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昉,王美艳
(50人论坛·北京)春季以来“非典”疫情的蔓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分部门影响到经济增长,因而对我国就业相应地产生部门性的影响。本年度新增就业有可能减少。加上2003年本来就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失业率将会上升。本文对这一形势作个粗略分析。
一、疫情蔓延的主要负面效应是就业减少
“非典”蔓延对一些部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影响可能延续全年。从“非典”蔓延的区域格局看(图一),在广东省新感染人数基本稳定住的同时,北京市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全国感染人数的主要地区。但全国感染人数上升的趋势和地区构成表明,随着北京新增感染人数减少并稳定下来,其他地区也存在着继续蔓延的可能性。因此,“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是全国性的。更重要的是,“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心理性的因素发挥作用,并且对一些特定部门不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防范“非典”的措施,因此,如果我们把广东、北京和其他省区市作为三个“非典”蔓延区,并且假设每个大区分别需要4-6个月时间才能趋于稳定的话,这一影响至少也是全年性的。
图一 “非典”蔓延的路径及其趋势
“非典”蔓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作为我国新增就业主要容纳者的部门。根据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察,目前“非典”严重影响到的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以及相关的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农业和工业、建筑业直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生产正常就能保证就业稳定。而由于过去几年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皆为负数(见图二),所以,通过服务业的乘数效应造成的对这些部门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值上面,对就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相关服务业是过去几年容纳新增就业的主体,其所受到的损失将会直接反映到就业上面。总体而言,在这次“非典”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就业问题将会首当其冲。
图二 分行业就业弹性
在新增就业减少的情况下,下岗职工和外地民工受到的冲击将是最大的。在过去几年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和“隐性就业”,以及外地民工就业的主要部门是商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中的非正规就业。在目前我国近2.4亿城镇就业者中,大约9000万人没有包含在部门的统计中,也就是说这些就业属于没有登记也没有进入统计的“隐性就业”。这部分就业大多是自我雇佣的服务行业,也有一部分属于在工业和建筑业中的灵活就业人员。实际上,这些部门是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的主要贡献者(图三),如仅未被统计在内的新增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每年城镇的新增就业总数。而这些部门在“非典”时期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所以首先波及的是下岗职工和外地民工。
图三 分部门的就业贡献率
二、“非典”对我国就业影响估算
经济学家根据发生“非典”的特殊情况,对我国2003年GDP增长率进行了向下调整,幅度大约在0.5-2.0个百分点之间。按照原来预测的7%-8%的增长率,GDP增长率可能降低到6%-7%之间。根据这样一个GDP增长率下降区间,我们可以对2003年就业减少数量进行粗略的估计。
假设GDP损失主要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并以1.5的乘数影响渌担吹谝徊岛偷诙担凇胺堑洹笔笹DP增长率下降不同程度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上各行业的GDP损失数额。用2003年各行业GDP计划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乘以上年各行业就业弹性,可以得出2003年各行业就业的计划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从而就业计划人数和实际人数。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非正规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而上述的统计和计算方法都没有把非正规就业包括在内。我们假设非正规就业的一半在社会服务业,一半在第二产业。利用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计划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我们可以近似得出非正规就业的计划人数和实际人数,从而推算出非正规就业的损失人数。理论上说,这些损失人数相加,即为2003年就业的总损失人数。但我们还应该从中剔除第一产业的因素,因为该产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并且十分不稳定。也就是说,农业就业常常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可以吸纳一些非农产业减少的劳动力。但我们在此不应考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因为从非农产业回到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都会再次成为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范围非常大。
计算结果表明,在GDP增长率从原定的7%下降为6.5%的情况下,相对于宏观调控指标的800万新增就业数量,大约减少127万;在GDP增长率从可能的8%下降为6%的情况下,相对于乐观估计的950万新增就业,减少的数量可能高达530余万(表一)。
表一 “非典”造成的就业损失
就业损失 | GDP增长率由7%下降为6.5%,就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为800万 | GDP增长率由8%下降为6%,就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为950万 |
第二产业(万) | 4.04 | 16.30 |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万) | 2.64 | 10.65 |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万) | 13.18 | 53.23 |
社会服务业(万) | 2.69 | 10.84 |
非正规就业(万) | 15.32 | 61.83 |
损失合计(万) | 37.86 | 152.84 |
计划总就业(万) | 922.06 | 1053.79 |
损失比例(%) | 15.84 | 55.95 |
相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损失(万) | 126.73 | 531.53 |
根据经验,这些减少的新增就业中,一部分本该是农民工,即使未能在城镇获得非农产业就业,仍然可以从事农业劳动;在减少的新增非正规就业中,本来也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第二职业、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甚至登记失业人员的隐性就业,所以新增就业数量的减少,不会完全反映在年终的就业总量减少中,也不会完全反映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数字的提高上面,而是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下降,甚至贫困发生率的上升。
三、政策建议
降低“非典”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政府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稳定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更多地是政府的责任。除继续贯彻原定的再就业措施外,政府应采取一些更为积极的就业援助措施,包括结合防范“非典”疫情蔓延,开发一些社区公共卫生就业项目,提高城市的卫生环境;对受“非典”影响严重的部门除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外,还应该直接进行工资补贴,降低可能的贫困发生率;敦促社区和雇用单位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待遇,防止民工大规模返乡;根据疫情控制状况,尽快要求各行业恢复正常营业和开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常办公,使经济转入正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王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