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慎言中国模式
作者:陶文昭    发布:2004-07-13    阅读:2491次   
        近来在大众传媒上,才言和平崛起,又见中国模式。在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韬光养晦10多年之后,今天的中国赢得了应有的积极肯定。然而在此之时,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发展中大国,需要谨慎对待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还不成熟。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都是国家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并且经历过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验。中国模式虽然起步已经有20多年,但还不够长;虽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水平还是太低。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变化之中,一切都还远未定型,而且也不会很快定型。依照邓小平的现代化战略,中国还要将近半个世纪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才能走出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之中的任何模式,必定是“初级”的和不完善的。就具体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还有待完善,至于政治文化方面自不待言。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模式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东亚国家通常经济在高速增长22年之后,会出现停滞甚至崩溃。从这个角度,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20多年,也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只有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更长的时间,才能打破东亚模式的宿命,走向完善。应该看到,中国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复杂和严峻。中国模式能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中国模式影响力有限。这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制约。中国处于世界发展的后列,如果说中国对世界还有什么影响,主要集中在与中国境况差不多的国家。对于那些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则影响不大。而这些先进的国家才是世界主导国家。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必须成为经济强国,才可能具有更大的世界影响。二是国情的制约。中国的国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国模式并不是其他国家所能模仿的。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不是其他国家所具有的;中国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也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比如外资方面,中国很大部分来自港台。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与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乃至有些印度人感叹:印度没有自己的香港。

  中国模式存在着隐忧。中国的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具有前车之鉴。苏联模式和东亚模式都曾经是发展很快的模式。中国和前苏联有体制上的渊源,与东亚有文化上的渊源。苏联模式的解体和东亚模式的挫折,不能不引起对中国模式更深层次的思索。比如,东南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威权主义,既是一段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又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注意进行民主和法治建设。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

  中国模面临着竞争。这尤其是印度的竞争。印度在独立之后就一直雄心勃勃。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上逐步走出尼赫鲁时代的旧模式,正在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印度至今连续1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印度2003年最后一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0.4%,超过中国并成为同期经济增速最快的亚洲国家。著名高盛公司在2003年年底发表的《迈向2050年》报告中预测,未来50年里印度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印模式对比中,一些学者更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两位分别出身在中国和印度的学者在《外交政策》著文,认为印度在许多方面更具有长久的优势。印度从规模和发展水平上与中国最为相近,未来的两种模式将有激烈的竞争。

  中国模式面临着遏制。这首先是美国的遏制。美国为了自身的全球利益,必定会抑制中国的发展。从制度上,美国的后冷战思维不会轻易让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权存在。从利益上,美国认为中国的升起严重威胁其在远东的利益,甚至威胁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美国遏制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软力量方面。美国和西方控制了当今世界的软力量,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等。中国能否在全球化之中顶住美国的压力,将是一个考验。弗朗西斯·福山曾言历史的终结,即终结于以美国为范例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中国能否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将是历史的考验。

  总之,中国模式还需要完善,中国经济还需要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是创造一个成熟的模式,还是发展到发达国家之列,都是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在人均不到1000美元、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都不完善之时,中国与其沸沸扬扬地宣扬和炒作这种模式,不如踏踏实实改进这种模式,稳稳当当地推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