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抑制投资激活消费应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作者:梁优彩    发布:2004-04-19    阅读:3160次   

抑制投资激活消费应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国家信息中心  梁优彩
2004-4-16

    去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关于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讨论越来越多,有的经济专家说中国经济已经过热,有的说没有过热,有的说有冷有热,各有各的道理,一时达不成共识。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判断,还难以得出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过热的结论,因为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600种主要工业品77%以上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危害经济稳定增长的恶性通货膨胀。去年第四季度我国从通货紧缩进入低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主要经济指标表明,当前我国总体经济状况良好,尽管还存在不少隐忧。一些经济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左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处在转轨过程中,每年有3%-5%的通货膨胀率是很正常的现象,应该是我国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去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了9.1%,依然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增长率,也低于潜在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的判断主要基于目前我国许多行业的设备开工率不足,城镇失业率继续上升,农村有1.5亿的过剩劳动力。
    但是,无论从在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判断,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已明显呈现出过热的特点,并带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缓慢,总体呈现偏冷的特征。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人均GDP目前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保持高速增长属于正常现象。因此,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着力点不应该是全面抑制需求增长,而应该是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刺激消费需求有更快 的增长,以使我国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
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明显高于GDP的增长,而消费增长又长期慢于GDP的增长,使得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2001年为38.0%,比2000年升高了1.6个百分点,2002年又上升到了39.4%,初步估计2003年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为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最终消费率2001年为59.8%,比2000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02年又进一步下降为58%,估计2003年已经下降到了53%左右,其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0%左右。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居民消费比重低20多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制约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应当把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最终需求结构的失衡是导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去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8%、52.9%和32.3%,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约高出11和2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32个百分点。尽管服务业缺乏创新也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才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畸形的就业结构。我国就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太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2002年我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50%、21.4%和28.6%,而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就业比例平均为3%、28.2%和68.2%。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占GDP的比重长期过低,导致其吸纳的劳动力太少,是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由需求结构决定的,因此,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关键是激活消费需求,加快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适度从紧。但是扩大内需的方针需要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转变到刺激消费增长上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应该使居民的消费水平能够保持更快的增长,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趋于协调,即消费率逐步达到65%-70%,投资率达到30%-35%。1979-1996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3%左右,其中农村居民为7.2%,城镇居民6.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但是自1997年以来,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却一直保持低速增长。1997-2000年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7%,其中农村居民增长3.7%,城镇居民增长9.0%,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迅速扩大。2001-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年均仅增长6.1%,其中农村居民增长4.2%,城镇居民增长7.7%,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如不改变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局面,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状况就会继续恶化,将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当前需要大力刺激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是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数据分析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率不断下降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放慢,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1979-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8%,增长基本同步,农村稍快于城镇。但是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城镇,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加速扩大。1997-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城镇增长率是农村的近两倍。要改变这种状况,主要是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力度,使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有更快的增长。今年中央政府已经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相信今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将会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逐步对农民实行公民待遇。这也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方面。
    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应主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即紧缩货币供给,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已经连续两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给。调整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但是还不够明显,今年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依然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贷款总额同比增长了20.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43%。通常情况下,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就难以通过提高利率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因此,在继续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紧缩货币供给的同时,利用行政手段理性地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调整需求结构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完成,过大的调整力度不利于经济的增长稳定。中国经济是个大系统,有很大的惯性。过去的宏观调控实践告诉我们,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过慢启动经济达到快速稳定增长,一般需要2年多时间;从投资的过快增长引发的经济过热调整到稳定的快速增长也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因此,调整不宜采用急刹车。采用急刹车的办法,既达不到调整结构的目的,还会给经济带来比较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