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作者:陈锡文    发布:2024-02-29    阅读:28565次   


农民日报 2024-02-28 21:05 

以下文章来源于重农评 ,作者陈锡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短腿在三农,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就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总目标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在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到40个,而这其中有不少是没有农业,或者农业农村占比很小的国家,真正称得上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不到20个。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一些全新的挑战
一是要彻底打破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制度。这个根深蒂固的制度孕育出了一个二元社会,进而衍生出一种二元文化,要消除二元文化的影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二是要赓续传统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乡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要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三是要在农村集体和农户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国与家、公与私利益交织,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公”的利益、村级集体经济这个“小公”的利益和农户稳步增收这个个体利益,三者如何兼顾,是一个极其复杂、需要不断探索的大课题。四是要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成果,以并联、叠加、迭代的方式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国外已有的经验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以串联式的顺序推进;时间的浓缩、进程的加速、路径的选择、方法的探索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五是要在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巨大的场景下展开。我国有2.3亿户承包耕地的农户,美国的农业经营主体是230万个,英国是23万个,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是美国的100倍,是英国的1000倍。要把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带入现代化,谈何容易!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减少农民,是现代化国家共同的选择。私有制国家的农民进城,大多是失去土地、失去家园,从此与乡村彻底了断;当今的中国农民则与土地及乡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根在乡村扎得既深且广,而且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要想转为真正的市民也并不容易。是兼当农民还是专当农民或者不当农民,在现实背景下,想做出选择比较困难。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又面临诸多世无先例、史无前例的复杂挑战,每位三农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需要以敏锐的眼光、立体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深刻、全面、系统地领悟中央的战略部署,对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作出回答。例如,
● 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重塑城乡关系,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民之所盼的共同富裕问题;
● 食物保障、生态保育、文化传承是乡村独有、城市没有、未来必有的三大功能,如何发挥好乡村独特功能,确保三大安全这一国之所安的底线思维问题;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内外兼修,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强化粮食安全这个事关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增强我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的自主、自立、自强,确保我国现代化事业持续推进的“压舱石”问题;
●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道德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综合治理的环境绿色化问题;
●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质上是以县域为城、乡、村全域现代化的切入口,如何实施县域空间重构,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缩小城乡之间的纵向差距和村庄之间的横向差距的全域现代化问题;
●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之魂,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既塑形又铸魂,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两手都要硬”问题;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农民二是干部,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振兴,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如何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成为主体主力的关键动能问题;
● “‘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如何抓紧提高,提高哪些本领和怎样提高的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问题。
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时代的使命,是历史的重托。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有识之士“吾心归处是三农”,长期投身于三农事业,执着于三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记得在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在北京召开“刘奇三农观察”专题座谈会,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致信祝贺,座谈会云集了数十位三农领域的领导和专家,我因随领导出差未能到会,作了书面发言。这次座谈会还推出了《刘奇文丛》六卷系列丛书。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农业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刘奇同志的《问道乡村振兴》《问道乡村文化》《问道乡村产业》《问道乡村治理》《问道乡村和美》五本系列丛书,收录了刘奇同志近年来撰写的200多篇研究文章,出版社邀我为这套丛书作序,我欣然应允。翻阅上一次座谈会上我书面发言中的一段话,放在这里作为序的一部分还很合适,兹录于此:
“刘奇是我的老朋友。在三十年的交往中,刘奇同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勤奋,非常务实;他很少嗜好,就是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见地、有分量的好文章。最近又结集出版了一套厚重的丛书,这是他长期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些文章我大多读过,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其中有些具体见解和建议得到领导同志的首肯或成为相关文件起草时的参考。刘奇同志是我国‘三农’战线一位颇有建树的研究者,他的勤奋,他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三农’情结和研究‘三农’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敬重。
刘奇同志的文风活泼,写的东西可看性、可读性很强,观点鲜明,深入浅出;他研究的都是大问题,讲的都是大道理、大思路。刘奇的研究视野开阔,角度新颖独特,贴近基层,深入实践,善于总结概括,他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是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对他的研究报告都有过重要批示。作为一位在地方从事‘三农’领导工作的同志来说,确实很不容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三农领域已经有了不少从0到1的实践创新,但还缺乏从0到1的理论升华。让我们在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方案”的进程中,携手共勉,努力弥补这一缺憾。
作者:陈锡文


原标题: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刘奇“问道乡村”系列丛书序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李朝民  编辑:刘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