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怕冷还是怕热?
作者:赵晓    发布:2004-07-20    阅读:2214次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紧绷的市场出现了少有的乐观气氛:GDP增长9.7%,物价增长控制在3.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仍然高达28.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高烧”已退但依然快速前行,物价稍有上升但保持稳定且呈下降之势,因此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近期应不会再出台。

  但是,经济数据所展示的眼前美景可能只是暂时的。展望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可以说充满着不确定性,经济反弹与加速下滑两种力量,将同时并存并相互角力,决定着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本轮宏观调控先是从去年央行主导的参数调控开始,然后突然进入到剧烈的“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在过去两个多月中,行政型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频频重拳出击,一时市场局面大变。然而,行政型调控尽管有雷厉风行的优点,却也有两个令人担忧的弱点:一是行政型调控必须区分调控与保护的对象,而区分的成本极其高昂,一不小心其对市场机制与政府信用造成破坏的代价甚至可能高于其“速效”的收益;二是行政型调控通常难以持。

  因此,在强力性行政打压之下,投资热潮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潜力和可能。当然,这种反弹不会立刻出现,因为银行已经由倾销式放贷转为惜贷,而地方官员也有不少吓破了胆。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未改变,市场大好机会在僵化的汇率和负利率条件下并未改变,民间又实在是蓄积了太强的投资势能,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改变强烈的投资冲动,因此,中长期投资的卷土重来仍将是极其值得关注的力量。

  也许正是基于类似的顾虑,中央一直不曾放出风声说可以放松宏观调控,而是强调这样一个48字方针:“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但另一方面,这一政策持续作用之下导致由热转冷的危险也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年初两个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份增长43.5%,4月份增长34.7%,5月份增长18.3%,下滑速度几乎是空前快速,意味着下一步投资将持续萎缩。

  除投资外,信贷的波动亦值得关注。遏制之下,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长偏快态势明显得到控制。如果信贷收缩的力度继续沿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全年M2(广义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之和)和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仅为12.5%和14.4%,连央行既定的紧缩性的全年调控目标17%都达不到。这样一个低迷的货币增长意味着信贷存在大落隐忧,并意味着工业和投资在后一段时期可能受到严重负面冲击。

  如果给定现有行政调控力度不变,按照投资增长速度每月下降10多个百分点,工业、货币增长速度每月下降2个百分点,不出数月,许多先行指标都将纷纷转为负增长,不出一年,中国经济就将由热变冷,通货紧缩的威胁将重新来临。

  这“冷热”并存博弈的局面,无疑是对中国经济决策智慧的重大考验。可以预料的是,本轮经济上行的力量并未消失,诸多隐忧仍在,各种博弈力量伺机而动,因此宏观调控还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将演绎成为一场“持久战”。所以眼前这一段“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期,只是宏观调控的间歇期而已。

  不过,当前经济下滑的危险可能更为明显,在中长期则反弹的力量更为主要。考虑到上半年GDP增速已回落到9.7%,以CPI表示的通货膨胀仅为3.6%,近期不再出台新的行政打压措施,并作适当安抚,中期努力减轻对于行政型调控措施的依赖,适时回归到以参数调控为主的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应该说是最理想的宏观调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