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金融难题及其出路
作者:樊纲    发布:2004-06-20    阅读:6051次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字,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与GDP比差不多在26%-27%。如果加上从银行转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亿元资产(扣除出售部分,还剩1300亿元),坏账总额大概占GDP的40%。可以说在银行的坏账方面,中国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常常称日本是深受银行坏账困扰的国家,但日本经济学家争论的是银行坏账比例究竟是6%还是10%或11%。

  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坏账比例,中国的银行仍然在运作,老百姓不去挤兑,反而还往银行里存款。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银行存款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并且,中国仍然保持经济增长7%-8%,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由此看来,对于中国的金融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宽的角度来看。

  中国的银行坏账一定意义上属于国债。一方面,就性质而言,国有银行在事实上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国家不破产,它不破产。就债务发生的原因看,那些坏债的很大一部分是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运作,国家给国有企业的补贴,只不过不走财政,走了国家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经济理论的分析,这属于“准国债”。资产经营公司的那些不良资产就更属于“准国债”。这些最后都要由国家清理,由国家来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单就名义上的政府债务而言,中国的政府债务可以说是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之一。实施了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发行1500亿特殊国债,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政府国债占GDP的比重不过16%左右。这在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中国银行债务高、政府债务低是历史造成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实行拨改贷政策,政府不再给国有企业拨款,初始投资和补帖等都由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没有发挥过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功能,即很少发债。所以,中国的国债占GDP的比率是较低的。

  如果将银行坏账和国债加到一起来分析,相对来讲,中国的国家债务比重并不太高,即使加上外债也是如此。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外债过高(韩国短期外债占GDP的比率当初将近40%、泰国近30%)是导致一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缘由。中国的外债占中国GDP的比重是15%,其中还多是政府间长期债务,短期商业外债只占到GDP的1%(而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多是短期商业外债)。

  银行坏账、政府债务以及外债,都属于国家债务,最终需要全社会来偿还。这三者累计起来,占中国GDP的60%-70%。如果不算长期外债,则只有57%-58%。这样的比例,应该说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虽然有很高的银行坏账,但是却没有那么大的金融风险,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如果说中国有金融危机的话,也不是类似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外部风险,而在于内部,即银行坏账太多导致的信贷萎缩,这其实已经发生。这也是中国从1996年起出现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至于外在金融风险(对外支付危机)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甚至是过度保险的。中国出口顺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经常帐户保持盈余,资本帐户上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并且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已经达到2300多亿美元(今年有可能达到2600亿美元)。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一个发展中国家是缺资金的国家,拥有如此数量的外汇储备并不合理,更多的是起到金融保险的作用。

  分析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说中国的金融体制没有问题。短期内不会发生金融风险,并不等于说按照目前的体制运转,各种问题不解决,今后中国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有银行体制的问题,有资本市场的问题,还有银行体制与资本市场相通之后产生的金融风险。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加紧改革,才能真正避免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

  这里简要说一下有关银行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中国几乎所有的竞争性领域都已向民营经济开放了,而银行领域仍然由政府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没有彻底改革,但是国有企业仍然是贷款大户,结果导致中国创造产值和就业的部门无法获得金融资源,而不创造产值的部门又占有过多的金融资源。

  现在,中国非国有企业创造全国将近70%的GDP,却只能获得大概不到30%的贷款。而国有企业目前创造全国30%的产值,却获得70%的金融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是什么?粗略地说正是那40%的坏账。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导致金融资源分配出现扭曲和无效率。此外,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国有控股企业融资,而很少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如果一方面能严格控制国有银行坏账的增长,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并为金融资产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要消灭当前的坏账其实并不很困难。如果我们能够使银行坏账不再增长,也就是绝对额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而GDP每年增长8%,七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十年下降70%。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在不良资产的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债转股,而应该在金融资产的增量上做好文章,在流量上解决问题,这才是金融改革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