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2003-2004:中国的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
作者:黄燕芬    发布:2004-07-01    阅读:2999次   

 金融安全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如果失去了金融安全,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安全又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因为社会不稳定的某些突发性因素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一、2003:中国防范金融风险备忘录

  2003年随着政府换届和新一届领导人的产生,中国政府日益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提出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项改革有利于提高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对于维护金融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央行前瞻性、策略性地注重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状况引起了央行的极大关注。为了防止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助长全社会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大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2003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了调控。

  (1)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防止信贷风险

  7月份以来,人民银行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必要的风险提示。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注意防止资本充足率下降,控制合理的存贷款比率,预防短期资金长期使用比率过高可能产生的风险,注意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为降低不良资产比率而过度投放贷款,适度控制贷款总量。

  (2)对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速增长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进行预警

  2003年房地产贷款在新增中长期贷款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风险较高的开发贷款增加偏多。为防范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中隐含的风险,人民银行于6月5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了风险提示,对开发商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多套住房贷款等提出了比较原则性的审慎性调控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贷市场发展,起到了要求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警示作用,及时防止房地产领域增加不良贷款、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和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3)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央行研究拟定了对试点地区信用社给予适当资金支持的方案,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帮助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人民银行制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操作办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借款管理办法》,将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4)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00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在经常项目顺差同比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资本项目顺差大幅增加。针对这个情况,人民银行采取了一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一是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立场;二是理顺外汇供求关系,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三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四是密切监测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汇率的走势。人民银行还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居民和企业用汇限制的政策措施,如提高了个人出国换汇的指导性限额标准,放宽企业保留外汇限制,改革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等。

  2、银监会快速组建,雷厉风行,几个重大监管措施掷地有声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的职责。为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银监会快速组建其分支机构。截至2003年10月19日,银监会36个省级派出机构全部挂牌成立,开始正式履行职责。银监会省以下各级派出机构的组建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银监会对设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各银监局将根据银监会的授权,统一监督管理辖内银行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虽然银监会的分支机构还没有建立完毕,但银监会已采取了几项银行监管的重大措施:(1)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监测和考核,给四大国有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资产的硬指标,如年内不良资产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等。10月中旬,刘明康主席、唐双宁副主席相继带队到各地进行调研检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银监会还召开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会议,以进一步促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切实做好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工作。(2)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俗称五级分类法)。银监会要求,到2003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行五级分类法;全国111家城市商业银行要全面实行五级分类法。从2004年开始到年底,全部农村信用社及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亦须实行该办法。(3)为了防范商业银行给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形成的风险,银监会制定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并刊登在银监会网站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不久将正式公布实施。这是针对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蓝田股份、“上海首富”周正毅案而制定的重视控制关联交易和关系人贷款风险的措施。这些案件都是因为集团客户的“多头贷款”而让商业银行面临巨大贷款风险。(4)在上半年银监会部署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相关业务进行自查的基础上,银监会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贷款五级分类、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同时,贷款增长过快尤其是房地产和汽车信贷业务增长过快,也是银监会此次检查的重要内容。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现场检查。(5)为了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及风险的真实情况,了解其内部管理和控制的现状,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风险分类的推行及实行全面风险监管奠定基础,银监会还对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3、证监会注重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行为的规范,尝试改革股票发行程序。

  (1)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

  (2)为规范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督促其合法、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促使证券公司规范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并且公开刊登,广泛征求业界和社会各界意见。

  (3)为贯彻落实《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条件的基本精神,提高股票首次发行上市公司的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结构调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时,证监会已决定,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改革发审委制度,实行保荐人制度,以市场主体约束逐步取代行政约束。为此,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且公开刊登,广泛征求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4、保监会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行为的监管,注重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的秩序。

  A 、在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保险市场等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条件下,中国保监会重新修订了《保险代理机构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保险经纪公司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保险公估机构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B 、针对个别不法分子假冒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代理人名义,伪造或盗用保险公司单证、公章,以支付高息、手续费或其他回扣为诱饵,编造虚假人身保险合同,诈骗投保人资金的现象,2003年7月,保监会发布《关于提醒投保人防止保险诈骗的公告》,以维护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C 、2003年8月,保监会修改《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并公开发表,以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5、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跨行业协调配合机制。

  为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三家金融监管机构协调配合,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持续有效的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3年6月初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起草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并于9月18日召开了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该《备忘录》。《备忘录》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合作有序、规则透明、讲求实效的原则,确立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监管制度,明确了三家监管机构对其监管对象的信息收集与交流制度。三家监管机构还将就重大监管事项和跨行业、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跨境监管中复杂问题及时进行磋商,建立了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和讨论、协商具体专业监管问题的经常联系机制。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建立的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

  虽然央行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放开,国际储备充足,经常帐户有盈余,因此,中国的金融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内因素。考虑到中国的保险业规模较小,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银行业和证券市场金融安全的现状。

  (一)累积的银行业风险令人堪忧

  1、不良资产风险越滚越大

  (1)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下降,但是采用非常规手段实现的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2003年银监会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已初见成效。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即: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合计为2.5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3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9.60%,比年初下降3.5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070亿元,比年初减少8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19%,比年初下降4.02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40亿元,比年初减少6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61%,比年初下降1.18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67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34%,比年初下降3.51个百分点[1].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下降(见表1)。截止2003年9月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境内机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888.76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4.83个百分点。

  表1: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时间2003年初2003年3月底12003年6月底22003年9月底3不良贷款率(%)26.21424.1322.1921.38不良贷款余额(亿元)208815206112007019992.24

  注:1数据来源于《刘明康主席在5月29日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银监会网站

  2数据来源于《上半年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银监会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银监会网站

  3数据来源于《银监会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监测和考核》,银监会网站

  4这一数据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2.19%,比年初下降4.02个百分点"(《上半年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银监会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银监会网站)计算

  5这一数据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070亿元,比年初减少811亿元"(《上半年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银监会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银监会网站)计算。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账面上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降,不能说明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有所改善。这是因为:

  第一,不良贷款不能等同于不良资产。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我国至今公布的数字都是不良贷款率。银行的信用性中间业务,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形成新的风险资产。特别是担保、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共同特征是银行向交易活动中的第三者的现行债务提供担保,它使银行承担了与贷款额完全相同的信贷风险。现行统计没有包括这部分的不良资产。2003年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已达到19.60%,如果把非信贷类资产的损失计算在内,我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至少已超过国际警戒线100%。

  第二,2003年账面上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降是通过增加贷款总量,加大分母的非常规手段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为了完成银监会规定的2003年年内不良资产率下降3%-4%的指标,各大银行不断扩大贷款量,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已接近央行全年的计划,同比多增加9510亿元,增长2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仅6月份一个月,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历史最高水平。截止2003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比2002年全年贷款增加量还多6240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2].虽然200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降低幅度已经完成了全年的计划,但是,信贷快速增长助长了全社会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大了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近年来各家银行大量发放的长期贷款,可能是潜在的不良贷款。近年来,商业银行基建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迅速,2003年3季度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为39%,比1997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增量上看,2003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46%[3].在贷款到期、问题暴露之前,这些长期贷款基本上被当作正常贷款看待并报告,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贷款风险水平。特别是2003年新发放的贷款,风险很高,很多贷款是潜在的不良贷款(参见下一点的详细分析)。

  2、2003年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剧

  2003年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剧主要体现在银行的贷款结构上:

  (1)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

  2003年银行的贷款集中度非常高,表现为“贷大、贷长、贷垄断”:一是贷“大”,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政及房地产项目)集中;二是贷“长”,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高;三是贷“垄断”,指贷给垄断性行业,如公路、铁路、电力、电信等。“贷大”和“贷垄断”表明,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热密切相关,大量的银行贷款进入地方政府推动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或成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套资金。其中有的投资项目为重复建设,效益低下,造成银行贷款很难按期归还,将在今后几年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同时,贷“长”也造成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失衡加剧。2003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46%,定期存款增量占存款增量的比重为43%,如考虑到定期存款中相当部分的期限在一年以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对称就更为突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更加严重。

  (2)房地产贷款比重偏高

  2003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在新增中长期贷款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风险较高的开发贷款增加偏多。前三季度,各类房地产贷款(包括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多增1006亿元。房地产贷款比重偏高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高速增长可能导致系统性信贷风险。

  (3)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

  2003年,票据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用来调控其存贷款规模及资产结构等多项经营指标的重要工具。2003年1-7月份,商业银行累计票据贴现和再贴现23355亿元,同比增加12360亿元,增长1.1倍。7月末,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8318亿元,同比增加4089亿元,增长96.7%.票据融资的快速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各地出现了不少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空转对倒现象:企业向银行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将贴现的资金作为保证金,再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票贴现。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信贷规模虚增,产生票据泡沫,票据的发展速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票据市场的风险正在加大,违规操作增多,票据诈骗时有发生,如工商银行郑州华信支行1.3亿票据诈骗案。在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业务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链条一断,空转链条中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可能陷入风险,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3、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指标,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应低于8%.但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资本充足率过低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11月11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WTO 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上透露[4],由于近年来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按中国现行的计算标准,不考虑拨备等因素,也只有国有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8%,其余银行,如国有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未达到8%的要求。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偏低,严重制约其抗风险和扩张的能力。资本金不足削弱了银行消化贷款损失的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且有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由此可见,高不良贷款比率、低资本充足率使得中国的银行系统异常脆弱。并且现有的银行业体制性问题所形成的高信贷风险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如果一个突发事件使得人们预期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存在问题,银行挤兑就有可能发生。银行挤兑一旦发生,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银行系统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潜在的威胁是现实的。

  (二)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高风险

  过去的十几年来,以股票为主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高风险也为举世瞩目。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总体规模偏小,国债市场涉及政府信用问题,相对风险较小,因此,这里主要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风险。

  上市公司的行为不规范已构成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诞生和发展的我国股票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不规范运作比较普遍。比如,一股独大现象普遍,一些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致使公司的重大决策如资产重组、出售、抵押、担保等完全体现大股东意志,关联交易众多,监事会形同虚设。部分上市公司还弄虚作假、同股不同价、乱圈钱、乱投资、乱担保,与一些庄家、股评家、“专家学者”、媒体联手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和广大散户的利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一些大股东将担保作为一种从上市公司掠夺资金的方式,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制造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奥园发展、神龙发展,到近日的啤酒花,由恶意担保引爆的“地雷”一个接着一个。显然,恶意担保已经成了我国股市的一大“毒瘤”。上述种种不规范行为,导致了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其所带来的风险已不可能通过投资组合形式加以回避。

  2、中国股市的先天缺陷-股权割裂成为阻止股市发展的顽疾

  我国股票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地分割成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和转配股等。其中,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及转配股均不能上市流通。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不仅导致股票市场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使资本的自由进出受到很大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导致的严重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寻租现象”。中国股市的股权割裂现实,导致了利用非流通股而进行的层出不穷的圈钱效应。一些企业或者个人便利用制度缺陷以合法的方式,一方面,通过低成本获得非流通股与稀缺壳资源从而掌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另一方面,通过对流通股巧立名目的免费过户,从而以流通市场的暴利来获得其第二轮收益。在股权割裂的制度背景下,股票市场被人为分割为两个,在这两个市场中又各有自己的利益评价机制,分别持有两类股票的股东拥有不同价值标准,投资者的行为评价和激励方式也就完全不同。由此必然导致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发生背离。在股权割裂的基础上,不同的股东是不能真正实现同股同资同权同利的,中国股市存在严重的不公平。谈国有股减持就色变,谈股市全流通就股指下跌的现象表明,股权割裂问题已成为制约股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如何在解决股权割裂现状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3、新股变脸之快表明中国股市包装上市的顽疾依旧未除

  新股变脸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股业绩滑坡很快。2003年我国股市新股业绩下滑明显。据统计,自2003年1月1日以来共有55家新股上市,前三季度的报表显示,这55家新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45元,相比其2002年全年的0.242元有较大下降[5].某些公司上市还未满月,就发布业绩预警或预亏公告,滑股市之大稽,愚弄了所有的投资者。伴随着新股业绩的滑坡,新股、次新股接二连三地跌破发行价。“新股上市,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奔ST”的状况有越演越烈之势,成为沪深股市带有规律性的弊端。(2)新公司股权转让频频。惠泉啤酒在上市后不到半年就发生控制权转移,而庆丰股份的股权转让也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之中。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圈完钱后赶快脱身,不能不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担忧。新股迅速变脸的事实,不仅表明新股包装上市的现象仍然存在,更反映出股市重企业融资、轻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指导思想,也充分暴露出当前证券市场为国企解困脱贫的功能并没有弱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如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出现这种现象,那么这个市场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中国股市目前已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从6月份起,沪、深股市出现下滑,阴跌不止。9月末,上证综指收盘于1367点,比5月末下降209点,下降13.3%,深证综指收盘于375点,比5月末下降66点,下降15%[6].不少投资者抽资离场,股市的筹资功能在弱化,2003年前三季度,股票市场累计融资658亿元,同比减少32亿元,下降4.6%.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主体的股市功能的弱化,导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的不平衡。据央行的统计,2003年上半年,直接融资比重比2002年大幅下降了9.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融资比例下降了2.3个百分点[7].这种情况更加剧了银行业的压力和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业正面临从所未有的风险,它植根于体制内部,形成一种系统性风险,作为单个经济主体是无法克服这种风险的。一旦某个突发性事件导致投资者非理性,对个人的金融资产产生不良预期,并通过金融市场特有的传递渠道不断扩散和膨胀,当预期膨胀到一定程度,集体行动就会产生,比如银行挤兑或者大量抽离资本等等,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三、警惕社会不稳定的某些因素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思考金融不安全可能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时,我们同样要警惕社会不稳定的某些因素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中,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和对个人金融资产的悲观预期,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了不同社会利益阶层的重新组合。当我们审视中国当前的社会形势时,下面一些现象对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1、腐败特别是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保持着平稳健康、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国的腐败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腐败窝案、串案的不断出现已使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多项社会调查表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在产生腐败的行业中,金融部门一直是一个重灾区,公众对金融领域的腐败行为反响非常强烈。谢平等学者在2002~2003年度做了关于“中国金融腐败指数”课题的研究,并对全国29个城市5大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研。在所有有效问卷中,815%的回答认为金融机构利用资金配置权进行腐败交易在经济生活中属于“非常普遍”和“比较常见”的现象,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这种情况“很罕见”或根本“没有发现”。40.5%的回答认为确实有少数人消费高于收入;16.8%的人认为多数人消费高于收入;11.6%的人认为普遍存在消费高于收入的状况,只有不到1/3(31.1%)的人认为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人员的消费基本符合收入水平[8].腐败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严重腐败现象将直接降低公众对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感,这对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有负面效应的。

  2、失业与下岗形势严峻`

  失业与下岗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8%.另外,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率高达31%.未来一段时期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导致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下岗职工出中心后,有一部分人员暂时不能就业;二是随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亏损企业退出市场过程中,有一部分职工暂时无法安置,进入失业;三是新成长劳动力增加较多,2003年仅大学毕业生就比2002年增加67万人。由此可见,我国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西方经济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且存在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历史和制度原因。

  3、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上升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导致一批人员下岗分流,一些企业经营不景气或破产,导致拖欠工资或失业。社会转型时期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职工、离退休人员、下岗分流人员要求解决工资、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以及再就业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据权威统计,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20%至50%的幅度攀升,这不仅表现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案件的积压,也表现为法院民事庭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的激增。

  同时,我国民工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非常严重,如用人单位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为民工参保缴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预计2003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规模在500亿左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民工工资;拒不支付延长时间的工作报酬;解除合同后,不按规定给予民工经济补偿;违反规定向民工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扣押民工个人证件;随意延长民工工作时间;违反有关规定,侵害民工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等。这些情况导致与民工相关的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快速上升。

  4、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

  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预计全年城镇居民收入为8239元,农民收入为2556元,表面差距是3.22:1.但是,扣除不可比因素之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7:1,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地区差距也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以农村居民收入为例,19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相对差距比值为1.68:1;到2003年,为2.32:1.收入最高的上海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最低的贵州农民的5倍。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

  5、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失”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解决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消灭农民,消灭农民的任务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推进城市化。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两失”农民即失地农民和失业农民,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不断增加,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出现了一大批失土农民。对许多农民来说,在一次性征地补偿费被用完之后,失土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立即凸现出来,而我国目前还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失土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和养老保障机制。

  6、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千疮百孔。尽管从1991年开始我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只覆盖了70%左右的市民。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不利于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使社会成员可能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丧失生活安全感,从而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上述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将进行“能量积累和聚集”,问题积累越多,“能量”就越大,从而“一触即发”,形成社会突发性事件,并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就金融安全谈金融安全,也要考虑金融安全的社会环境基础问题。

  四、对策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步伐,增强银行业抵御和消化风险的能力。首先,要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注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成熟时可上市交易,从源头上对不良资产进行控制,控制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其次,必须建立正常转化不良资产的机制,尽快解决留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2、策略性地解决我国股市的历史遗留问题。首先,要完善新股定价发行方式,提高发审环节的透明度,并以此为契机快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资源配置功能,制约部分公司的圈钱行为,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其次,在解决我国股权割裂、以国有股为代表的非流通股问题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并在时机成熟时进行。只有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完善我国股市的运行环境,才能降低它的系统性风险。

  3、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抓紧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人、退出规则,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其次是要转变监管理念,重新审视和选择监管目标,更新和丰富监管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架构,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能够适应我国金融改革现状的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

  4、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的角度寻找促进中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对策,也要注重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角度保持中国的金融安全。因此,要加大反腐败特别是清除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的力度;切实做好失业与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并通过加大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新的就业增长点的扶持来实施再就业;要妥善处理好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防止矛盾的激化;要采取多种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中国的金融安全才有保障!

  1,《上半年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银监会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银监会网站。

  2,参见《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

  3,参见《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三季度。

  4,李卫玲、李梅影《四大行改革将获多项扶持》,《国际金融报》(2003年11月12日第一版)

  5,参见《不断下调的股市凸显种种矛盾:季报亮丽,指数难看,新股差劲》,2003年11月03日,金羊网-羊城晚报,http://gd.sina.com.cn

  6,参见《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三季度。

  7,参见《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二季度。

  8,谢平、陆磊“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经济研究》2003年6期。

  作者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872,

  Email :huangyanfen@mpa.com.cn,huangyanfe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