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23-10-08    阅读:32263次   


 王一鸣 企业改革与发展 2023-09-27 14:49 



一、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提到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回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这场科技革命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的,它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消长和区域发展格局。传统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的相对地位显著变化,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因素。


从欧美发达国家看,近年来,专业技术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流动性降低,而具有较高技术和收入水平的劳动力,仍在持续地向先发优势地区流动,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规模集聚。从我国看,过去一个时期,中西部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产业密集区跨区域流动,而近几年这种跨区域流动相对于上一阶段已明显减弱,呈现出与主要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人口流动相似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城市人口正在净流出,形成所谓“收缩型城市”,反映了区域空间极化现象加强。


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本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增大。从近年来我国产业空间结构变化看,高端产业或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更偏向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成为带动一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从全国来看,高端制造业的空间集中度持续提高,营业收入、利润和就业占比都有上升,并且随着技术迭代的加快,相对落后地区要进入前列的难度也在进一步增大,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要看到,内陆城市同样具有吸引外来要素集聚的可能性。基于百度人口流动大数据测算的城市中心度, 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处在第一层级,内陆地区的成都同样处在第一层级,但其区位、交通条件远不如沿海城市,为什么其中心度这么高,这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内陆城市同样可以形成对外来要素的强大引力, 关键是要有吸纳要素集聚的产业平台和创新创业生态。


(二)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促使产业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人工智能正在构建“人-网-物” 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等方向发展, 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例如,制造业产业生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制造业传统的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正在向分布式、定制化的生产方式转型。


过去,低成本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如今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工业互联网正在兴起新的浪潮,“5G+ 工业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流通等流程和产业生态,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模式。可以预期,数字化转型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发展格局将带来系统性影响。


从全国数字产业指数热力图看,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还相对滞后,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还不高,数字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能还不强,这是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


(三)落实“双碳”目标带来新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0 年前碳达峰后碳排放稳中有降。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碳排放进入平台期,但总量仍有所上升。实现“双碳”目标,对产业转型升级将带来深刻影响。如果一个地区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就将大幅度增加这些行业的排放成本,不仅使一部分本已比较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还会随着这些企业退出市场而大幅增加沉没成本。


从发展趋势看,非化石能源已成为我国增量能源的主力军,可再生能源装机已接近一半,国内陆上风电已经可以平价上网,具备比火电更加便宜的价格竞争力。随着大规模储能系统成本迅速下降,可以大幅度降低稳定安全供电成本。从技术条件看,传统化石能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技术成熟阶段,难以有重大技术突破,而可再生能源还处在技术发展前期,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空间还很大。


推进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从传统能源视角看,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但从新能源视角看,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赋存最多的能源资源,可以保障我国能源长期可持续供应,同时也可以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双碳”目标,会增大传统产业沉没成本。目前,电力行业已经被纳入碳市场,未来随着碳市场发展,如果钢铁、有色金属等也被纳入碳市场,这些企业排放成本就会提高,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对高碳行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这将增大高能耗企业“沉没”风险。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路径


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人才、科技竞争加剧, 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产业转型升级要有新思路新路径。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上,首先,要由过去的结构标准转向效率标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产业比例关系调整, 更重要的是效率和竞争力提升。其次,要由过去的技术升级转向系统升级。智能制造是包括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单一环节的技术升级难以解决系统升级问题,要有系统性解决方案。再者,要由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产业升级不仅要聚焦产业,更要重视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的协同配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上, 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对产业转型升级从来都很重要,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第一,要加强优势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在具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第二, 强化中间品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再创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终端产品生产能力,如发电设备、工程机械、高铁、通信设备等,但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中间品依然是短板。中间品科技含量高,需要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要着力提升中间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上有所突破,这对提升创新能力意义重大。第三,加强创新生态建设。特别是要重视体制创新,探索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构筑集聚国内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把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第一,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第二, 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围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电子信息、医药等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促进工业互联网延伸拓展,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第三,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难题。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困难,要通过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商,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解决不愿转的问题;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中小企业数据资产权益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安全,解决不敢转的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既懂生产工艺又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解决不会转的问题。


(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关键在推动产业发展摆脱对高消耗、高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转向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节约、排放减少与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方式。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将孕育新的增长点。第一,要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新能源+ 储能”取代化石能源为主要途径,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要能源,构建“源网荷储” 多能互补的零碳能源发展格局。第二,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逐步形成零碳生产模式。第三,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间合作,实施绿色金融标准,分步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文章原标题: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第9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