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3-08-25    阅读:34952次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8-23 17:02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8月21日四川日报


本文字数:3692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听取了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四川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的重要要求,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做到精准。

以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化产业体系事关新发展格局。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涉及面很广、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也不是单纯的产业体系和业态的现代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全球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竞争进入关键时期,叠加逆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全面恶化等因素,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从全球博弈和竞争的角度,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其次,在这个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产业业态层出不穷的时代,技术突破是至关重要的。但当前技术突破的重点不是之前所强调的新型工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是要进一步凸显在大国博弈的极端状况下,在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一方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备胎体系;同时,在补短板上也要有全面的突破。这就意味着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相融合,安全成了一个基础性的、前提性的概念。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精准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经济恢复的态势还是明显的,但也有内需不足、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从需求侧发力,主要是扩大内需;从供给侧发力,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要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际上正是着眼于统筹当前和中长期,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一个具体战略安排。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就没有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也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所以这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
  

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问题,传统的数量型增长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政策难以解决大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全面启动供给侧的调整和改革成为关键之举。解决当前存在的增长质量不高、动力不足、结构不优等深层次问题,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落脚点和核心目标。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全面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加大科技、人才以及创新的一体化建设。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竞争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产业安全,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就四川而言,要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根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这样几个重点。
  

第一,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主体,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力量。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通过深度融合有效扩大资本规模、整合创新资源、壮大技术攻坚力量,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高度集群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的增长极,从而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第二,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中的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培育出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管理等生产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为我国实体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帮助下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需要而提供有形的产品,也可以围绕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持续提高产业集成创新能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第三,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化改造能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转型机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动力机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深刻改变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实体经济带来生产技术的革新、运营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促进产业体系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数字经济将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激活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和价值,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赋能。
  

第四,立足实体经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关键材料等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中,诸多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立足实体经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是否掌握实体经济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实现实体经济中的科技自立自强,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守住安全底线、行稳致远。
  

第五,基于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备健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础和保障,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发展模式以及抵抗风险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我国的实体经济在支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全球领先的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为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和空间,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可靠的基础和平台,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