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6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只有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稳定投资边际产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减缓过去积累的风险,也才能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实现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创造条件。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必须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通过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来源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在部分领域形成先发和领先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平台。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配合,以及系统集成,实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突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应用场景丰富优势、综合生产成本优势,具有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利条件,必须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打造更多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积极发展绿色服务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总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本文系作者2024年6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 许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