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
作者:马晓河    发布:2024-02-07    阅读:21459次   


 马晓河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2-02 10:03 



核心观点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在形成新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我国既具有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挑战。



■ 马晓河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更新和迭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特征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人们运用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进行组合配置,在既定生产关系下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能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社会生产力出现巨大的、质的跃升,都是由科技革命出现重大突破引起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为标志,以机械工具代替手工劳动,催生出了以机器为代表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催生出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如今,人类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系统智能化时代,生产力再次出现了质的跃升。


  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是新的质量更高的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更新和迭代。因此,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取得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获得革命性重组,产业动能发生深度转换,产出效率得到高度提升的先进生产力。从前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正在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来看,催生当代先进生产力在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形态、产业产出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技术创新上,关键技术具有颠覆性突破。带动产业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一定是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创新一旦取得颠覆性突破,便会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考察历次科技革命,能取得颠覆性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往往都是从0到1的原创技术,能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可主导社会经济发展,对当代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渗透性、融合性和支撑性。另外,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技术创新的突破点也由单一领域技术突破发展到多领域技术突破。比如,第一次科技革命诞生的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动力机械技术,以珍妮机、水力纺纱机为核心的棉纺织技术。而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电力技术、化学工业技术、电讯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由此发明了发电机、发电站、电灯、电话、无线电报等。第三次技术创新突破的领域则比前两次更多更广,比如,空间技术的突破诞生了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原子能技术的突破诞生了原子弹、氢弹、原子能电站;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诞生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可以预见,第四次科技革命技术创新的突破点将更多,带来的产业创新更加广泛,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具有当代特征。

  第二,在要素配置上,关键要素具备引领性、不可替代性、协同性作用。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形成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比以往都有了质的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即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越来越快,劳动资料即知识技术以及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劳动对象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对象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已经从数量、质量、种类上对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真正能带来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稀缺的,在要素组合中作为引领性要素,对要素配置的方向起引领主导作用,在要素结构优化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协同性功能。比如,波音计划借助于日本的氢能源技术和炭纤维材料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宣布2027年制造出全球第一架大型氢能飞机,将机体制造基地设立在日本名古屋,因为全球氢能源研发高地在这里,机体材料不再是铝合金,是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材料。显然,在波音787飞机制造的要素配置结构转换中,氢能源和炭纤维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要素,对787飞机制造的诸多要素配置起到引领作用,具备协同功能。又如,东京湾奥运选手村更名“晴海旗”,是世界第一个氢能源社区,该区可容纳4500户居民入住。每户人家都安装了氢能电池。社区边上设立了一个大型的加氢站和基础氢能发电所,氢能变成电能输送到各户人家,每户人家的氢能电池可以在遭遇地震、海啸等因素停电的情况下,能维持一周的用电所需。显然,在这个社区里,氢能源已经成为社区的基础能源,影响到社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诸多要素组合中唯独氢能源在社区运行中有引领性和协同性功能。

  第三,在产业创新上,业态变革具有新时代的标志性。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动能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还使得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纺织服装制造业本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要素配置上需要大量劳动力。可是,经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之后,在要素配置中机器人大量替代劳动力后,纺织服装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如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汽车产业相比,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缓解能源短缺压力,采用的是新动力控制和新驱动技术,生产技术原理、工艺路线、设计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最近,丰田汽车宣布,将借助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计划于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充电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充电10分钟可续航1200公里甚至1500公里。全固态电池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可能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标志,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彻底取代燃油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第四,在产出结果上,产品和服务具有创造性。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可为人类创造出更丰富、更多样、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产出的是低碳(零碳)绿色,产品附加值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双提升,供给有效性与需求适配性是双增强。新质生产力不但能创造出一批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如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碳纤维材料的大飞机、人工人体器官、固态电池汽车、3D打印机等,还能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使产品功能得到新延伸,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需求空间取得新扩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对策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首先,新质生产力采取的是新的工艺路线和新的动能配置,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能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新动能。其次,新质生产力孕育出了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将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对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起到引领作用。因此,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再次,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还为体制机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改革那些抑制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于是,一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体制机制必将产生。

  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在形成新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我国既具有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挑战。比如,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国力,有多年积累的技术创新条件,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空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有一定的基础支撑。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但是,还需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本支撑不足,尤其是实现科技创新颠覆性突破的领军型人才高度缺乏,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体制机制改革还在路上等,都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瓶颈约束。为此,提出以下路径和对策。

  一是在重点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几年,虽然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5G/6G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核聚变技术)、物联网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上取得了突破,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创新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短板。比如,部分重大技术装备供给短板突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可控水平偏低,工业软件、控制系统等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关键基础材料安全可获性风险上升,研发试验所需的高端仪器设备对外严重依赖。今后,我国要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拼强项补短板,集聚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力量进行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攻关行动。颁布实施一批支持创新政策,遴选和设立一批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兴建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广一批产业化应用项目,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神经网络、超大规模算力、新一代通信、深空深海技术、新一代材料、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推进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二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要放宽市场准入,给予国有、民营资本平等进入机会,充分调动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力度,降低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实施所得税减免,技术成果转让和转化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建立科研风险投资基金,降低科技创新风险成本。鼓励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开展公平竞争,促使它们迅速成长为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领军型企业或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先进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人力资本水平高低又是科技能否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建立一套特殊人才激励机制,将人才作为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引擎。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战略型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实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经费、试验设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科研人员乐意创新、专心创新、大胆创新。从产权承认、收益分配、个人所得税减免、社会地位、成果评价与认定等方面给予特惠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支持他们减少非必要的社会活动,把更多的精力和主要时间投入到专业领域从事创新工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障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种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打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稀缺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动,营造开放公平、宽松包容的市场竞争规则,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包括财产权、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产权制度改革,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另外,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应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最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准入,最大力度地吸引外资外企,积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关系,将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推力。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