3万美元左右,即将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资本极端短缺到现在资本越来越丰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除了少数关系国防和军事安全的产业之外,其它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所在的行业都符合比较优势,比如钢铁产业、造船业,这些中国的传统重工业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既然符合比较优势,就不需要保护补贴,就可以把渐进双轨的“老人老办法”——那些为了保护国有企业所采取的各种干预措施取消,可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少数关系到国防安全,或者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能被“卡脖子”的技术则采取不同做法。这些产业数量不多,既然不多,就应该用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代用扭曲市场的方式、干预市场的方式来进行“暗补”,应该从“暗补”变成“明补”。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现在还要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从双轨制走向市场单轨的改革,我们才会有完善的市场,在完善市场当中发挥政府的有为作用。


在开放上同样要由双轨制变成单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原来对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商品的贸易上当时是有很多数量限制,或者是高关税保护。现在既然已经符合比较优势,数量限制要取消掉,关税要降低,这也是在十八大以后开始探索自由贸易区,从上海开始有自由贸易区的试点的原因。现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要推广到全国,并且我们已经加入了RCEP,和RCEP的国家是自由贸易的,并且我们也在积极申请加入CPTPP。在这个伙伴关系里面,商品是自由贸易的。在资金流动上,除了短期流动的热钱需要管制之外,对于长期的资金流动,像外国直接投资,到中国来投资就应该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而且资金应该可以自由进出。这也是在自由贸易区里面试点的重要意义。另外,要素流动里面的人才流动应该是来去自由,欢迎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发挥其才能贡献于中国,中国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大的发挥能力的平台。

微信图片_20230518090554.jpg

亚太地区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图源:财新)


总的来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发展中国家过去在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普遍不成功,因为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他们把西方的宪政民主这一种上层建筑,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上层建筑作为追求目标,但他们没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普遍失败。当然,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时期也不是很成功,原因是我们要建立的产业违反了我们的要素禀赋的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的现代化。而这个市场经济要完善,就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我们的发展除了少数的涉及国防安全和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外,都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方式。现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除了涉及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产业,政府要直接补贴之外,其他产业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这样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这也给其他在现代化过程当中遭遇到挫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现代化道路。当然,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太一样,所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优势文化相结合。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须有这个结合。现代经济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新结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化的现代经济学。我相信它既可以解释中国的发展,也会给其它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


来源:公众号“大湾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