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先生最近撰文《农村的真问题是什么》,提出五管齐下,解决他所见到的农村的真实问题。萧原先生在中国改革论坛上对此“五管”提出质疑,谨以此文作为萧原先生的呼应,并与温铁军先生商榷。
1、温先生第一管:给农民机会。
本人认为那些想法有些想当然,萧原兄已作很好论述。这样肤浅的想象,不太象出自温先生这样的专家之口。温先生要求“政府放开那些仍然有赢利条件的涉农领域,比如说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的储运、销售、加工,农业金融、保险等,允许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进入这些可以通过规模经营产生收益的领域”。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几个方面,国家从来没有出台过对农民进入的歧视性政策或是什么高门槛,如果农业金融、保险领域有一些限制性条件的话,那也是对所有国民的限制条款,也并没有直接针对农民的。搞市场经济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公民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对金融保险等领域,国家也大可不必再歧视市民和其他社会法人,而单独网开一面,让农民进入。再说了,即便中央政府真的有心偏袒农民,刚刚温饱有余的农民凭什么有那么多资金进入这些领域呢?
2、温先生第二管:免税。
这已经是国家决策,谈不上什么新意。而且,基层包括一些理论界的同志对此也不是没有质疑。农民沉重负担的重点难道是应该缴纳的皇粮国税?回答是否定的,农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合理的农业税收。倒是那些至今仍无法遏止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这“三乱”才是农民心中的最痛。在切实使农民免受“三乱”的困扰的基础上,把该收的税收足,然后专款专用,然后用于办一些农民一家一户无法办的最紧迫的实事,如设立农民保障基金,或是用于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失为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因为人年均几十元的农业税,分散到一家一户确实对农民生活质量改观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这种授农民以“小鱼小虾”的做法,倒不如给农民织点可用作工具的“网”来得实在、实惠。
3、温先生第三管: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
温先生的想法,要把乡政府改乡公所,所谓乡公所以后就做“上传下达”的事,这让人有点犯晕,因为,这一招根本没有说到点子上。究竟现在乡镇政权在哪些方面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按照熟知的情况,过去乡村两级组织最大的弊病,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正常运转,通过“三乱”增加了农民负担。那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镇村两级的运转,免得镇村两级再向农民乱伸手才对啊?!当然,推进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不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紧迫的任务。
再者,温先生对乡镇自治组织框架的设计,也让人哭笑不得。他认为,“各村落实自治法,村自治组织直接对县”。“各乡镇范围内的各村选出代表联合组成合作社理事会直接行使职权,控制乡一级的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农机站等涉农部门,决定其服务和收费”。村自治组织直接对县,这种对应或叫着对接,又对接些什么内容?是不是就仅仅对接一些民主选举上面的事情?如果不是,那么原来村两委会承担的许多职能,是不是又要由新的村民自治组织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又凭什么要承担那些职能,难道政府会拨付他们的运转资金吗?现在的村级组织普遍面临运转困难,上级政府都无法解决,难道在花大力气擦干净原来村级组织债务的脏屁股后,政府又来养一个“老儿子”?由别人出钱养着的自治组织又能多大程度上自治,为农民说话和办事,毕竟吃人的嘴软不是吗?如果政府不养,那么村民自治组织靠谁养?农民吗?(目前的农民没有那样的实力和远见),还是靠那些人纯粹的革命自觉性?由此,问题进入一个不可打开的死结。可见,现阶段谈村民自治,尚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
如果按温先生的想法,乡镇政权改为自治政府了,那些原有的涉农部门只能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而经营实体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服务内容由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确定,其价格、质量等,应该由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来管理才对,让所谓“合作社理事会”来决定“信用社、农机站”等部门的服务和收费岂不是不伦不类?
再者,原来乡镇级政权本来履行的一大堆职能,如治安,稳定,计划生育,文教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拥军优抚、社会救助、五保供养……等等,又由谁来承担?是不是由新的自治政府承担,如果是,那么新的自治政府与原有乡镇政权又有何本质区别?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又有何意义?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还要保留原有乡镇政府来做这些事情,那乡镇政府与自治政府又是什么关系?
4、温先生的第四管: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给农民以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国人民的思想极大程度地得以解放。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大家益已形成的共识。
土地是农民的保障,已经被有关专家们炒得近乎是公理了。其实不然: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是某种社会组织(国家、社区、企业、家族、工会、教会、非盈利机构及其他组织)的事,而不是某种要素(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的事,因而,“国家保障”与“土地保障”并不构成一种并列的选择关系。国家(政府)财政如果无法承担保障义务,替代的选择可能是社区、企业、家庭、教会等,而绝不可能是“土地”来承担。(秦晖:《“优化配置”?“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
温铁军先生注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想把“土地转让产生的增值收益作为土地基金上市,产生的收益用于支付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这个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做法永远是有局限性的和片面的。因为,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只有城郊结合部的土地,才有转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才有升值卖出理想价格的可能。而这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其实已经很不错,他们的收入的主要来源早已不是农业。他们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其社会保障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其自身共同解决。政府要做的,是贯彻《劳动法》和《工会法》,规范企业用工,维护职工(农民工)权益。而那些落后的、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们,他们的土地是没有人要的。所以,温先生的“定向保障法”,卖谁的土地就去给谁买保障的做法,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倒是国家在土地拍卖过程中,通过税收的形式形成积累,设立全国范围的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倒不失公平和可行。
而且,温先生“国家在继续维持土地垄断征占的条件下,原则上土地垄断征占所产生的批租收益定向用于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这句话,也足以证明,温先生对已经暴露出重大制度缺限的现行土地征地制度,并没有改革的愿望和想法。这也印证了一直以来,我对温铁军先生的看法,他对系统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并无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说得不客气一点,温先生几乎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发展的办法,通过深层次改革的办法,来真正、彻底地解决“三农”难题。
从细节上看,温铁军先生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我们这种社会散闲关注“三农”问题的业余人员差不多,多半基于一些主观想象。“把这块这部分增值收益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按每年1000万亩的征占幅度算,基本可以支付无地农民或者赤贫人口所需要的社会保障”。从上述这段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年1000万亩是温先生估出来的,每年失地农民的人数,温先生大概也不能确定;至于赤贫人口及失地农民所需保障资金究竟是多少,以及1000万亩地的增值(除去征地、拆迁等成本后的净值)是多少,两者是否对应,温先生心里可想而知也是没有底的。
5、温先生的第五管:把国家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民合作组织”中去。
且看温先生的第五管“国家支农资金不要投到部门,不能让部门把国家投资作为获得部门收益的资金。要作为股权投入到农民合作起来建立的加工、流通、金融、保险等组织中去,国家占有股权,但一定期限内不分享收益--收益可以作为积累反复投进去。从而加快农村规模经济主体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通过上述文字,大家可以进一步领略温先生思考问题的随意性和浪漫色彩。
诚然,国家投资在层层级级的下拨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流失和权力寻租行为。这一问题必须解决。这一点上,温先生是看到了问题的。但是在解决问题上,他再一次采取了一种想当然的做法。我不知道温先生对“农民合作组织”是怎样理解的。
如果是一些松散的、可以涵盖一定数量农民的民间组织,可以想象,国家资金必然是肉包打狗,有去无回。松散的农民组织,加之从事的微利甚至是无利的农业,他们凭什么可以使得国家投入的资产保值增值,既便农民们遇上好年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市场旺销,价格上扬,而且真正形成积累了,他们会在帐面上形成收益吗?他们毕竟不是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啊。如果这个松散的组织是由大量农民构成的,这个组织的管理机构难道不会象以前的村两委组织管理时那样侵占和损害农民利益?这又有谁能保证。如果这些松散的组织是由少数农民构成,那温先生“新政”的惠及面到底又能多广?
如果是投入到一些象希望集团这样的,由“言行美好”四兄弟组成的农民企业。那只能是支持了个别农民的创业,而且这些人也实质上不是什么农民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曾经是农民,现在创立企业了,他仍然是农民。再说,国家辛辛苦苦挤出来来的钱,不能直接投到农业中去,而是投到了“农民合作起来建立的加工、流通、金融、保险等组织中去” 做大这些曾经是农民的人办起来的企业,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难道是等着这些企业做大后,吸收部分廉价的农民工,还是等他们设立慈善基金?
再有,对于农村至关重要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文教卫投入等,我们不依靠那些温先生极度不信任的政府部分,我们又能依靠谁?
由此可见,温先生发现了政府部分权力寻租的现象,却没有找到解决政府部门权力寻租的良方,而是想当然地把政府资金交给连他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农民合作组织”,这不能不说明温先生想象力的丰富和抛出理论的随意!
回过头来看,温先生文章信誓旦旦的结语“五大政策,五管齐下,才有可能综合治理解决现在农村问题……“才有可能综合治理解决现在农村问题”,多么的自信与盲目啊!学者的文章我看得多了,象温先生这样通篇都可以出现破绽的,却真的并不多见。治学是需要严谨精神的,毕竟专家是专业的,不是我辈心怀责任感的“业余选手”。
电子信箱:wqianrui@tom.com
wxr@yangzhou.gov.cn
工作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