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做好“五个统筹”“五个针对”实现中国经济新飞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作者:余斌    发布:2025-01-27    阅读:3374次   

  中国智库 2025年01月26日 19: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11日–12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李强总理作会议总结。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许多新的重要信号,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2024年经济发展成就令人鼓舞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四季度经济运行状况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9%,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4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明显高于进口增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从目前情况看,各项指标中只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年度目标出现较大偏差。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1%。这正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2025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将明显加大,有条件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2025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这是202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对比多年来一直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以进求稳、先立后破”,2025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内容更加丰富,涵盖领域也更加广泛。
之所以要强调“先立后破”,是因为今天我们正处在新旧竞争优势、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果新与旧的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新旧竞争优势、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失败,从而引发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始终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从新旧竞争优势来看,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之上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原有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削弱,而新的竞争优势还在培育过程中。当前,由于新的竞争优势还不足以替代原有的竞争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仍需要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依赖原有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如果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上涨,将彻底动摇我们原有的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强调“先立后破”,就是要在新的竞争优势确立之后,再逐步摆脱对原有竞争优势的依赖。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比如,房地产业支撑了我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而新的增长动能还在成长中,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就决定了我们相当程度上仍需依赖原有的增长动能,对房地产业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住楼市”的原因。

“系统集成”也是一个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应当看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改革举措在某一领域深入推进,如果得不到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合与支持,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整体谋划、系统集成,改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协同配合”同样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高政策整体效能。中央已经明确了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他领域的政策,包括地方出台的政策,都要与宏观政策取向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如果政策之间相互掣肘,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2025年经济领域重点任务及政策走势
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影响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很多。现代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提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认为,收入是流量,财富是存量,消费取决于存量财富;预期学派认为消费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当前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需要从收入、财富、预期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久久为功。从收入角度看,要在政府转移支付中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经济政策的重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从财富角度看,需要出台更多稳住楼市股市的政策举措,改善居民财富状况,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预期角度看,需要加强预期管理,提振市场信心。
投资可区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其区分标准为: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否产生现金流,能否带来投资收益。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再生产,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流程,以及修建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都属于生产性投资。相反,城市内的道路、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建设,由于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不产生现金流,则属于非生产性投资。有价值的新想法、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能提供良好投资回报的资产始终是稀缺的,而没有财务约束的非生产性投资机会则随处可见。我国非生产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40.1%。非生产性投资与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高度关联,地方政府也必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盲目扩张,不能过度超前,不能贪大求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看,2025年将以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为重点,但财政收入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更多举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更加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降低税率、提高起征点等,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费负担,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如果较大幅度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可以切实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费负担,提高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因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而产生的税收缺口,可通过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来弥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根据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来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是存在的,降息也有一定空间。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意味着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如果只是常规的政策操作可能很难对冲。此外,我国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也需要有超常规的思路,提前做好政策储备,预留足够的空间来对冲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超常规变化。
全力做好“五个统筹”“五个针对”,促进经济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两者关系不同。在经济追赶的早期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有很多确定性的任务需要完成,在这一阶段更多发挥政府作用可以加快追赶进程,缩短追赶时间,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但是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40多年的追赶,我国越来越多的产业、技术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未来的方向不确定,需要多方面探索甚至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正确路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依靠政府来“拍板”。另一方面,今天的消费需求已经日益多样化,能够大规模释放的单一消费需求不易出现,很难仅仅依靠政府就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当前在处理政府和市场二者关系上,应更多依赖市场而不是政府。应当管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更大作用,从过去政府的集中决策转向企业的分散决策,让企业在市场中找到正确方向。
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让二者保持大体平衡、相互促进的状态。需求的不断升级将带动供给的不断升级,进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的基本平衡。如果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就应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保持我国经济的基本稳定。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比如在房地产领域,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保障性和租赁性住房建设等都会产生增量,烂尾楼和卖不掉的商品房则属于存量,应注意统筹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这是扭转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争取中美战略博弈主动权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提升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大总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要大力提升抓落实的效能,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作者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本文据其2024年12月18日在《中国发展报告2024》沈阳发布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发表时已经作者审定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5年第1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