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学家的一大悲哀——从温铁军先生一文中想到的
作者:纵横    发布:2004-07-30    阅读:2398次   
    温铁军先生在《中国三次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一文中提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势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比较复杂,难以深入讨论,只能在发展理论上做一点澄清。”
      我非常理解,但这确实也是对我国经济学家的一大约束,说得严重一点的话是我国经济学家的一大悲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大家其实都很明白。我估计,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知道,经济理论绝对牵涉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用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要等经济基础来推动上层建筑,只用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最终也只是理论而已,这些理论对指导实践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从在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道路就可以看出,我国的确是存在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后才去调整生产关系,用经济基础来推动上层建筑的建设的现象,也就是说从下向上推动社会的改革,例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发源与小岗村一小群农民兄弟之中,而形成1982年的“大包干”,并由此影响到以后的城市经济改革。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没有经济理论的农民都不如?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经济学家们一是没有农民当时那样深受其苦,二是没有冲破思想笼牢的社会环境。但是也的确存在有些经济学家不但没有为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反而用自己的理论来阻止改革;也有的纯粹“创造”一些理论为政府的失误来辩解,等问题发生后再用所谓的理论来解释,来证明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正确的,这是我所说的“辩解经济理论”。
这确实是悲哀。

      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已经明白中国的改革不能单纯是经济上的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更需要改革来适应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社会和经济上要稳定和发展,已经确实我们有更深刻的改革,好像是要抽干鱼塘的水来抓鱼,但水还没有抽干,才抽到一大半已经露出水泵的吸水口,水泵空转也抽不到水了,是现在下水抓鱼容易,还是将水泵投深一点把水抽干抓鱼容易点呢?现在的实际已经是是否要将水泵再放深的争论了。正如温铁军先生所说的: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群众自发(至少起初是自发的)的2 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这种“大问题”的讨论,除了邓小平南巡谈话期间约略有所涉及之外,在一个时期以来以高速经济增长为衡量成败主要标准的舆论之中,似乎没有人再提起过。……要重新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须重新强调解放思想。这几乎成了改革与否的“试金石”。很多地方和部门近来的情况表明,那些口头讲改革,实际上维护既得利益、甚至往相反的方向拉的人肯定不会动员人们解放思想。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也需要经济学家勇于挑起这个重大的责任。

      目前,党和政府也正在这个方向上有所动作,“审计风暴”的刮起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就可以证明。在这样越来越开明的环境下,中国的改革之路上那张几乎透明的纸迟早会捅破,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会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