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关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作者:吴敬琏    发布:2004-06-10    阅读:3828次   

关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1.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总体过热

首先应当明确,“过热”是一种总量的概念,即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了可能的总供给,或者说,社会可支配的资源数量已经无法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

这次宏观经济过热,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引起的。早在2003年下半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投资过热现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投资增长加速,是由银行的过量货币供应量支持的。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从1998年以来一直在提高,从2003年第二季度起达到了20%以上的高速度。如果不是央行在下半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全年广义货币的增长肯定会超过20%。急剧增加的需求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率超过8-9%的潜在增长率。作为一个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低效率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就超过了可供资源容许的限度,也就是说,出现了过热。它的主要表现包括: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运力高度短缺,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扬。

在当前中国的条件下,经济过热有几种可能的直接后果:(1)经过一段时滞以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品价格,出现消费物价指数(CPI)上升;(2)由于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造成下游厂商的大量亏损;(3)过量供应的货币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吹起市场泡沫。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破坏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一旦投资或资产泡沫破灭,还会导致经济衰退。

2.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增长质量太差,效率太低

中国经济之所以会在增长速度超过8-9%以后就很快地出现过热,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效率太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增加1元的产出只需要增加1-2元的投资,中国却需要5-7元。2002年中国的全部投资占GDP的42%,去年已经到了46%左右,而美国一般是10%。印度的GDP增长率和中国相差无几,但其中投资只占了24%。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比较差,这就造成一个现象,中国的GDP增长一加速,很快就出现过热。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又在于推进改革。目前改革的重点是银行系统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3.中国还没有失去实行“软着陆”的机会

中国经济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调整过热的经济,而不是争论经济是否已经过热。因为后者已经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早此时候,我国的中央银行已经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方法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央行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先采取小步微调的政策措施,然后观察调控效果,如果效果不明显,再考虑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看来不能排除央行对现有利率作出向上的调整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是否仍然有可能实现“软着陆”,我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从今年2月起中央领导就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并且大力支持央行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投放总量,以便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我认为,央行具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只要上下一心,实现“软着陆”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我又对目前仍颇为流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并未全面过热,只是某些部门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说法感到担心。因为按照这种判断,政府就会过分倚重对个别部门和具体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和督察。这种并非宏观调控而是微观干预的措施,不但必然带有“一刀切”的性质使调控成本很高,效率损失很大,而且会由于遇到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抵制和反对而很难较快地收到预期的效果。降温最好的办法,是以宏观(总量)调控为主,辅以少量行政措施,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协调;至于有限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配置,则要由市场去决定:谁有效率谁干。

2004年中国经济将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上,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就成为能否成功地越过这个关口,能否保持长时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至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能不能够规避长期的风险则要取决于今后完善市场制度的改革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