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亚洲的货币金融合作
作者:楼继伟    发布:2004-07-12    阅读:4482次   

 

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亚洲的货币金融合作

     财政部副部长  楼继伟

2004年6月25日中午,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

主席先生,各位嘉宾:

    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做主旨发言。EURO50是从讨论欧元问题起步的,探讨的都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在座的都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名家。我这里主要就国际经济不平衡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问题谈自己的一家之言。

    全球经济不平衡和区域经济合作是最近一段时期国际经济领域的两大热门话题。在此我想指出的是这两大话题之间的联系:纠正全球经济不平衡,需要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使美洲、欧洲、亚洲这世界经济三大重心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平衡的动力。而区域合作则是促进国际经济多极化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从全球经济不平衡及其制度性根源、主要发达国家的宏观政策和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

    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世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美国,并由此导致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美国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全球经济所占的比重为30%(按市场汇率计算),但她在全球GDP累积增长的比重却占90%以上,是其经济比重的三倍多。

    然而美国的经济却是严重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的低储蓄率。去年,美国的净国民储蓄率仅相当于其GNP的0.7%,这说明美国需要从国外大量借入剩余储蓄,同时也决定了美国必然存在较大的经常帐户贸易赤字。

    美国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的低储蓄率,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直接相关。今天,尽管美元的地位受到了欧元的冲击,但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外汇交易货币。现在世界上4/5以上的外汇交易用美元进行,近一半的出口额以美元结算,各国官方储备中美元的比例约占2/3。如果我们用一个“金字塔”来形容现在国际货币领域的竞争格局,那么位于塔尖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美元,位于第二层的是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处于最底层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在这样的货币体制里,美国一方面可以以本币支付进口,使经常帐户贸易赤字成为可持续状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靠出口换取美元,同时不得不将积累的美元储备投资于美元资产,向美国输出资本支撑其低储蓄。只要美元仍然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即使美元贬值,这种态势也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所谓全球国际收支结构失衡,世界经济过度依赖美国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性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国际货币体系。

二、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主权国家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主要储备货币国家,三大主要储备货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宏观政策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其他国家的外部和内部平衡,从而对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产生主导性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国家权利与义务是脱节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都是显性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是事实上的主要储备货币,但义务却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的贬值表面上隐含着美国货币地位的相对削弱,实际上使美国借此“解放”了它的中央银行过去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及义务,她在享有巨额铸币税的同时,并不承担调节全球货币供应量的义务,在其内外部平衡中,内部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货币政策仅仅根据本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来决定。

    因此,目前国际经济中呈现着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快于其他发达国家,但美元却呈现出连续下跌的态势。这是由于美国政府实行“三降”(降息、降税、降汇率)的宏观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纠正经常帐户逆差。但是,对于美国这样大的经济体,其货币的持续贬值对于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有限,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已经看到欧洲和日本两个主要储备货币经济体汇率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结构调整压力。一段时间也形成了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过热,这有内部需求旺盛的因素,同时外部输入性的通胀因素也不可小视。今年1-5月,CPI与上年同期相比已增长3.3%。贸易逆差87亿美元。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只能加剧输入性通胀,扩大贸易逆差。但汇率实质性盯住美元,也使我们降低了宏观政策的灵活性,这就形成了两难选择。我们的办法是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停止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同时采取清理乱占用土地等行政性办法,抑抵投资需求。目前已经看到一定的效果。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如果美国一味滥用美元汇率作为杠杆以牟利,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最终也将动摇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而危及美元自身的储备货币地位。因此,我认为美国采取负责任的宏观政策既有利于全球经济,也有利于美国自身。

    如果我们回到国际货币制度,非储备货币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实际上是两难。一些发展中国家选择盯住(或事实上盯住)美元,不过是在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情况下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无奈选择,代价是失去货币政策独立性。而浮动汇率带来的汇率不稳定对于非储备货币国家来说同样是成本高昂的,是否会赢得完整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也值得讨论。因此,所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对于维护稳定的国际宏观环境,纠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负有主要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欧、亚三大经济区域更加平衡地分担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责任,是符合当前寻求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潮流的。

三、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

    近年来,亚洲各国在经贸等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往来日益密切,但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仍处在探索中,或者说只是刚刚起步。由于区内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体系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社会制度不同,合作目标不一致,因此货币金融合作面临的障碍很多,难度不小。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本地区在对危机反思之后得出一个基本共识,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内更加紧密的互助救援应急机制,以便及时避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上述共识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和构筑亚洲金融合作框架的设想,并已经在一些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

    但是,亚洲目前的金融合作形式仍然是非常初级的。亚洲各国面临的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又具有长远目标的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很多人提出,亚洲金融合作的长远理想目标,应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一致的政治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亚洲货币联盟,或亚洲货币区。对此,我认为,这一预言现在看来还过于理想化,它的实现可能是在遥远的未来。因为欧元区与亚洲存在着天壤之别,我们不可能设想现在处于非常不同发展阶段的亚洲各国能接受单一汇率政策。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为实现长远的目标模式,亚洲各国在阶段目标设计和路径选择上应:1)贸易投资合作在先,货币金融合作随后,或两者并行,相互促进;2)要广泛考虑区内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利益,保护各参与方改革和合作的积极性,愿意付出相当的转换成本;3)在货币金融合作的领域和步骤上由易到难,从建立区域资金自救机制,逐步走向比较高级的货币合作形式。

    从短期看,在目前10+3框架下,亚洲金融合作的目标首先应是加强和完善清迈倡议,防范金融危机和强化各经济体的政策对话。与此同时,金融合作应推动地区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减少本地区对美元的高度依赖,增加本地区的货币载体功能建立微观基础。在区域金融合作的整个进程中,各国必须首先完善和深化各自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合适的监管框架和信息披露系统。同时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各种货币金融合作方案的研究。

    在中长期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将逐步走向:1)区域流动性支持机制的形成; 2)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较为发达的区域金融市场的形成;3)实现更大程度的区域汇率稳定性,并最终走向单一货币区。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亚洲,而且也有利于美洲、欧洲,有利于整个世界。亚洲货币金融一体化将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使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更加平衡地分担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义务与责任;使亚洲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开放的金融市场;强大的亚洲经济将与其他经济区域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良性循环。因此,我的结论正是我一开始所指出的: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将为建立一个更加平衡的国际经济体系做出贡献。

    今天在座的诸位,很多都为欧元的创建做出过贡献。亚洲的情况与欧洲很不一样,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实现货币金融的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和充满创意的过程。希望在座的诸位先行者们能够针对亚洲的特点提出你们的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