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
2004年7月6日 |
按照科斯的理解,因为存在交易费用才出现了企业这种组织。否则工人都可以从市场上直接雇来。这种思考的前提是肯定了市场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用企业代替市场会引起配置效率的损失,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但如果每一桩活都要通过谈判到市场上去雇人来干,交易费用太高。因此才出现了企业。企业一次性雇用工人,不必每桩话都去求助于市场。科斯强调,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配置效率的边际损失加上管理的边际成本等于交易费用来决定的。计划经济是把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公司,市场已不复存在。这种把企业规模无限扩大的体制,造成了经济效率的巨大损失,这是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细想起来,科斯的观察确实道出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 然而,如果企业和市场是一种替代关系,则应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当企业扩大时市场应该萎缩,反之,市场扩大则导致企业萎缩。可是事实上我们更经常看到的却是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互补关系。大家一定会同意,一个发达的市场会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强劲企业支持的市场会是一个繁荣的市场。虽然无企业的市场和无市场的企业并非绝对不可能存在,但这两种情况都是相当畸形的经济,它们的经济效率都是很低的。当一个经济从一个极端逐渐改组成较有效率的经济时,市场和企业都会得到发展。这就是二者的互补关系。应该说,市场和企业的基本功能是不同的,前者是交换的场所,后者是生产的场所。生产不能没有交换,交换先要有产品,所以二者互补。在计划经济时代片面强调了生产,认为只要有产品,可以用计划的方法分配产品,交换是多此一举。这种思想至今还相当流行。科斯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但对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而言,恐怕更需要解释的是市场为什么必须存在。 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供应线和需求线的交点决定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从而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将这种抽象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两条线相交究竟是指的什么过程,很少有人去仔细想过。在教科书中顶多再加上一条;供需均衡导致最优,必须是众多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竞争的结果。这一说法仍旧是很不得要领的。如果我拎着菜篮菜场买菜,应该说是参与了众多供应者和众多需求者之间的竞争。这种自由交易又如何导致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很难说得清。 谈到这里,让我回忆在美国出门旅行买飞机票的经验。开始时我都到航空公司直接购票。我估计直接购票一定比较便宜,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后来发现我的美国朋友从来不去航空公司购票,而全都在旅行社购票。而且他们购的票确实比我买的票便宜。于是我也改变了办法,改去旅行社买票。为什么在旅行社购票比从航空公司购票更便宜,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问我的美国朋友(他们也是经济学家),他们的回答是航空公司给旅行社的票打有折扣。这个答复完全没有解决我的问题。为什么航空公司不给个人购票打折扣?如果说因为批量大所以打折扣,那么旅行社最后仍要零售给旅客。由旅行社售票给旅客并没有任何节约,反而多了一道批发手续。这个问题经过我多年思考才得到答案。原因是旅行社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航空公司的盈利主要取决于航班的上座率,因为飞行成本几乎和旅客的多少无关,而收入却正比于旅客的人数。如果没有旅行社的帮助,很容易发生某些航班上座率很低,而另一些航班上座率达到百分之百,还有不少人买不到票。旅行社不但可以帮助调剂同一家航空公司不同航班之间的旅客,而且可以在不同的航空公司之间调剂旅客,因为他们掌握各个航空公司的航班和旅客的供需情况。旅客到旅行社提出购票要求时,往往可以得到多种选择。有的要在半夜或清早起飞,或者换机等待时间很长,但票价很低;有的时间可以节约但票价较贵。有时候绕远走一个三角形但票价反而比直航还便宜。旅行社善于利用价格杠杆疏导旅客,结果是既满足了旅客的需要,又提高了航班上座率。旅行社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航班的座位,减少了浪费。事实上不仅旅行社起到这样的作用,一切中间环节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服务行业,而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旅行社,而是直接去航空公司购票,那里是一群顾客面对一个卖方,根本谈不上供应线和需求线的相交。资源不发生流动,何来配置的优化。附带说一句,我国的民航售票处基本上只起一个方便售票的作用,很少能用价格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因为我国民航票价没有任何灵活性。这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利用。 其实,何况只是旅行社如此,一切从事批发交易的商号都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上面提到在菜市买菜的例子,不管从事交易的人有多么多,资源不能流动,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但如果有一家蔬菜配送中心或批发站,情况就不同了。当批发站要购进黄瓜时,他会导求品质最好,价钱最低的货源,无意中就培养了生产黄瓜有优势的农户,淘汰了没有生产黄瓜优势的农户,使他们改种别的。批发站还会根据市场的需要通知农户提前或推迟作物的收割(虽然作物收获不能任意决定,二三天的变动仍是可能的)。他也可以改变蔬菜的送达地点,以避免某个市场某一品种过剩,造成大批烂菜的损失。他还可以将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者,鼓励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如果没有批发站在中间起作用,市场的盲目性在所难免。 批发商的采购和消费者的采购有本质的不同。由于批发交易数量大,价格和品质些微的差别会造成数目很大的损益,因此批发商舍得花成本去搜集商品的信息。他们成了采购专家。经济学中常说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俗话所说的:走遍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批发市场中是不存在的。由于批发市场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它是一个效率大大高于零星交易的交换,它能排除成本过高的产品进入市场,它又能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传递给生产者,让生产者依此来决定其产量。所以经济学中供应线和需求线相交决定最优价格的理论必须通过批发商的活动来实现。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都通过批发商来购买商品,正象大家都在旅行社购机票。 中间环节不仅在信息完善上提高了效率,而且在运输、仓储、包装等各个方面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在一个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中中间环节的产值大大高于原料产品的价值.美国农产品的原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3%,但食品消费占了家庭消费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这里也包括了食品加工的产值)。而且中间环节所属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我国,一直认为中间环节是多余的,顶多只不过是为购买方便提供服务。如果消费者有机会直接从生产者那里购买,避免了中间环节,被认为是一种进步。政府试图创造供需直接见面的机会,以节约交易费用,同时抑制中间商的发展。例如各地都鼓励种菜的农民拉菜进城直销。政府为农民进城提供停车,住宿的设施,但事实证明农民并不利用这种设施,菜价也没有降下来。一方面因为这样做违反了社会分工的原则,农民长于种菜,拙于卖菜。种菜和卖菜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另一方面是忽视了批发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从1985到1992期间曾从28.5%上升到34.3%,但1992年以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四年来,此比例反而降到了31%。这是一种很反常的结构变化。从经济理论上来看,交易费用不只是一种摩擦损失,它也创造出必要的信息,它创造出价值。没有交易,何来价格;没有价格,何来资源的最优配置。正因为这样才发生市场和企业的互补性质。我们应该节约交易费用是不错的,但不应该减少必要的交易活动。否则建设市场经济便成了一句空话。我国从古以来蔑视商业活动,睥睨商人,认为他贵卖贱买,无异于骗子。最近几年认识有了进步,但也只承认中间批发商只是方便了消费者,很少有人从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去认识中间批发商的作用。我国一直存在重生产而轻效益的问题,所以最近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可是如果不理解中间批发商的作用,仍旧试图减少必要的交易,效益将很难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