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刘元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极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抱持复杂心态,不愿看到中国沿着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不愿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的坚定拥护,不断以“外资撤离论”“债务陷阱论”“降速失控论”等新的“中国崩溃论”来唱衰中国经济,并向国内舆论进行传导,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产生不良影响。对此,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仅要系统反驳各种“中国崩溃论”的谬误,更需要透过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各种表现,分析清楚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世界贡献以及有理讲不出的各种原因。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应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首先是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竞争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技术竞争、制度竞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巩固和深化,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底气所在。
一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破产制度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注重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健全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有助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相伴随,我国消费正基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疫后恢复向持续扩大转向,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再度发挥作用。据统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正逐渐培育壮大。2024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3%和200.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9.4%和5.6%。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位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全球占比达18%左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根据《2022年欧盟创新记分牌》,我国在参与排名的11个国家中暂位列第6位,拥有创新绩效整体水平稳定提高、创新绩效增幅较大、创新亮点多元三大优势。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应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贡献
近些年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主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知识产权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经济增长贡献。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测算,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5.2%,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据此测算,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
二是知识产权贡献。我国正在从一个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23》显示,全球创新者在2022年共提交了346万件专利申请,其中近一半专利申请来自中国的创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和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不断强化与东盟、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的知识产权交流,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以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
三是绿色发展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并且正在不断付诸行动。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应多管齐下构建舆论引导体系
从国际舆论格局看,总体上呈现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2%,但每天发自中国的信息占比不到全球信息发布总量的5%,而90%以上的信息被西方媒体所垄断。由于意识形态偏见等种种原因,使得很多西方媒体无法正确看待甚至歪曲、抹黑中国经济发展。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极不相称,与数字时代不断加剧的网络安全挑战极不相称,亟待扭转。
一是优化战略布局,打造有较强国际影响的经济外宣旗舰媒体。外宣和内宣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有相似性,但差异性更大,不能简单照搬内宣的一套做法。我们要打造能够在国际影响上与欧美主流财经媒体相抗衡的经济外宣旗舰媒体,并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议题设置、舆论引导和观点塑造作用,大力创新国际财经传播的叙事观念,推动财经叙事内容与叙事策略体系化,将国内外多元主体叙事融入经济外宣叙事系统,增强中国财经叙事对世界经济议程的介入、影响能力,用国际通行的话语表达范式讲清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理论逻辑、价值追求。
二是加强政策引领,推动对外经济话语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话语权建构理论和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推动经济领域话语生成、话语构建、话语翻译、话语传播、话语接受等方面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研究,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开展国内经济话语体系的国际转换,将传播模式、话语平台、多边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际经济议题设置能力、国际经济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经济话语权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话语体系。
三是深化学术赋能,提升经济内宣体系的学理厚度、思想深度。对内经济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泛化的阶段,需要将学理化阐释、学术性表达、大众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有理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尤其是针对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以深入透彻的学理和准确全面的事实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将批驳辨析与研究阐释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力有效的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