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农业强国就要端牢自身饭碗
作者:陈锡文    发布:2024-01-26    阅读:22423次   


 陈锡文 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2024-01-23 09:32 

编者按: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锡文出席“2024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并以“农业强国就要端牢自身饭碗”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以下是讲话全文,经报告人授权发布。


以下为报告全文: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农大举办的新年论坛,今天我就《农业强国就要端牢自身饭碗》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中,又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时隔5年,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要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这主要因为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乡村振兴应承担的任务也须有新扩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亮点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为加快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西方国家的遏制和打压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针对的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里阐述了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包含五个方面: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四是赓续农耕文明;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中,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是最根本的。农业强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其评价指标广泛。个人认为,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与当今世界的农业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至2050年,这两个指标是否能赶上世界发达农业国家也是一个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建成农业强国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建成农业强国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步来,但靠自己端牢饭碗这个概念应当牢牢确立。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的大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所谓强国、现代化强国、农业强国,都要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这是总书记的一贯认识,“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人口大国,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端牢自己的饭碗。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来自外部的遏制和打压不断升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农业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足够的底气和战略主动,这是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农业的重大责任,也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向前推进的底气和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增加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容。具有其必然性,是国家发展阶段和国际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使然。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亿万农民所盼。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先要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农业强国又是国之大者。民之所盼和国之大者两者皆不可偏废,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农民所期盼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另一方面要打牢农业基础,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二、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增强自身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

        从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四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四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自己养活自己。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到2023年的13908.2亿斤,翻了一番还要多。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物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因此,在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农产品也在不断增长。正常情况下,我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约在1.5亿吨(包括大豆)左右。据海关统计,2021年粮食进口量超1.6亿吨,2022年为1.46亿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0%~24%。这说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即便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也不能高枕无忧。

        当前,口粮自给充足,人均口粮产量稳定在980斤/年左右,稻谷和小麦人均产量超过480斤/年,实际人均口粮消费量低于400斤/年。这意味着,部分稻谷和小麦转化为饲料、工业用料。尽管中国的口粮供给已绝对安全,但从食物供给的总体情况看,中国粮食供给仍处于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态。在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食物消费中,口粮比重持续下降,其他食物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尽管2022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超过了6.8亿吨,但实际的粮食消费量却已经突破8亿吨。
        另外,粮食安全不是单纯的口粮问题,而是总体食物保障的问题。中国古语“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讲的都是“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行道曰粮”“止居曰食”。也就是说,人们在旅途中吃的是“粮”,是以五谷杂粮所做成的干粮,而日常居家时所吃的是“食”,是包括“粮”但不限于“粮”的各种食物的总称,对于人们吃的饭而言,“粮”只是“饭”中的品类概念,而“食”才是“饭”的集合概念,包括肉禽蛋奶、瓜果蔬菜以及油盐酱醋糖等各类食物。当然,食物保障的基础还是在于粮食供给的安全,因为很多食物是由粮食转化而来的,或是用生产粮食的资源替代而来的,虽然当前我国已做到口粮绝对安全,但还应清楚地看到饲料、油料、糖料仍不够。
        当前,粮食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第一个是耕地和水资源的制约,尤其是耕地。2021年耕地保有量19.14亿亩,考虑到复种指数,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实际上可达到25亿亩。要想保证粮食总产量不低于6.5亿吨,那么粮食播种面积需达到17.5亿亩。2023年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约合6.95亿吨)接近7亿吨,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1%。除粮食生产外,还需种植油料棉花、瓜果蔬菜、烟叶茶叶等等。因此,耕地面积无法提高,粮食播种面积难以增加。第二个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难度日益增加。2015年,粮食总产量已站上6.5亿吨台阶,到2023年年底,接近迈上7亿吨台阶,接近十年时间。我们现在要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的能力,科技等方面还需要发展多少年?总而言之,难度是越来越大。第三个是产销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上世纪末,国家就已经根据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分布状况,将全国省份划分为粮食供求的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当时划定的主产区为13个省份,产销平衡区为11个省份,主销区为7个省份。但30多年过去,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粮食产量能够自给的省份只剩下13个,不能自给的省份则增加到了18个。有能力调出50亿公斤以上粮食的主产区,只剩下了5个省份。在“北粮南运”的格局下,南方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1%,北方的水资源只占19%,而粮食又是高耗水的作物,倘若高度依赖北方粮食生产,那么将存在很大的可持续风险。南北之间、发达省份和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之间的粮食供销差距,实际是利益差距的反映。因此,要解决好保障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的问题。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的是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保护耕地,从2009年的国土二调到2019年的国土三调10年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13亿亩,除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新疆外,其他26个省(区市)的耕地面积都在减少。如果不是这5个省(区)十年间增加了9000多万亩,我国十年间减少耕地将近2亿亩。在这10年中,全国其余的26个省(区市)的耕地面积都在减少,其中8个省(区市)减少面积都超过了1000万亩,最多的省份减了约2000万亩,接近于其耕地总面积的1/4。因此,总书记强调“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红线。第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在耕地面积有限、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背景下,科技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第三,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让粮食主产区得到利益补偿,需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讲这些看法,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