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有多远?(2003.01.07)
作者:马建堂    发布:2004-04-16    阅读:4841次   

马建堂 杨正位: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有多远?

    (50人论坛·北京)(50人论坛·北京)当前,国际上有一股思潮,认为跨国公司不断将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廉价工业品向世界倾销,是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货紧缩的根源之一。对于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话题的由来
  1.有关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言论
  ----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这是因为,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中名列第一。其中,世界彩电约四成在中国生产;世界上的复印机约六成在中国生产。贴牌生产(OEM)的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境外企业的生产基地。
  ----新加坡《海峡时报》,2001年8月2日,麦金西日本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的文章《亚洲的下一个危机:中国制造》,指出中国制造业将以越来越充沛的活力迅猛发展,而世界其它国家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文章认为,中国大量闲置的低工资和极具可塑性的工人是这个国家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日本《产经新闻》,2002年第3~4期:“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在信息技术等最尖端的领域,中国也在摸索‘世界标准’,将在国内外与日、美、欧开展争夺战,其前哨战业已开始”。
  ----美国《新闻周刊》,2002年9月3日,在《中国公司的扩展》一文中认为,新一代大型和具有信誉的中国公司正在电子、电器,甚至在高技术领域崛起。《纽约时报》曾经登过一个著名的照片,一个中国人骑在自行车上打大哥大,中国人还想把自行车换成汽车,必须补传统产业的那些课。
  ----韩国《经济先驱报》,认为,中国已经接替韩国成为工业制造方面的地区性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每两台空调中就有一台是中国提交的,电视机和洗衣机产量也分别占了国际市场的1/3和1/4,到2010年,它会在所有重要的工业领域超过汉城。
  ----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8月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强劲增长,“世界工厂”的地位已巩固。而且,中国大陆工业上与全球同步,就国家经济发展与技术提升的标准而言,这是重大突破。“与全球同步”以及“和国际接轨”可望成为深化改革开放下新的努力目标,而这也将是一项更大的考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不可逆转。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经营海外业务的日本公司中83%有意在中国扩展业务。与此同时,大多数IT巨头也纷纷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统计资料显示,仅仅在2002年5----6月内,就有15家公司宣布将在中国设厂或建立研发中心,总投资额高达数十亿美元。高盛亚洲区副总裁库尔蒂斯表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长城研究所预测,中国制造在2005年很有可能超过德国而上升到世界第三位;2015年将超过日本、2030年将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2002年初,IBM亚洲区副总裁曾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上海松下微波炉公司总经理说:“如果不移师中国,不降低成本,松下的名字很可能从中国微波炉市场上消失。”
  ----全球采购中心。2001年的一份调查表明,有近76%的国际买家将中国作为首选的采购基地。中国已经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采购中心。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介绍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花费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从中国直接采购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值即达30多亿美元。不久前,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总部已由香港搬到深圳。另一家世界级零售巨头--------家乐福也计划在中国设立全球采购中心。目前在中国采购的商品占家乐福亚洲采购量的58%。中国供应商的商品通过家乐福的采购系统已出口到了20个国家的数千家店铺,仅去年从中国出口的商品就达3亿美金。家乐福的目标是,到2003年,中国商品的采购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整个2001年,中国彩电在美国市场上保持着热销势头,今年1月4日一组来自美国最大区域零售商--------Ames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1年圣诞节为止,中国制造的彩电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日本,头号中国品牌海尔彩电的定货量已经突破了30万台。同时发布的另一组来自美国最大连锁售后服务公司--------VAC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彩电2001年1至9月份的累计维修率为0.055%,与美国同行业的平均值3%相比,几乎相差了60倍。
  美国人说,中国彩电“像坦克一样耐用”。
  2.什么叫世界制造中心:几种定义
  吕政:所谓"世界工厂",就是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一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经济与管理》,2001.6
  经叔平: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我想能够被誉“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在重要产业有一批企业群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世界工厂研讨会”,2002年8月
  沈立人: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江海学刊》,2002.3
  王志乐: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它们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世界制造领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的潮流。
  3.我们对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义
  (1)一国或一地区的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0%以上);
  (2)一国或一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5%以上);
  (3)一国或一地区的制造业出口额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0%左右);
  (4)一国或一地区的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5)在这些行业有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行业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渴望国家迅速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总体上仿效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工业化道路上实行偏向重化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由于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外贸政策上也只能辅以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政策。这样,我国超前发展了重工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纺工业发展不足,其间虽有几次被迫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但总体上仍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外贸政策,产业结构根据比较优势逐步调整,轻纺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完全走向了国际市场,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2%,其中90年代以来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17.4%。工业增长速度比GDP增速快了将近一倍。工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37%提高到2001年的44%,这表明我国工业化仍在加速。尽管我国工业化进程地区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重化工业化加速的阶段。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工业可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三类),近三年来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占88%、增加值占78%、资产占76%、销售收入占86%。所以一般文章中分析制造业时与工业一起分析。 (见表1)
  2.在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上,外资企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1年,外资企业占我国工业增加值的25%、税收的18%和利润的31%,占出口的52%、进口的50%,今年1-10月进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到54%和52%。 (见表2)
  特别是增长快的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也越大。如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22%,三资企业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7.2%,仪器仪表、电器机械行业的比重也分别高达50%和34%。可见,外资利用及跨国公司转移制造能力对我国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见表3)。
  根据最新的海关统计,2001年度我国出口100强企业中,35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17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4%。
  3.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二十年来世界制造业增长逐步放缓,1950-2001年年均产值增长了4.6%、出口平均增长了10.9%,1980-2001年产值平均只增长了2.6%、出口增长6.9%。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生产和出口更是下降到2.3%、5.8%。同期世界工业生产速度比制造业还慢,90年代以来只增长了6.5%,年均增长率仅0.7%。西方工业国增长率也很低,十年间增长最高的美国也只有45%,其次是加拿大,增长了35%,英、法、德、意都只增长了12-18%,特别是日本几乎没有增长。但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十年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7.4%,共增长了5倍。 (见表4、表5)
  (2)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由于增长速度更快,我国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980年的1.4%上升至1997年的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到2001年,中国制造业比重已提高到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制成口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91%,比美国的83%高8个百分点,比日本的 94%低3个百分点。 (见表6)
  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名列世界第一。
  2000年,我国煤、钢、水泥、化肥、自行车、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名列世界第一,原油、发电量、化肥、化学纤维、棉布、糖等产品产量也名列前茅。 (见表7)
  中国在劳动相对密集、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01年我国服装、鞋、钟表、自行车、摩托车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手机、激光视盘、电脑显示器、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家电(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机电产品出口世界第一。
  有资料显示,仅电子信息类产品,如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还有磁头、磁性材料、软磁盘、铝电解电容器、压电石英晶体器件等,中国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机和彩管等也名列前茅。
  
  三、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的一般特征
  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凡是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如十九世纪的英国,二十世纪的美国和日本,都有几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经济总体实力强。在世界GDP中占有较大份额,既是经济中心,又是金融中心。
  -----世界市场份额大。出口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
  -----技术领先。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能够领导全球技术发展潮流。
  -----企业竞争力强。在重要产业有一批跨国公司(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
  -----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国内分工合作体系。
  在近300年来的世界经济史上,达到这些条件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日本。
  1.英国。
  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从1760年至1830年,英国制造业从占世界总量的1.9%上升到9.5%,1860年更是达到了19.9%,占世界贸易的1/5----1/4,但其人口仅占世界2%左右。那时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英国工业制成品及其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
  Pat Hudson(2001)在"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中这样描述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在19世纪的几个年代中,英国制造品一度控制了世界贸易。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他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英国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优势来排挤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在有些产业尤其是纺织业,技术和生产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价格水平因此越来越低。在其它许多部门,组织管理上的进步稍小一些,但专业化水平提高更为显著,加上便宜的劳动力同样也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和价格水平的下跌。于是在英国国内及海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交易着前所未有的多种多样的产品。而在最初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国竞争,因此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段话表明世界工厂英国的基本特征:
  
  
  控制了世界贸易;
  
  英国许多大宗制造品产量第一,最具国际竞争力;
  
  在商业、金融和政治上都有优势,用多种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
  
  技术和管理优势;
  
  专业化水平最高、生产力最高;
  
  没有竞争对手。
  
  可以说英国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2.美国
  美国后来居上,在世界制造业中赶超了英国,但它从来没有达到过英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
  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名;
  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为:英国的2倍、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此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
  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
  19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
  1971年美国飞机出口占世界的77.5%..,有机化学品占44%,小轿车及零部件占32.3%。
  1980年,世界制造业500强中,美国占217家。
  2001年,美国GDP达10.2万亿美元,正好占世界的1/3,出口7309亿美元,占世界的12 %,2000年制成品出口6500亿美元,占世界的14%。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占了197 家,前十名中美国占了6家。 (见表8、12、13)
  3.日本
  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50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达到7.5%,到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占世界的份额从2%----3%上升到了10%左右。
  日本经济强大与制造业的成长密切相关。他们的炼钢技术、自动化流水作业线等先进技术工艺和照相机、汽车及摩托车、电子产品等都领先世界。日本造船厂的造船吨位曾在十年间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
  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
  1953年美国轿车产量占全球的75%;到1990年日本轿车产量占全球的近30%。同期日本汽车产量与美国相比,从几乎为0%上升到其1.6倍。近几年虽然日本本土产量与美国的比重在下降,但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的产量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比例却从1983年的1%上升到1989年的5%,2001年达到19%。 (见表9)
  1985年,日本电视录影机和录音机出口占世界的80.7%,彩电占49.5%,摩托车占82%,客车占30.8%,机器人出口占50%以上。
  2001年,日本GDP达4.5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4 %,贸易达4050 亿美元,占世界的7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1995年曾达141家,到2001年下降到88家。
  
  四、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现在是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吗?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
  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这是因为,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中名列第一。其中,世界彩电约四成在中国生产;世界上的复印机约六成在中国生产。委托加工或贴牌生产(OEM)的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境外企业的生产基地。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为真正的“世界的工厂”?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上看,中国还远远比不上十九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比不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理由如下:
  1.中国的经济规模、制造业规模、进出口规模在世界的份额都较小。
  虽然2001年我国GDP总量达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但仅占世界GDP的3.5%左右,仅为美国的10%、日本的27%。 (表12)
  我国出口规模排名世界第6,占世界的4.3%,其中制造业出口占4.7%,仅相当于美国的34%、日本的48%。 (表8、13)
  中国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比重还不够大,按我国的统计,2001中国工业增加值4500亿美元左右,世界排名第四。中国工业产值仅占全球的7%左右,而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20%、日本的占15%,我国与他们还不能同日而语。
  2.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虽然中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差别化不足、档次不够高、附加值较低,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中国制造业能力还很弱,比如,2001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还是我国第一大类进口商品,进口达1070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44%,贸易逆差达121亿美元,与世界制造中心的差距甚远。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17.5%,进口比重为26.4%,相差达9个百分点,逆差高达176亿美元,并呈现年度扩大之势。
  例如,今年中国钢产量估计近1.8亿吨,比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高出1倍,但品种不足,低档次的建筑钢材占了很大比重,大量优质钢材、特殊钢材还要靠进口,2001年我国进口钢材1700多万吨,达90亿美元,贸易逆差71亿美元,今年1-10月已经进口了2057万吨,逆差达84亿美元;我国虽然是全球彩电生产大国,但关键的核心技术却几乎为外国所掌握;我国中低档机械产品积压严重,而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却长期依赖进口;我国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
  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产品结构层次低的根源在于技术水平落后。从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看,这些行业使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十分之一,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我国制造业的人均产值仅6300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左右。 (表16)
  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R&D经费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不足1%,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例如,2001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64526篇,位列美、日、英、德、法之后居世界第六位。但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少,水平不高。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统计,2001年授予我国内地专利权的专利共266项,仅为论文数量的几十分之一,在美国授予专利的106个国家(地区)中,仅排在22位。
  我国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依赖日本技术。
  而且,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我国的高级技工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中只有70%,不良产品损失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很难想象一个高级技工短缺的国家能够真正使制造业振兴起来,因为制造业振兴的标志绝不是大量的“廉价货”,而应是“精工制造”。(《经济日报》2002.7.22)
  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制造”的主要任务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更谈不上领导世界潮流了。
  4.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
  中国真正能在全球领先的制造企业太少。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只有11家,没有一家是纯制造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里的石油化工部分可以算作制造业,而且这两家公司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我国企业500强的资产仅为世界500强6.5%,营业收入仅为5.3%,人均利润、人均资产分别只有世界500强的30%和1.6%。2001年中国外贸200强中,排名前三位都是外贸代理公司,出口额最大的是61.8亿美元,而出口额最大的生产型企业刚过20亿美元。上述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的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比如家电行业我国虽有竞争力,但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
  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相关的是企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例如,中国机械厂的零部件自制率大多在7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左右。偏低的专业化水平,反映了中国的加工制造体系还不够完整,层次还不够丰富。
  5.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阶梯”论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
  一些学者根据出口的国内增值部分高低、与国内经济联系程度及生产的难易程度,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分为5个发展阶段:(1)初级产品出口(2)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3)零部件供给的分包;(4)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5)自创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四小龙基本处在第4、5阶段,我国总体上还处在第2、3阶段。这是因为: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55%左右,外资企业出口占50%左右。我国许多大型出口企业主要是加工制造厂,是跨国公司生产链的低端环节。 (见表10)
  比如,美国商人设计了一种既可做儿童玩具又可做学习用具的可发声地球仪,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这家香港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这家广东外贸公司将订单下给江苏和广东企业,每件15美元,成本费为每件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地球仪后以每件72美元卖给予美国商场,美国商场每件零售价高达88美元。也就是说,在该地球仪玩具的利益分配中,中方仅占10.5%,美国高达63.2%。 (表11)
  所以“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不过是中国加工组装,中国只不过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加工中心的角色。
  6.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制造业生产型式
  当前,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国家。
  现代制造业全球化的特点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如波音747飞机,含有约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万多家小企业。英国装配的汽车,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投资按其动机可分为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两种。结合我国特点,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型式可大致分为四种,(见图例)实际上,第1.2.3种型式都可以归结为资源寻求型(利用中国的一般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土地等多方面的成本优势、良好的制造加工能力、优厚的政策等等),第4种型式即为市场寻求型。
  
  
  可见,我国的加工制造的主要型式都是核心技术及国际市场网络为外商或跨国公司所掌握,我国处于制造业增值链的低端。
  7.我国制造业地位的实例:电子行业。
  我国电子工业规模较大,居世界第三。2002年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将达18000亿元(90年不变价),全年销售收入将达14000亿元,约占全球总量的 11%左右,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稳居世界第三位。电子行业外向度大,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50%左右,比全部工业高32个百分点,2002年出口额将超过850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7%左右。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家用电器、广播电视设备、电子仪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在内的庞大的产业群,产业体系较为完整,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类产品结构基本合理,产业配套基础良好。
  我国已成为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基地。世界信息技术产业100强企业中的90%已在华建立企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宏基电脑等公司已将我国作为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来华投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目前形成了以整机生产为主体,电子元器件为基础,配套齐全,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体系,如东莞的台式微型计算机产业链,北京、天津的手机产业链,苏州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链等。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我国将成为更多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在世界信息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我国的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磁性材料等产品和部分电子元器件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电冰箱等也居世界前列。据有关方面测算,苏州地区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压力传感器、电脑摄像探头、水晶振子、鼠标等产品已占据世界市场 30%的份额。中国电话的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和手机的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手机、电话的用户分别超过1.6亿户、3亿户,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电子工业在国际垂直分工中处于下游。(1)全世界的电子行业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国,它们生产的是高附加价值的芯片和软件,因特尔公司和微软垄断全世界大部分的芯片和软件市场,它们在整个全世界电子行业所获取的利润至少要占60%左右;第二层次是日本和韩国,比如说生产电脑和一些电子器件中的关键性的器件,它们的利润要占20%左右;而真正能够分到发展中国家的,比如说分到中国的东莞,中国的昆山,它们处于整个电子产业链分工中的第三层次,只是进行组装和贴牌,赚取不到10%的利润。(2)我国电子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增加值比重占67%;(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很低,仅为22.6%,比全国水平低7个百分点,三资企业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5个百分点;在44个工业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倒数第三,仅略高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在三资企业中,居倒数第四,仅略高于煤气生产与供应业、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见表20)
  可见,我国电子产品生产规模大、出口量也大,但由于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关键部件都要靠进口。中国既不是研发中心,更不是利润中心,2002年1-10月,我国电子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了43.1%,但利润却只增长了1.5%。因此,中国事实上还只是电子产品组装基地。
  总之,目前的中国制造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上,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和能力
  虽然现在中国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但这并不代表将来。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优势,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正确地为自己定好位,以便把握好机遇,奋发有为,以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促进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争取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能表现在:
  
  中国将逐步达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要的经济规模。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翻两番,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2%,GDP总规模达到35万亿人民币、或4万亿美元左右(以当前的价格及汇率计算)。如果世界经济按年均增长3.5%推算,到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4%提高到7%左右,经济总量居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到2050年(假设我国年均增长6.5%,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我国经济规模有可能达到世界的14.3%,达到美国的74.4%,日本的1.5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更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总体经济实力。上述预测是按世界银行的图集法算的,如果按PPP法,我国经济规模将高估4.8倍,现在已达5.5万亿美元,到2020年就可超过美国,更是具备了早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能力。 (表14、15)
  2.中国制造业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我国工业与GDP的增长弹性,GDP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年均应增长8-9%,只有九十年代增长率的一半,这样的速度应该是能够达到的。而前10年世界工业年均增长不到1%,制造业仅2.3%,今后20年世界制造业按增长2%推算,2020年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将由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25%左右;按3%推算,我国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这都将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超过日本,很可能达到与美国基本相当的水平。到那时,中国自然就成为了世界重要工业生产基地,至少在总量上将达到世界制造中心应具有的水平了。 (表4、5)
  3.中国具备一系列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
  (1)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一般国家工资都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于庞大,趋于“无限”,不得不实行相对高就业、低工资政策,加之我国工人谈判力量弱,工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1998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为29.9倍,韩国为12.9倍。 (表17)
  但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低,大大抵消了工资低的优势,劳动力总成本并不低具有大的优势。我国人均产值不足发达国家的1/20(仅为美国的4.5%,日本的3.3%,德国的4.3%;英国的4.7%;法国的4.1%);相应地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3倍;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3倍;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2倍。
  劳动力优势还表现在我国高技术人才总规模很大。虽然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在世界上偏低,但绝对规模大,现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720万人,每年毕业超过100万人,毕业的技工学生达48万。这些指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的总人口。而且2001年留学归国人员达1.2万人,根据“留学”规律,目前我国开始进入留学人员回国反哺的阶段,今后的归国人员会更多。
  (2)广阔的的国内市场规模。
  亚当.斯密讲,“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我国众多的人口既是一种负担,但同时也是一种优势,即市场比其它国家大得多,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种限制。同时,从一定角度上讲,贫穷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人均GDP刚过900美元,仅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3%,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5%,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国内市场巨大至少的两个好处:一是经济发展可以立足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强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整体竞争力,再向国际市场拓展。二是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优势,来发展我国经济。 (表18)
  (3)利用外资的潜力巨大
  我国广阔的市场对外资极富有吸引力。当前,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经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软环境方面。我国开放领域的扩大、政策透明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加快,整体投资环境继续改善,明显增强了外商的投资信心,跨国公司加紧进入我国市场、占据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的动力大大增强。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全球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正在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乃至新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为所属的亚洲各地的生产性子公司提供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2001年8月,日本媒体披露了一项调研结果:在东京证交所和纽约证交所上市的1143家日资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在打算外迁的企业中,有71%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理由主要是日本的制造成本昂贵:与中国相比,日本工业产品的价格是中国的2.49倍,产业服务是8.44倍,差距巨大,而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档次相差无几。又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调查,目前全球已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另外,据最近一份对在华直接投资的127家欧美跨国公司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投资结构上,高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增加。1997年真正在我国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比例只有13%,但到2001年,这个数据已急剧上升到了41%。
  今年以来,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投资大幅增加,有的个案规模高达数亿美元,特别是《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刺激外资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1-11月,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了34.1%、27.4%和14.6%,预计全年将超过520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表19)
  (4)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
  一是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本身的配套能力很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元器件以外,绝大多数工业制造业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国内都能够解决。
  二是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电力、通信、交通运输能力以及建筑工程能力已经完全能够保证工业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在90年代中期已经被克服。
  三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总量较大。如前所述,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100多万,支持加工装配能力扩大的劳动力供给很充足。
  四是现有制造能力已经过剩,而且还在扩大。我国已经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制造业的生产利用率才70%左右;由于地区之间都有自己的发展冲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我国的生产制造能力还将继续扩大,例如,现在钢铁生产能力扩张十分严重,今年钢铁产量还将增长20%左右。
  五是我国储蓄率高,能支持较长时期的高投资率,有扩大生产能力的基础。
  (5)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趋于完善的法律环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和文化进步,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市场法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积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快清理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一种透明的、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加快,刺激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六、如何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步伐?
  上述优势是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劣势则使我们明确了需要努力提高和改善的方向。只要我国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跨国结构高速加快的机遇,充分发挥好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层次,逐步从初级加工、OEM向高加工、自主开发创新转化,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日子就会更快到来。
  1.积极承接国外生产能力的转移,继续巩固加工组装基地的地位,并逐步延长产业链。
  抓住跨国产业重组和向我国转移生产基地的机遇,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发挥劳动力成本和素质上的优势,进一步稳固并扩大“加工组装基地”的地位;同时,不断学习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能力,逐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延伸国内产业链,增强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
  2.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好国家在与跨国公司谈判中的作用(bargain power),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效果。开展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的跨国技术合作,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力度,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资金、管理、人才,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继续增强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坚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R&D的投入,提高R&D占GDP比重;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强科技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3.加大我国制造业的重组联合力度,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步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强化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形成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小企业群,促使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源性行业和已经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要学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劳动、知识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一批高级技工队伍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既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争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密切结合我国产业多层次、劳动力多层次、劳动力长期过剩的特点,继续发展就业量大的、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和格局。
  ----对于在21世纪前10年中具有成长优势的制造业,分门别类制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优势: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业、家电业等,提高档次和水平,增加品牌效应,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消费类电子产品要争取掌握核心技术。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等行业,要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缺乏技术优势的汽车、重大装备、石油、飞机制造等行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5.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制经济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金融瓶颈,改善金融服务。发挥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使之在产业重组、技术进步、资本结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各项政策措施,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20年GDP保持7.2%左右的增长速度,制造业将保持8----9%的增长速度。
  
  只要我们抓住全球产业重组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水平,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日子就会更快到来。
  谢谢大家。
  
  注: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杨宝峰副教授、刘菲女士的诸多帮助,在此致谢。
  参考书目:
  1.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2002年7月;
  2.经叔平:在“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的发言稿,2002年7月,
  3.《中国有条件成为“二元世界工厂”-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案例分析》,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组,2002年;
  4.《中国离世界工厂有多远》,赵晓,2002年8月,中评网。
  5.吕政,《》
  6.《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市场观察》,2002年9月;
  7.《中外企业500强差距》,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李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张永伟。
  8.WTO,2001年年报
  9.世界银行2002年统计。 

( 马建堂 杨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