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数说中国经济复苏成色
作者:管涛    发布:2023-08-10    阅读:44920次   


管涛 凭澜观涛 2023-08-10 12:03 

要点

当前我国经济回暖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复苏进程尚不平衡,宏观政策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稳固经济复苏基础、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杂志2023年第15期。

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尽管承受了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压力,但在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背景下呈现触底反弹,发展质量稳步向好。与此同时,上半年的主要经济运行数据也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回暖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复苏进程尚不平衡,宏观政策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稳固经济复苏基础、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经济增速反弹,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2023年上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比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较2022年全年回升2.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6.3%,增速较第一季度上升1.8个百分点。从季调环比看,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0.8%,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显示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见图1)。考虑到各种积极因素逐步累积,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预计能够实现。

11.png

“三驾马车”齐发力,为经济恢复增添动能

受益于防疫转段后消费场景激活、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我国消费水平整体复苏。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大多数消费项目明显改善,限额以上18类商品零售额中16类同比回升,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收入更是同比增长21.4%。可选消费初现趋势性好转,汽车销售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从2.1%上升至6.1%。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0.5%。出行类消费增势较好,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6.3%,铁路、民航、公路客运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1%和129%,均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

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外商直接投资基本稳定的共同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企稳。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6%,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在“保交楼、稳民生”政策带动下,房地产投资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同比下降7.9%,较2022年全年跌幅缩小2.1个百分点;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长19%,较2022年有显著改善(2022年较上年下降1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037亿元人民币,同比略降2.7%,但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9%和7.5%,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结构趋于优化。2023年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主要围绕“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进行,从新开工项目、拟建项目计划总投资等指标看,后续扩大投资还存在较大潜力。

面对出口市场多样化调整、世界经济缓慢下滑的共同影响,中国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整体表现平稳。受外需转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国美元口径的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2%。尽管如此,在全球贸易基本处于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仍达到408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出口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出口型经济体(越南、韩国出口同比均下降约12%)。我国出口韧性较强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动力;二是中国企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一带一路”市场,发掘出口增量;三是中国出口产品沿价值链不断攀升,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较快。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企稳复苏注入新动力

服务业景气度回暖,推动第三产业整体复苏。2023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较2022年第四季度增速回升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1%(见图2),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从子行业看,疫情期间受冲击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速较快,推动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7%。从行业景气度看,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业务活动预期指数60.3%,其中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信心较强。

22.png

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9%,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0个和10.1个百分点;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确保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

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逆周期调节富有成效

一是通过降准并运用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数量工具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2022年12月之后,人民银行于2023年3月再次降准25个基点。经过两次降准,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由7.8%降至7.6%,累计释放逾1.1万亿元中长期资金。

二是继2022年8月份降息后,人民银行宣布于2023年6月再次将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利率、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各下调10个基点。同时,指导利率自律机制成员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促进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促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继续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政策等工具,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到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8737亿元,较2022年末新增4272亿元,与同期新增基础货币投放量大体相当。6月末,全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3%,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5.8%,“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0.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6.1%,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见图3)。

33.png

2023年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同比降低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同比降低107个基点;新增人民币贷款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55亿元,同比多增4754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虽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17年初以来的高位。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更有空间

人民币汇率呈宽幅震荡走势。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最大振幅为7.6%,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3.5%。同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的8种主要储备货币中,人民币的最大振幅名列第四位,超过了其他7种主要储备货币汇率同期平均最大振幅,为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首次。

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上半年,境内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反映境内主要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累计790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仅3月份出现了39亿美元逆差。5月份人民币再度破7,但结售汇顺差仍分别达到217亿和82亿美元。5、6月份,剔除远期履约额的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均值为58.0%,较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人民币汇率反弹期间的均值上升5.2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为56.5%,与前期基本持平。企业“逢高结汇”,表明外汇市场主体面对汇率波动趋于理性。凭借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三个大盘”的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最近,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宣布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财政部也公告在港增加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这些政策均释放出汇率维稳的新信号。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部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汇率灵活为实施自主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在主要发达经济体近年来持续大幅升息的环境下,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的中国并未简单跟随,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提高了利率调控的自主性,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而经济基本面稳定又对汇率稳定形成支撑,外汇市场运行更有韧性,有助于利率和汇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分析上半年的主要数据,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方向没有变,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8%,超过美国和印度的总和。此外,世界银行6月份发布的预测报告也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至5.6%。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内生动力不强、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承压、去库存趋势延续背景下,民间投资增速显著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激发;消费复苏动能减弱,上半年社零、商品、餐饮收入4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均低于第一季度指标,需求不足导致物价水平整体增速放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领域的风险仍有待化解;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高企、海外货币紧缩和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投资放缓,可能拖累我国经济复苏动能。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既有内部“三重压力”不断演进,也有外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持续影响;既有疫情给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留下的“疤痕效应”,也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2023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持续推进。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总量方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货币信贷增长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价格方面,继续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在结构方面,要用好结构性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联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只能提供流动性却解决不了现金流问题,因此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靠前发力。当前我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仍低于主要国家,这就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供了空间。为确保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维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至关重要,支出使用范围适当向民生领域倾斜。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切实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居民收入和企业绩效,带动信心和预期改善,共同形成经济复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消费端要进一步加力。消费是企业收入的来源,促进消费是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当前国内物价下行压力较大,其本质是需求不足。对此,宏观调控应在扩大消费方面多下功夫,发挥财政、货币、产业及社会政策的合力,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供给、改善消费条件。长远看,这也有助于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民营经济要进一步支持。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政策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针对当前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敢贷的问题,要通过提高政策稳定性、促进营商环境公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等务实有效举措,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积极性,从而为稳增长、促就业提供新的动力。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