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4-08-19    阅读:18468次   

上海财经大学 2024年08月16日 16: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新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重要意义,把握好、落实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充分认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此经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中间过渡,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经济领域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朝着高水平方向持续迈进,市场体系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就是要发挥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推动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协同推进民主和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强大改革合力,营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把握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决定》制订的方向和路径,完成好相关各项任务安排。
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等。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加强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经济已经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转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赖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解决新征程上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在实践操作中不能仅强调供给端或需求端,在政策举措上必须超越传统的需求管理或供给调整,需要供给端和需求端、政策端与制度端同步发力。宏观调控不仅要在策略上加大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力度,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更需要在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善微观主体激励机制。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尽管已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但仍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未来一段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水平开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规模大。只有当规模达到一定体量,才能通过内外贸一体化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制度型开放需要有一系列新模式、新抓手,当前很重要的就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8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