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我国仅注册的志愿者就有2亿多人,如果他们被动员起来,配合政府、企业和公益机构的乡村振兴行动,乡村就有可能加快振兴,而且还能促进中国公益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从传统公益向数字公益转型,在精神层面推动共同富裕。 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让广大群众更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呢? 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如何提高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已经蔚然成风。根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志愿者总人数达2.17亿,平均每万人中就有1544人注册成为志愿者,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5.4%,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6.14亿小时,累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为7.44小时。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群众性参与不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够丰富,特别是志愿服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和服务时间还有一些差距。 一是公益慈善事业做不好。我国公益慈善界所关心的问题如乡村振兴、养老、教育、卫生、环保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引入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解决; 二是做不大,从捐赠的角度看,国际上小额捐赠占大头。欧美国家70%左右的捐款来自群众性的小额捐赠。而我国正好相反,捐款主要来自企业家的大额捐赠。这种靠企业家的捐赠,数额有限,潜力很难扩大。 三是容易引起吃瓜群众的效应。很多人自己不参与公益,对农村问题、弱势群体了解不够,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度认识不足,会产生急躁情绪,出现对这不满意、那也不满意的现象。 实际上很多人都愿意为乡村振兴做点事,但是真正行动的不多。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担心自己对乡村不了解,个人的能力有限,对乡村振兴缺乏专业知识,能够动员的资源也有限。虽然他们很想参与助推乡村振兴,但不会做、也不敢做。 举个例子,教育是很多志愿者都愿意参与的一个领域。但是,教育又是一个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的领域。近年来很多报道都提到,一些农村学校已经不太欢迎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了。他们发现,不专业的短期支教带来的问题比解决了的问题更多。教育还是一个多领域的行业。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但需要把语文、数学等主课上好,还要有好的音体美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不是一个志愿者,甚至一个公益机构所具备的。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乡村振兴和教育领域,也存在于其它的社会公益领域,如卫生、环保、养老、低碳等,除了少数的专业人士之外,一般的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呢?如何提高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效? 用服务资源包给志愿者赋能 最近,我们提出了通过利用志愿服务资源包来赋能乡村振兴志愿者的模式。我们认为,这不但能解决一般志愿者在某些社会发展领域能力不足、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让一个普通志愿者成为一个超级志愿者,让公益行业跨越式成长。 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指的是基于互联网的、针对某类社会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资源组合。例如,义务教育资源包中就有包括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质量培训、各种公益性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各类示范课、各种课外活动的资源、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资源等。有了这样的资源包,经过一些培训后,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挑选一些资源来使用。 我们设想中的给志愿者提供的资源包是分行业、分领域的。如有针对教师、学生的教育资源包,有针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资源包,有乡村建设的资源包,有助力医疗健康领域的资源包,有专门协助解决养老问题的资源包,有低碳环保的资源包,等等。 这些资源包是很多机构联合起来办大事的成果。资源包内容的提供者可以是公益机构、学术机构、政府以及爱心企业。很显然,仅靠几个机构,是做不好、做不强这些资源包的。公益慈善参与解决的事都是社会上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干公益一定不能单打独斗,要发挥各个机构的优势长项,分工合作,联合起来才能干成大事。 这些资源包也不能是包罗万象的大杂烩,而应该是由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精心筛选出来的有效内容,还能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地加以扩充和改善。 一般说来,公益资源包中的内容是可以反复使用且不增加更多费用的解决方案,这些资源内容对基层使用者最好是免费捐献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给资源内容的提供机构一些成本费用。 志愿者使用好资源包助力乡村振兴 有了资源包后,广大的志愿者又该如何使用呢? 如上所述,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大量的志愿者都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助力乡村振兴。但是,他们不一定有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也不可能拿出很多时间来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动。有了资源包,志愿者的工作可以从直接参与乡村的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转向主要是帮助寻找和链接上在基层奋斗的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给他们送上资源包,通过资源包背后强大的公益后援团来帮助这位需求者。即,志愿者的任务主要是打通帮助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的最后一公里。对志愿者个人来说,这并不需要什么很特殊的能力,只需要利用他的人际网络与乡村需求者链接起来就够了。这样,志愿者只要用举手之劳,用很少的志愿时间,就能解决乡村需求者的一些问题。 志愿者与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的链接作用重要吗? 非常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的资源是互联网化的。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大规模地增加使用者而不用增加很多成本。很多这样的资源已经存在了。但广大一线的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并不知道。要爱心企业、公益机构直接去找出大量的需求者,并与他们一个一个地对接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能把广大的志愿者动员起来,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渠道,如通过跟家乡的联系,或通过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的联系,去找出一个或几个需求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政府、共青团组织、新农人的各种机构,也可以帮助志愿者找到需求者。这样,志愿者的贡献就解决了爱心企业、公益慈善机构难以解决的大规模对接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要有大批能够扎根农村、愿意在农村实现抱负的年轻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1120万返乡入乡创业青年。他们正在为振兴自己的家乡努力拼搏,是乡村振兴各种资源的需求者。 从2018年起,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联合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基金会等十余家机构,发起了帮助返乡在乡青年发展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国培训了近十万新农人,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000万农户间接受益。 我们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回到家乡创业的本土本乡的返乡青年、复员军人,另一部分为村官、第一书记。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眼界较为开阔,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人选。但是,他们缺乏在乡村创业的经验,缺乏市场开拓的能力,也缺乏把农民组织起来的知识。他们要创业致富,不但需要学会种养殖技术,还要了解市场,学会利用电商销售、金融机构融资、合作社组织运营等。新农人急需得到长期的、高效的、低成本的多方位培训。 为此,我们联合了许多机构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课程开发。除了实用农业技术和创业案例以外,我们的课程还涉及到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农村旅游、新媒体、市场对接渠道、基层社区治理,以及包括财务、法务、创业心理等细分知识领域的内容。 除了线上的培训之外,我们还与部分省区的当地政府、共青团、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共建了许多线下“乡村振兴领头雁孵化中心”,为领头雁学员提供属地化、常态化、针对性的孵化支持。依托“孵化中心”,通过引入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相关社会资源,对学员的创业项目提供助力。 除了这些活动外,我们还通过组织学员的社群来支持学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每个学员至少参加两个社群。一个是本地群。我们把当地县市的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本地群,让他们互相了解,可以就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个学员还要参加另外一个社群,称之为“专业群”。我们把全国的养鸡学员、种猕猴桃的学员、做乡村旅游的学员等,分门别类地组织成群,群主是我们上一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员。在学员群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成为“学导”,帮助其他学员共同发展。我们发现,学员中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往往比听专家讲课的效果更好、更接地气。 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已经开展了四年,今年新一届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员的人数还不够。相对1120万的返乡在乡青年来说,我们培训过的10万人还是太少了。课程已经开发出来了,体系也已经建成了,完全可以让更多的乡村创业青年受益。 在这里,广大的志愿者的参与就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每年志愿服务三小时 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我为乡村振兴做点事”的每年志愿服务三小时的项目。 每年三小时能做什么呢? 我们设计的第一小时是志愿者通过视频链接,听听某位农村青年正在村里创什么业?了解他们正遇到什么困难? 第二个小时,志愿者根据农村创业青年遇到的问题,帮他在我们提供的“乡村振兴资源包”中找一些资源送上。如上所述,我们准备好的“乡村创业资源包”中有各种创业培训资源,有分门别类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资源和创业案例,有与城市消费市场的对接渠道,还有基层社区治理和业务管理模式等,并且,很多内容还在根据乡村的需要在不断地添加。 如果志愿者本身就是从农村来的或老家在农村的,可以把这个项目送到他们的家乡去。如果志愿者不是从农村来的,可以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帮忙找一个或数个农村创业青年,把资源包送给他们。我们也可以从现有的学员中给志愿者对接一个农村创业青年。 第三个小时,看志愿者还能为这位创业青年做点什么。例如,帮他销售一点产品,了解一下农村创业青年还需要什么帮助。志愿者可以向我们反应农村创业青年的新需求,我们会联合更多的爱心企业、更多的公益机构去开发这些资源。 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大规模地推广。可以有“我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当然也可以有“我为乡村学校做点事”“我为乡村老人做点事”“我为改善乡村环境做点事”“我为乡村医生做点事”,以及更细分的领域,如“我为白血病人做点事”“我为智障孩子做点事”等。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联系,在各种资源包的支持下,每年志愿服务三小时,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就能把各种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农村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中去。在各种资源包的支持下,一个志愿者小白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志愿者。 这样的志愿服务模式可以先在企业员工中做起来。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鼓励自己员工参与志愿活动。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置了志愿服务假,方便员工参与志愿活动。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吸引力、有效率的志愿活动项目。我们相信,把“我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我为乡村学校做点事”以及其它的有志愿服务资源包支持的公益项目在单位、在企业中推广,很多员工志愿者就可以参与到很多有意义、高效率的公益慈善项目中。 志愿者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事,当然也可以为城市弱势群体做事,为我国的各种社会发展中所遇到问题做点事。这就开拓了我国亿万志愿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跨越式发展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配备各种志愿服务资源包,能大大提高志愿者的能力和资源来帮助社会发展。这些由爱心企业、公益机构、学术团体提供的资源包,以及志愿者与需求者的链接方式,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实质上也是公益慈善事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模式。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工具的变革会引起生产力的变革,从而造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蒸汽机到电气化再到计算机互联网等都引起了经济社会一场又一场的革命。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公益慈善也需要数字化转型。而通过数字化资源包来大规模发动志愿者参与公益的方式,就是公益慈善事业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 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从过去的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的一部分。公益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是要去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改善社会风气。共同富裕,不但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要有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仅是物质上的需要,同样包括精神层面上的需要。人们对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很大的需求。只有亲身参与了公益事业,参与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才能跟政府一条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此,我们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充分了解公益慈善从传统公益向数字化转型,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各地建立一个风清气正、人人向善、人人从善的社会。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单位、各企业和社会团体采用创新公益模式更大规模地参与乡村振兴、教育、卫生、助老、环保等领域的志愿活动。 2,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 3,鼓励企业和公益机构联合起来干大事,鼓励企业、公益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工具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把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益服务包的模式对志愿者赋能。有关部门应该认可企业与公益机构的软件捐赠和各种非物质资源捐赠。 4,根据公益慈善的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对慈善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把志愿服务的要求融入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之中,把通过互联网远程提供服务也列入志愿服务的一部分。 5,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国家可出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严格准确的记录志愿服务的时间。建立包括远程服务在内的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效果,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 发挥我们联合起来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广大群众深度参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我国在企业、事业、机关及其他单位中就业的职工人数有3.9亿人,在校大学生有3600万人,如果能通过公益慈善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大众化转型,把他们动员起来,参与有效、有趣、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就能很快走到世界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