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对今年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初步分析与预测
作者:梁优彩    发布:2004-06-30    阅读:2542次   
 

对今年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初步分析与预测

梁优彩、于洪涛、黄红梅

 

一、通货膨胀再次成为热点问题

去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其中,有的产品价格涨幅超过10%以上,如石油及石油制品(11.8%)、天然橡胶(12.5%)、聚丙烯(14.1%);钢材、铜和生铁价格涨幅更是高达20%以上,分别达到了20.1%、41.9%和43.7%。2003年第四季度,我国食品消费价格开始显著上升,比2002年同期上涨了7.3%,其中,粮食消费价格急剧上涨9%以上。在食品价格有力上涨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而由于国内生活资料市场总体来说仍为供大于求的格局,除粮食以外的其他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不大,甚至有些产品价格仍为负增长,因此去年第四季度生活资料总价格指数同比仍下降了0.5%。 

进入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继续呈现上涨趋势:燃料、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3%;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4.8%;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同比只上涨了0.6%;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了1.4%和2.8%,其中粮食和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20.7%和7.2%。主要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由于对于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力至今仍记忆犹新,所以,在欢呼走出通货紧缩的同时,随着许多价格指数的持续显著上升,人们开始担心恶性通货膨胀是否会再次卷土重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因此,通货膨胀今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四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见图3)。四次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一次比一次高,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198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一年上涨了7.5%,升幅比上一年高5.6个百分点,但是1981年的通货膨胀率就下降到了2.5%。198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幅度由上一年的2.7%上升到了9.3%,其随后两年继续维持在6.5%和7.3%的高位。1988年出现第三次通货膨胀时,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一年上升了18.8%,升幅比上一年高出11.5个百分点,1989年又在1988年的基础上上涨了18.0%。1993年我国出现第四次通货膨胀,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比1992年上涨了14.7%,1994年又比1993年上升了24.1%,1995年在1994年的基础上又上升了17.1%。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恶性通货膨胀才得到控制。后两次恶性通货膨胀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一些产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进行改革,大幅度提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由于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使得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导致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使得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迅速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来。

与过去四次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粮食和能源与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次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政府主动调整价格引起的,而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度膨胀使得国内经济活动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明显超过供给能力,导致了其价格急剧上涨。至今为止,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未引起消费品零售价格明显上升。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总消费需求依然明显低于总供给,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受供求关系的约束,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主要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难以上升;二是科技进步、物流成本下降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消化能力,使企业能够通过降低产品的单耗或者减少利润消化掉增加的生产成本;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弱化了生产资料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工业消费品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为40%,目前这一比重已经降到了30%左右;四是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服务价格多数仍由政府管制,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主要是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引起的。今年前三个月的粮食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4.5%、17.5%、30%,其中3月份是1995年7月以来的最高升幅。粮食价格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从CPI构成要素上看,2004年第一季度食品价格上升7.1%,拉动CPI上升2.4%,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贡献率达到了85.7%。若扣除能源和食品的价格,以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核心通货膨胀率衡量,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低于1%,表明通货紧缩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大力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不是粮食供应不足引起的,而是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影响了市场预期。1999-2001年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减产,三年共减产5965.8万吨。2002年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为4.57亿吨,比上年增产442.1万吨。但是2003年我国粮食又减产了约2550万吨,减产幅度高达5.6%,产量仅为4.31亿吨,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当年我国粮食还净出口了2000万吨,更加大了国内粮食的供求矛盾。与此同时,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导致了粮食价格急剧上升。实际上,考虑到国家和农民家里的粮食库存,目前我国粮食的总供给依然可以保证满足居民和企业对粮食的需求。正像有的经济学家说的,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受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对影响价格上升因素的分析

当前物价上升势头是否会持续下去,关键要看引起物价上升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或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首先,要看固定资产投资的超高速增长能否得到抑制。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投资的膨胀。主要措施有:(1)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2)加强用地管理。认真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3)采取措施坚决控制住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4)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5)适当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行业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比例。(6)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实行差别贷款利率,降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明显的显现出来。实际上,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投资增速在逐步下降,特别是房地产增幅下降较明显,2004年1至4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42.8%,增幅比1至3月回落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下降明显,截至2004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连续5个月下降,2月略有回升,3月和4月贷款增速继续逐月下降;4月当月新开工项目得到了明显控制,1-4月份城镇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增长30.5%;4月当月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同月增长5.9%;投资品供应的紧张局面已经有所缓解,从月环比价格变动看,部分钢材价格特别是建筑用钢材价格已出现下降趋势,如4月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1.1%,螺纹钢下降2.3%,圆钢下降1.1%。

其次,看食品价格涨势是否能够缓解。4月份以来,许多地方粮食价格涨势开始趋缓,但是由于今年年初受到禽流感的影响,肉、禽、蛋的供给相对减少,加上饲料价格上涨,今后几个月食品价格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然而,随着夏粮丰收,粮食供给增加,粮价涨幅将会逐步减小。实际上,今年4月集贸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月环比价格上升幅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从供需平衡来看,只要今年粮食产量能够达到4.6亿吨左右,即过去五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年平均水平,再加上库存和进口的调节,全国粮食供求状况可以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粮食增产将会逐步改变人们对于市场的预期,使粮食价格逐步趋于平稳。随着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承诺逐步降低并最终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改变过去对种粮农民的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将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同时,粮食价格上涨本身也对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会明显高于2003年。预计,随着夏粮取得好收成,今年粮食价格将会逐步趋于平稳,但是总体上看,今年粮食价格上升幅度要明显高于去年。

第三,看服务价格上升的趋势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今后,服务价格可能还会随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继续上升,因为煤炭、石油、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后,增加了政府实行价格管理的电力、供水、天然气、铁路、民航、公共交通、出租车等行业的生产成本,这些行业要求提价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许城市都有提高水、电、气、房租和城市公共服务价格的计划,第二季度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可能增加,因此,服务价格总水平存在上涨的压力。如果政府不调整这些行业的价格,将影响这些部门的发展,使它们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经济的增长;如果调整这些服务行业的价格,将会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政府对服务行业的价格实行严格管理,为确保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5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通知规定,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当某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三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对已经授权市、县政府管理的部分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适当错开提价方案的出台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达到控制线的省份,也要妥善把握好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从严控制出台提价措施,避免出现提价集中和涨价幅度过大的情况。这有助于控制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因此,可以判断今年基本不会出现服务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局面。

第四,要看消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能否改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需求能否大幅度回升取决于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否大幅度增加。今年中央政府已经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相信今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会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百分之9.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百分点。但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也有许多困难,预计全年增长13%左右可能是上限,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在10%左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12.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百分之9.8%。初步预计,今年全年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12.5%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据此,预测今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左右,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各类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看,2004年通货膨胀率比2003年将有明显上升已成为定局。但考虑到中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将逐步显现,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会逐步回落,并导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将逐步有所回落,使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抑制;今年粮食有望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比去年明显增产,因此粮食价格将会逐步趋于平稳;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今年难以改变;而服务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据此判断,今年我国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5%左右

通过对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各类价格指数的相关分析发现:GDP缩减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高度相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高度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高度相关。据此,我们研制了一个简单的价格模型。该模型对于1979-2003年的模拟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得很好,预测误差很小(见图4)。因此,可以用此模型预测2004年价格变化趋势。预测过程是:先根据对于今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外生确定其今年上升幅度,再由价格模型测算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GDP缩减指数的预测值。

观察2003年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在构成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十六类商品中,只有食品、烟酒饮料、金银珠宝、书刊电子出版物、燃料、建筑材料六类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其余的10类商品中有9类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其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另一类商品的价格则保持稳定。其中,烟酒饮料、金银珠宝、书刊电子出版物、建筑材料在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小,其价格变化不会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产生重要的影响;燃料在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较大,接近12%,2003年燃料的价格上涨了9.3%,考虑今年国内能源供应仍趋紧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假定2004年燃料价格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上涨9%,按照12%的贡献率计算,燃料价格的上涨将带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约1个百分点;食品类商品在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12%,其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按照12%的贡献率计算,即使食品价格在2004年上涨10%,也只会拉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2个百分点,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预计2004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能上升2.5%左右。

2004年前三个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逐渐扩大,分别达到7.4%、8.1%和9.5%。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历史走势来看,1993-1995年期间的价格指数增幅较大,1993年达到35.1%,但当时的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价格改革而造成的释放性物价上涨,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当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是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今年4月起投资增长速度将会逐步回落,因此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将会逐步得到控制,预计全年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12%左右。

如果按照今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一年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为外生变量,作为基础方案输入模型,模型计算结果是: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一年上升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升7%左右,GDP缩减指数上升4.5%左右。如果今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比基础方案高,假如达到3%,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仍为12%,模型计算结果是: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升7%左右,GDP缩减指数上升5%左右。计算结果表明,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比去年上升3.5%左右,即使按照高方案,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只有4%左右,对于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比较理想的通货膨胀率。

1991-2000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2%-3%之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平均为2.8%、加拿大为2%、德国为2.2%、英国为3.1%。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2-3%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作为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轨过程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我国的物价指数波动较大,1991-2000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7.5%左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实际上这也是转轨的成本。国内外的经济研究都表明:零通货膨胀率对于经济增长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通货膨胀率维持在3%-5%应该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因此,按照上面的预测结果,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将在合理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