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科学把握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关系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23-05-26    阅读:19574次   


 王一鸣 理论网 2023-05-14 07:03 发表于北京




作者: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满活力的创新创造,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有序稳定发展,实现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动态平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轨道上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满活力的创新创造

改革开放是创新创造的活力之源。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每次在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关口,我们都是靠改革创新迈过了看似难以迈过的坎,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如面对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过热、1998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产能过剩等复杂严峻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都是靠改革创新成功化解的。只要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改革,聚焦矛盾问题推进创新,改革创新总能在与危机的赛跑中领先一步,就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特别是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向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要靠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要求我们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重塑各国竞争力的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围绕科技、人才、标准、规则等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也才能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迫切要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相关利益格局,决定发展方式形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劳动等要素条件和边际产出发生改变,生产函数发生变化,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持续强化,已经不可能像高速增长阶段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破除原有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和利益结构,才能促进发展方式摆脱原有路径、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迫切要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必须清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和卡点,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关键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才能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维护社会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总之,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迫切要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将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环境变化和体制变革相互影响,国内矛盾和外部冲击相互作用,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相互交错,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相互叠加,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面临的风险可能集中释放,往往都要经历风险易发高发期。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日本、“亚洲四小龙”,还是拉美和前苏东国家,在经历转型过程中都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有的国家甚至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并出现社会倒退,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成功应对和化解转型期的风险,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且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实践证明,只有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向更高级形态、更复杂分工、更合理结构演变的“惊险一跃”。原有的发展方式不适应发展阶段转换,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原有的结构不适应新的发展条件,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原有的体制不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体制变革。像其他经历过转型期的经济体一样,这一时期往往也是高风险窗口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高度警惕、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跨越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迈过的关口。

比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正确引导资本的行为,在有效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抑制其消极作用,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课题。资本既有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一面,也有与生俱来逐利的一面。促进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防范化解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就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不断完善监管方式,使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原有的法律法规往往难以全面有效覆盖新的领域,需要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等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再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行业、企业的特性和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举措,防止简单用行政办法层层分解,造成“分解谬误”,防止运动式减碳,避免“一刀切”,影响经济社会有序稳定发展。这就要把握好经济增长与经济低碳转型的平衡,既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以实现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又要力争实现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在于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这就要把握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平衡。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使化石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逐步提高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的比重,更好发挥零碳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有序平稳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盲目乐观,又不回避矛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实现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与经济社会有序稳定的统一

活力和秩序既相辅相成,又辩证统一。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推进改革创新,要以有序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前提。没有有序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要把握好改革时机,一方面要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台改革举措,使改革欲速而不达,影响经济社会有序稳定;另一方面,要看到有序是相对的,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实现长久持续稳定,避免因过于强调有序稳定而错失改革良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经济社会有序稳定为改革创新创造条件。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引导资源跨周期和跨部门配置,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种风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以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保持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进化过程,具有长期内生演化的特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平稳运行,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有序的动态平衡。

四是把握好活力与秩序的结合点。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结合点,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切的领域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积极有效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及时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处置各种风险,有效管理各种风险特别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建立应对风险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风险预警协调,强化风险管理政策协调,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又要以经济社会长期有序稳定运行赢得未来。只要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与经济社会有序稳定运行的统一协调,中国必将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策划:许宝健
制作:范丽君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