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就业
中国就业问题的战略构想
作者:鸿舟    发布:2004-07-01    阅读:30938次   

 

        一、 失业——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二、 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维:劣势如何变优势
        三、 中国就业战略构想一:创造公共市场
        四、 中国就业战略构想二: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产业
        五、 结语:构想的可行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引自《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一、失业——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失业——贫困——颓废——堕落——吸毒——犯罪——风气恶化——社会动荡……等等。大家都知道,贫困是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但是,贫困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没有工作,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即失业,显然,失业才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

        1、 中国的就业问题有多么严重
        有学者通过测算认为:“十五”时期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中国城乡可能有1.89亿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蔽性失业状态。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现有城镇从业人员的近90%,或全国城乡劳动力供给总量的1/4左右[1]。即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中国,将承受打造“饭碗”的压力相当于过去53年。
        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披露,2003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登记失业人数达近800万。因而今年全国城镇合计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据专家按GDP增速为7%左右分析测算,今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额达1400万左右[2]。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估计,目前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也许已高达8%至10%。
        又据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4日报道,今年21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近100万将难以回避的命运是:“毕业就是失业”。在这一背景下,北大学子陆步轩“街头卖肉”的新闻,已被今年8月初以来包括《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各大媒体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由此足见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2、 失业造成的危害
        危害之一,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
        在我国,就业收入无疑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况且,由于就业问题是一个底层问题,因而失业代价的主要和直接承担者,却恰恰正是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或称“弱势群体”。这些人本来就收入不高,且家境不够殷实。故他们一旦失业,有的就必然基本失去了收入来源而沦为新的“赤贫”。据权威部门的专家分析,近年来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相对缓慢,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断增加[4]。调查表明,80%左右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是因其家庭主要成员长时间下岗或失业造成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低下,成了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这无疑与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广大农民长期“就业不充分”是密切相关的。
        危害之二,形成社会恐慌,引发社会动荡。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乃天赋人权。劳动者没有就业门路而沦为失业者,从个人和家庭来说,不仅可能导致一家人的生活没有依托和着落,甚至忍饥挨饿,而且对失业者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和无法估量的;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可能导致的麻烦与危害就更多更严重了。正因为失业问题突出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加剧贫富分化,甚至造成少数家庭的基本生活失去依托,并使一些失业者心理遭受严重打击,因而失业率过高必易形成社会恐慌。同时,国际社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启示我们,从一定意义上说,失业是比通货膨胀更易引起社会动乱的祸源。这是因为,虽然失业矛盾和通胀压力都会带来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但“通胀”问题几乎无人能得以幸免,故它所带来的社会不满一般表现得较为温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容易产生“同舟共济”之感。严峻的失业问题一旦发生,往往却落在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一部分人身上,则必会导致这些失业者的心理严重失衡和不满。特别是在我国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生活无着的失业者,就会迅速形成对政府的对抗情绪,严重的还可能诱发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甚至引起社会震荡,危及社会稳定。
危害之三,市场需求萎缩,供求矛盾恶化
        人人都知道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但是,就中国来讲,同时存在着吃穿、温饱等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事实。这种一方面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人群连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供求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存在大量的失业者、贫民、流民(国内难民)。这些人连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其他消费了。因此,失业又反过来加深了市场萎缩,供求矛盾恶化。
        失业造成的其他危害,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二、 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维:劣势如何变优势
        中国正在承受着的各种压力中,人口多是最大的压力,用发展经济学的语言说,中国的劳动力属于“无限供给”,大量的低技能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和从农村中不断流出的劳动力构成了这种供给状态。中国如此严重的就业问题,只考虑一些常规的解决方案,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一定要有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有害的一面和有利的一面,中国的问题就是“人多”,就业人口大,这是我国的劣势,但这个劣势能不能变为优势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毛主席曾说:“人多好办事”,这句话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是正确的。
从积极的、正面的意义来看:
人多好办事;
人多力量大;
人多需求多
人多市场大;
人多……

        为什么我们不把人口众多这个劣势转变为优势呢?这里存在一个如何转变的问题。
        如何把这些失业的、素质低下的、无购买力的众多人口,转变为有能力的、有需求的、积极的力量呢? 
        首先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组织和引导,需要创新。

        国家和政府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也能够发挥主导的作用。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更何况,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同时采用政府干预和调控的手段。
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主导的国家战略。
        为什么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有国家战略?为什么政府不能放手让市场自己发展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放任自由的市场在国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分配上效率极低;
2) 政府行为可以创造全新的公共市场,能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3) 政府可以支持多种能创造价值的新产业,而私有市场却不能;
4) 在统筹解决国家的环保、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政府行为如果实施得当,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可以引导私有市场达到更高的效率。

         中国众多的就业人口,如果没有组织,就是一盘散沙;如果组织得好,就可以成为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力量。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环保问题、沙漠治理问题、城市污染治理、西部大开发问题、东北振兴问题、网络经济、软件产业发展等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就会发现:人多可以成为中国的一大优势。


        三、中国就业战略构想一:创造公共市场
   任何公共或私人的机会,只要它能调动以前没有利用的能量和资源,就可以产生新的增长。经过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适当的公共(或政府)行为可以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这种行为适当的话,可以创造新的公共市场,而这种公共市场将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比如,成人教育,政府创建一所成人教育机构,它所创造的直接市场需求包括:师资(人力资源)、教材、文具、电脑、网络等等;间接的市场需求包括:电信、视频、原材料等。
        一般来说,公共市场要创造实际增长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上必须有一定的失业人员和闲散资金;第二,需求必须是正当的。这两个条件对中国来说是再充分不过了。
        因此,我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战略方案之一是:政府创造公共市场。例如:
1) 创建成人教育(就业培训)机构:对失业人员进行贷款就业培训,所贷款项由该人就业后逐年分期偿还。这是以下其他措施的前提,凡是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应该经过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才能上岗。
2) 城市环境治理工程:据有关报道显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渗透问题,没有一个能达到国家污染控制标准,已经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垃圾的治理、回收、再生和利用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环境的治理是国家、社会、个人共赢的公共大工程,称得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 环境和动物保护机构:如森林监护队、大河源头监护队、濒危野生动物监护队等。虽然,国家林业局已经建立了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监护组织,但并无专业的森林监护队伍,而是依靠武警、乡镇组织人员护林。目前,中国每年因滥砍滥伐、森林火灾、虫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森林病虫害一项每年给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60亿元。据统计,2003年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0463起,受害森林面积45.1万公顷。如果国家每年能用森林损失10%的经费(至少60亿元以上)投入环保机构,就能在原有林业局属下的林业工作站的基础上,组建50万人的专业化环保护林队伍。
4) 建立乡镇医疗卫生体系:乡镇医疗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卫生保健,直接影响到农民看病的难易,也直接关系农民的生活质量。乡镇医疗体系的建立单独依靠卫生行政部门是绝对建立不起来的,必须依靠国家政府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它一方面可以提供不少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中国几亿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5) 沙漠治理工程:目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正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仅以10元/平方米的价格计算,每年的损失就是340亿元以上,而且还在加速。中国土地的沙漠化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去年投入风沙治理款项,就达到了260亿元,相等于过去50年的总和,据知情人士透露:“在2010年前,国家投入治沙的规模将达到7,100亿元。”        建议把沙漠治理作为一个关乎国家生存和安全的一级工程来看待,与水源开发、南水北调工程(建议尽快起动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一起结合起来,选择、开发沙漠治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普及推广。积极开发沙漠旅游观光项目,如内蒙阿拉善的“月亮湖”、新疆的“魔鬼城”等。把治沙和就业、治沙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治沙产业。

        当然,还可以举出许多公共市场,但是,上述这些公共事业却只有政府才能办到,私有企业是无能为力的。而且,这些公共工程都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计。

    在对待公共市场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就是将污水处理和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投资和服务、卫生保健设施、教育系统、沙漠治理工程等等看作是政府承担的“国家成本”,而不是政府创造的公共市场。
    但事实上,花在这些公共市场所需要的设备、建筑、材料、人力、管理及后勤的钱,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在中国目前就业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公共市场的真实的“国家成本”比人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四、中国就业战略构想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知识型产业


        众所周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增加就业,但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手工业、来料加工业、制衣、制鞋……等等,市场已经饱和,发展余地十分有限。而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关的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软件产业、网络产业等方兴未艾,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称之为“劳动密集型知识产业”。劳动密集的知识型产业包括:软件产业、互联网及其周边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这些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一个软件业的就业机会,它带动了教育(软件技术培训)、电脑、网络、电信等产业。
虽然,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软件和互联网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及企业技术创新、政府采购、出口、投融资、税收、市场秩序、人才等一系列改善软件产业环境的政策措施。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软件业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根据证券时报《2003年软件产业研究报告》指出:“企业规模偏小、软件人才短缺和缺乏核心技术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软件业的老问题,……我国目前拥有软件技术人员约16万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约6000家各类软件公司。”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信息化水平还不高,软件产业市场规模不够大,此外,我国软件市场的高端产品如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管理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企业只在低端产品如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及部分行业应用等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没有更多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仅仅依靠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因而具体分摊到国内软件企业的份额更少。” 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状况并不乐观。要实现《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提出,“到2005年软件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占有率达到60%,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的目标。”还需要极大的努力。

        中国就业问题的战略方案之二:大力扶持和发展劳动密集的知识型产业。
        具体措施如下:
1) 选择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软件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关键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可以考虑给予贴息贷款或股票优先上市等优惠政策(这些企业政府可以占一定的股份)。以便形成一批(至少5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
2) 加大《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落实和实施力度,特别是落实技术创新、政府采购、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使软件企业得到实惠。
3) 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4) 鼓励外资和民企投资互联网产业(当然,要在政府的监控下,但目前,一般企业不能注册网络公司)。
5) 加大对软件和互联网等信息教育的投资,加快发展网络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把网络化教育普及到镇一级中小学,让乡村的孩子也能学到电脑,享受网络化教育。据报道,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如果这项工程能够实现,中国的教育可以说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加紧落实和实施。

        为什么要如此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网络产业?除了因为他们属于劳动密集型知识产业外,还因为他们能产生巨大的市场吸引力。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网民人数接近8000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当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美国达到3-5亿人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这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五、结语:构想的可行性
    以上是本人对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些构想。我深知这些设想实施的难度是巨大的,上述的每一项公共工程都是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深入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但也正因为其巨大,故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正因为其巨大,才需要政府承担主导和组织工作。
    这里只简单地对上述构想做些探讨。其他项目的实施难度较小,这里主要对实施难度最大的城市污染治理和沙漠治理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简要探讨。

        城市污染治理工程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已把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写入中央全会的决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是“据国家建设部统计,1990年城市污水排放量为179亿立方米,到2001年年底已增加到328亿立方米,而污水处理率不足37%,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监测表明,约63%的城市河段受到了中度或严重污染,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达到1.34亿吨,而且以每年5%-8%的速度递增。约40%的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水体、土壤、大气和传播疾病。有些城市只重视"形象工程"的建设,忽视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少数城市至今还未启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污水和垃圾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最大制约。”
        可见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目前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体制上的弊病。避免“主管部门直接负责污水和垃圾的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干不分,以至造成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同时,要把解决就业问题和治理城市污染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把环境治理发展成一项国家、社会、个人多赢的公共大产业。
       因此,建议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基础上成立国家环保产业部(与信息产业部同级),各省市成立相应的环保产业厅(局),建立和发展一批由国家控股的环保企业(允许私人和其他企业参股),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环保知识培训,与原有的各级环保机构和事业单位相独立,直接由各市环保产业局管理。由这些专业的环保企业为主负责承担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

    沙漠治理工程
    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沙漠治理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程。在上述这些工程里,沙漠治理工程恐怕是最艰难的一项,可能几年之内见不到明显的效果。一般企业和个人,可能大多不愿意参与。好在中国有众多的失业大军,只要把沙漠治理与解决就业、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让治沙者得到实惠,让治沙有功者得到奖励和荣誉,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去的。
关键是政府组织、宣传、引导得当,要有好的、科学的治沙经验和治沙技术,对参与治沙的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开发治沙所需的水源,并启动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并做好配套设施和服务,及后勤保障工作。对参与者可以采取轮换制度,让治沙人员有较长的休假期(如享受一年2~3个月的有薪假),工作5年以后可以回到城市,并优先安排工作。
    此项工程应由国家环保产业部统筹规划,组建国家级沙漠治理产业集团,属国有企业(国家控股,欢迎社会及个人入股),独立核算。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如免除一切税收,给予更宽的土地使用权和使用年限等。
    只要能在5~10内阻止中国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国家一年投入1000个亿也是非常值得,因为保住了中国现有的土地,这个经济效益不能用一般的常规算法去衡量。

    上述5大公共工程,如果平均每一项国家投入1000亿元/年,总共就是5000亿元/年。保守的估计也可以直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300万个以上,同时对市场起到巨大的拉动效应,间接地带动其他企业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