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贷款结构偏离宏观调控目标
作者:祝宝良    发布:2004-07-28    阅读:2402次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表的金融统计报告认为,今年上半年,央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6月末,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稳步回落到16.2%,增幅比上月末回落2.4个百分点,处于央行制定的17%左右的调控目标内。过快的贷款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增幅比上月末减缓2.3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总量调控适度,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但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指出,目前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效果仍是阶段性的,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发改委把“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多增和贷款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列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五大突出问题之一,显示其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和中央银行有一定距离。

  仔细分析今年以来的金融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信贷投放总量得到控制的同时,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用于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少增较多,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依然多增。今年1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少增3501亿元(去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同比多增9511亿元)。但在这些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5441亿元,同比少增加168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92亿元,同比少增21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31亿元,同比多增738亿元。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严控信贷投放的意图是,既要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又不伤及消费需求;既能抑制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快投资,又要支持农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但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贷款在向中长期贷款倾斜,不利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企业得不到流动资金的支持,现有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效益必然下降。消费信贷难度上升,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在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经营体系下,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是我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主要实现渠道之一。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我国存、贷款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行为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前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硬约束下表现出明显的惜贷现象,而2003年以来在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大幅增长,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市场理性化水平还没有明显提高,有必要通过窗口指导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其次,我国在1998年已经把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但是间接调控的机制基础还比较薄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强,有必要通过窗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再次,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总量性调控,但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地区性、结构性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解决,那么就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一些窗口操作。然而,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后,虽然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所提高,但在失去对银行的直接监管职能后,央行再也无法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以前可以有效控制信贷数量和投向的“窗口指导”效力被大打折扣。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监管政策配合,中央银行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银监会应积极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管,以保证信贷政策的落实。

  20040716日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