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体制原因(2002.09.03)
作者:胡鞍钢    发布:2004-04-16    阅读:2986次   

胡鞍钢: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体制原因

  
  (50人论坛·北京)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扩张性宏观景气政策以来,至今已经四年。在2000年上半年经济确有好转,有人说,我国经济已经到了拐点,应防止通货膨胀了,也就是说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其实,当时通货紧缩只是缓解,并未过去。在2001年上半年又有人提出“要淡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到下半年就不再提了,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9.11”事件更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受此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放慢了,除居民消费价格略有上涨外,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都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2001年继续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景气政策,实属必要。但同呶有人提出,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应成为中期甚至长挝实施的政策。
  这几年,我国实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不谓不强,到2001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累计已达5100亿元,防低银行利率前后也已有六次。经过几年实施这种政策,如果没有外部的原因,按说我国的经济已经可以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了,因为2001年,除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负数外,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都不差,或与2000年相当,或略好于2000年。但内需不足仍困扰着我们。这是引人思考的。宏观景气政策本是一种短期政策,是为了应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发生的波赫周期性变动,使经济的增长得以较为平稳,经济的周期得以拉长,起伏的波幅不致太大,以减少资源的损失。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经历了起先的通货膨胀和随后的通货紧缩,中央政府实施的宏观政策在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看来,应对通货膨胀较为顺手,而应对通货紧缩则较为吃力。实施通货紧缩已经花了四年时间,付出的代价不算小,但有效需棚然不足,绝大多数商品依然供过于求,除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和产业结构的原因外,还必须考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而产业结构的说整缓慢也有体制的障碍。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是宏观景气政策无力解决的。
  让我们简单谈谈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些体制原因。
  一、消费需来依旧不足
  先说说消费需求(主要是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几年出现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众多,其中有在治理通货膨胀中实施紧缩政策时间过长、未及时放松和调整政策,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大量失业,等等,应该说,宏观景气政策在拉动消费需求上是能起一些作用的。
  (1)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使人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2)它可以直接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如政府财政增加对公务人员的工资支付,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支出。1998年以来财政用于养老、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对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等支出达1670.8亿元,这些支出绝大部分变成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3)它可以间接增加人们的收入,如减税、降低某些公用事业的收费等。
  (4)它可以增加政府的消费需求,如增加政府对民用品和军用品的采购等。
  为增加消费需求,近几年政府在实施扩张性政策方面做了不少事。在财政政策方面,如近两年三次增加公务员的工资、提高对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减少购置住房和汽车中的税和费、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其中的大约40%转化为居民的个人收入,等等;在货币政策方面,如银行对居民实施消费信贷,降低利率以刺激人们减少储蓄用于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以增加就业从而增加消费等。这些政策对增加和拉动消费需求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消费需求依旧不足,其中就有体制性原因的障碍。举几点来说。
  就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而言,来自体制的原因主要是,受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工不足,利润的增长不快甚至亏损增加,就业的增长放慢,下岗失业者增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滞后,从而使得人们收入增长放慢,人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同时,为获得社会保障,人们需要交纳各种费用以及预防可能失业而带来的困难、住宅的商品化改革等,改变了人们的支出的行为,使得人们必须增加储蓄,从而推迟当前的消费。由于收入分配体制的原因,人们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对增加消费需求起了阻碍的作用,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为数众多的低收入者无力或不敢多消费,而作为消费的主力群体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队伍尚不大。信用消费在我国刚刚开始,除受传统的影响外,来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和金融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多少不利于其扩大。
  二、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最为突出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农民的人数众多,它又成为增加整个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而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起一些作用,如改进农产品特产税的征收、在农村推行费改税的改革、制止乱收费。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银行扶贫贷款,增加财政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保障电力供应)的投资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有作用的,但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一般地说已经不可能实施,因为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大多已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后,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大多只会降低,而不会提高,政府也不能实行价格补贴。
  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之一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加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的出口。但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每人平均的农产品产量,而且可以降低农产品的劳动成本。
  在我国,农民的劳动报酬很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也很低,农产品的劳动成本反而很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农产品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解决农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最根本的途径,而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除了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外,还必须实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极小的农业是无法运用先进技术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而要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就必须:(1)将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估计有2亿人)转移到非农业;(2)使土地的经营集中。而这两点都必须解决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就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推进人口的城市化是最重要的途径。但是要推进人口的城市化,不仅要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能够进入城市定居,而且要使农民进城以后得以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城市的就业制度(包括就业的市场化、劳动力的培训制度等)和社会保障制度,否则即使农民进了城,也不愿意将其在农村承包的土地转让出去,土地依旧无法集中经营,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的情况。而要使土地得以集中和规模经营,则必须改革土地制度,首先使土地的使用权得以流动和转让,进而使土地的所有权得以流动和转让,也就是使土地这一资源也得以经由市场来配置,以提高其利用效益。
  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改革和土地经营的家庭承包制度的改革。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因为农民与集体签订承包经营土地的合同,规定承包关系长时间不变,目的之一在于使土地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一旦农民转让了其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又没有其他的保障,当他们失去收入来源时,他们将面临生活无着的困境。
  目前在有些地方实行的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人股的改革,在土地规模经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土地入股,对农民的收入来说,在人股的公司能够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不会有问题,如果公司经营失败、破产,需要以土地抵偿债务时,原来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就得转让,这时以土地经营权人股的农民就会失去其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土地。
  因此,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同时建立对农民的保障制度,或者将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到农村。目前在浙江的有些地方已经在试行将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到农民。但许多地方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在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情况下,问题比较简单,只需规定农民在出售土地时必须将收入的特定部分用于加入当地农村的保障或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而在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问题较复杂,可考虑的办法之一是规定在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入股时,必须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作本集体的农民的保障,或者在对外转让集体土地时,必须将一部分转让收入用作建立本集体的农民的保障基金,或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基金。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也很难的问题,这里不再作进一步讨论。
  三、投资需来和出口需来不足的体制原因
  再说说投资需求。近几年投资需求不足,约束着经济的更快增长。投资需求不旺似乎是由于没有多少能获利的投资项目,似乎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都过剩了。这当然是假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民收人还很低的大国,不应该是这样。这里存在体制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赢利减少或亏损增加,无力增加投资;私营企业想投资,但允许其投资的领域太窄,许多能获得好回报的产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电力等等产业又不许其进人,即使允许其投资的领域,由于融资渠道的阻塞,无法获得资金,他们又无力投资。创业板市场迟迟不开,使得风险投资的发展受阻,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难以启动和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都与改革投融资体制特别是改革银行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密切关系。
  在增加出口需求方面,也仍然有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出口退税、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进出口等方面都有来源于体制的障碍。
  以上简单所述在于说明,在面;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必要,因为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确实有着国内经济的运行和周期变化中的原因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实施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能起到拉动需求的作用。但是,不能不看到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体制上的种种原因,这是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或显现出来的。例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尚待进行。目前的企业体制压抑了企业从供给方面创造需求。对这种种阻碍、压抑有效需求增长的体制的原因,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只能将其弱化,而不能将其消除。它们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如果不在改革方面下大力气,单靠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很可能使实施扩张性的宏观政策长期化,从而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例如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甚至可能发生“滞涨”,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有人主张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窃以为不仅不可取,而且应该极力避免。

(国际金融研究, 胡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