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改革
作者:樊纲 发布:2004-08-19 阅读:3867次
国际市场:通货紧缩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通货紧缩简单说来,就是需求严重不足。亚洲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供给的增长速度,即生产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并由此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生产过剩的原因首先在于供给的增长在加速。
1、技术革命。二战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各国都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此带来供给的空前过剩。以信息技术为例,从1996年算起,信息新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才有5-6年时间,而要真正发挥出IT新技术这一轮效应,应需要8-12年时间。所以美国今后十多年内GDP的潜在增长率应是4%,全世界各地也都一样。这还只是一次技术革命,或叫数字革命;其它革命还将进一步到来,像基因革命、纳米技术,这些新的东西也必将形成新的巨大生产力。
2、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生产要素将流动到全球最适合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地方去进行生产,因而供给进一步扩大。这次全球化之所以明显,是在于这次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配置,这样同样的资本、同样的技术,就会生产出更多的东西。经济全球化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前提是生产要素流动到你那去,使你成为要素流动的一个环节。近年来特别是亚洲经济危机后,亚洲一些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政治动荡,因而使得一些国际资本都绕道来到了中国。从趋势来看,今后东北亚的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有可能成为全球新的高增长地区。 3、全球经济体制的变化。近年来各国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大家都在压缩成本、追求利润和效率,扩大生产、扩大出口,结果也是导致供给的增加。而在供给迅速扩大的同时,全球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又导致全球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60-80年代的情况,那时亚洲“四小龙”通过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改革,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短缺经济,发展中国家面临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停滞。现在如此宽松的国际外部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近10年来各国都在搞市场化,通过改革参与国际竞争,这就造成了全球的需求增长进一步缓慢,而供给却增加了。
从原计划经济国家来看,过去这种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短缺。短缺的原因在于价格控制,不控制价格就是通货膨胀。虽然工资增长缓慢,但效率却更大地下降,结果不断出现短缺、造成财政赤字。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短缺经济,就是需求的增长快于供给的增长,因而我们那时面临的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70-80年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债务问题。第一是国内预算赤字问题,第二是国际债务问题。美国去年宣布免除28个最贫穷国家的国际债务。国际债务那就是国际坏账,花了钱没有生产出东西来,只有需求没有供给。
再看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搞了许多社会福利项目,造成了大量财政赤字。美国前些年经济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财政赤字,政府借了大量的债。结果也是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导致通货膨胀,即使经济增长停滞,也是“滞胀”。所以说,过去60年全世界的基本趋势是存在通货膨胀压力。
90年代初世界各国开始进行改革。计划经济国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市场化改革,控制成本、压缩开支、追求利润,一方面提高效率,一方面压缩成本;控制金融风险,减少给企业无限制贷款,政府压缩开支,这些结果都是为了压缩需求。市场化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压缩需求,少花钱、多办事。
同时,发达国家也搞了大量改革,主要是改革社会福利项目,减少大量社会支出,压缩财政赤字。这次美国大选戈尔和布什争论的最大问题就是怎么花预算盈余。瑞典是典型的北欧福利国家,也在探讨解决预算盈余的问题。而这意味着需求增长速度放慢。
由此不难看出,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就是提高效率、扩大利润、压缩成本,因此导致全球需求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最初还不明显,还没有下降到低于供给的速度,而现在却是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供给的增长速度。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我认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一个前兆———全球进入了生产力过剩的周期。
30年代,美国盛行凯恩斯主义,他的理论就是需求不足,要进行社会改革,增加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过剩的理论,要搞制度革命;西方国家也进行了制度调整,包括社会福利制度。这些改革(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需求。而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都觉得过去那一套难以为继了:计划经济效率太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的市场经济也不行了,于是都开始改革。到90年代末这些改革起作用了,全球经济开始向60年以前那种状态回归,需求的增长慢于供给的增长。因此,可以预见的一种情况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会面临通货紧缩压力,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虽然现在没有了金本位,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不至于发生大萧条。
现在全球的生产能力都是过剩的,制造业中有30%-40%是过剩的。日本汽车的生产能力可以供给全球,中国玩具的生产能力供全球也没有问题。加入WTO后,中国也将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要及早做出准确的把握。我们对国际市场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过去那种过于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需要调整。要想像当年“四小龙”那样到国际市场上扩张会越来越难了。我们的贸易顺差正在逐年减少,今年的贸易顺差可能要低于100个亿。一个重要的政策结论就是要更多地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我们的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外国人高度重视,我们在自己的市场上有一定优势,更要高度重视。
中国市场:需求有待提高 竞争更需规范
中国的国内市场,在今后一阶段会呈现以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会好于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是:
1、投资需求不会减弱。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的资本积累目前仍然很活跃,而且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方面的投资需求不会减弱。我们有项目可投,城市化刚刚开始,各城市都有大规模的兴建计划;全国的公路、铁路设施加上西部大开发,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全国的企业也都在扩张,搞资本积累,不像日本,他搞财政扩张所遇到的一个约束是有钱却没有地方可投了。所以说中国这方面需求不会萎缩。
2、市场消费还有增长空间。从消费角度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刚刚开始进入小康阶段。农村人口正在向城市转移,收入会逐步提高;城里人开始在住房、汽车等方面投入购买,因此有了钱还有东西可买,这和西方国家不一样。这轮新经济对西方国家的刺激如此大,首先不是因为它提高了效率,而是由于它提供了一个大市场。这一轮需求,一是IT产业本身的要求,另外就是鼓励人们买电脑上网,于是生出了一轮新的消费需求,人们必须买东西,买设备、买电脑、买手机等,来更新原来的设备。过去西方国家消费停滞,是因为他没有东西可买,住房有两套了,汽车都三辆了,电视有四台了,旅游也搞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买了。我们的情况不同,只是收入还不够高,有了钱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可买,而且刚刚开始贷款消费,因此国内的需求状况不会太差。当然,我们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会存在。过去3年就是通货紧缩。不过这里有调整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压缩需求、压缩支出、压缩贷款,我们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
1996年以来我们出现的通货紧缩,是我们国内政策和体制调整的结果,和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太大的关系。1996年以来中央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加强对坏账的管理,银行不愿再给国有企业贷款,于是国内出现了信贷萎缩。1996年4季度贷款额度没有用完,1997年全年没有用完,1998年便废除了。这样的体制变化加上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出台、职工下岗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预期,所以我们现在的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这些改革都是必须搞的,是我们的进步,但也要认识到总供求关系因此而发生的变化。1997年一季度开始价格下降,现在零售物价指数还在以1%下降。今年零售物价指数可能不会再降了,有可能是正的了。但可以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短期内看不到了。因此今后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7%-8%的增长没问题。通货紧缩停止了,通货膨胀又没有,经济还会复苏,但又不是复苏到经济过热的那种情况。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在政策上要保持警惕,要阻止通货紧缩,防止内需不足。
第二,市场竞争开始进入较为正常的发展阶段和逐步规范的阶段。
经过20年改革,国内多数市场有了相当程度的竞争,中国市场基本上进入了市场竞争正常发展阶段,当然还存在着部分市场垄断。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而且这一趋势还会发展下去。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市场上各种竞争手段五花八门,其实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最基本的竞争手段。今后市场发展最基本的战略就是专业化战略。除了垄断行业,国内市场平均利润率已初步形成了。 与此同时,我们的市场竞争仍不规范。价格竞争大家都认为是好东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好事,但目前的一个问题是在国有企业参与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民航价格大战,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出面干涉?因为民航的投资都是国有的,飞机是国家买的,价格大战真要打下去,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可以一降到底,并且长期降下去,只要开得出工资、加得起油就行。至于买飞机的钱还不还,不是航空公司的事。他不考虑资本回报,而且也不考虑资本回收,这是国有企业的特殊问题。而私人企业要考虑资本回报、资本回收。家电行业就比较复杂,因为还有民营企业。有人考虑资本回收问题,有人不考虑资本回收问题,这事就难办了。过去为什么我们出现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老是投资不足、资本效率低,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不考虑资本回报问题。挂账就挂在那,反正是国家的钱,只要政府支持,可对国家来说资产必定要受到损失。强调改革就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进入有序竞争。什么叫有序?就是大家都要有一个自我约束,产权的约束,借了钱要还,投了资要回收,要有人关心利润这个问题,这是中国市场改革的最大问题。加快企业改革,就是要通过产权改革,实现产权平等、税收平等,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才可能有序。
市场不规范的另一个大问题是行政垄断严重。目前真正的市场性垄断在中国还未形成,而行政性垄断就是政府“越位”,不让别人进入,不让竞争。反垄断已提上议事日程,但难度比较大,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大一个问题是公用品行业的垄断问题,水、电、交通、通讯等,这些目前都具有行政垄断的特点,在存在所谓“自然垄断”因素的情况下,也有行政保护的问题,政府把着,不让别人搞,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效率低成本高,就用提价来弥补,他不考虑提高效率,结果就是提价,反正谁都离不开。
对于公用品价格垄断的控制,西方制定了很多法律,以法律来控制其价格增长,逼迫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国内的行政垄断必须要打破,有些城市开始做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将来你的成本低,你就有竞争力,投资就会多,发展就会快。
强化竞争力概念:比较优势 本土优势 后发优势
讲到竞争力,多数人很容易就想到西方发达国家和那些国际大公司,人家有技术、有资本、有人才、技术创新、管理又好、具有竞争力。按这个道理,我们竞争不过人家,所以我这里要讲一讲究竟什么是竞争力概念。这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起。什么叫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的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发展中经济实际上就是落后的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概念就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叫发展,就叫增长问题。经济学里有两块,一块叫发展理论,一块叫增长理论。增长理论不管什么国家都需要,这些因素如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劳动率增长等,实现资本积累,扩大劳动就业等等。
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另一套理论,当然他也需要技术进步,但是他还有更重要的另外一些问题,就是你处处落后,你还怎么增长?你怎么还能追上去?怎么实现“趋同”。这是发展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中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而美国是30000多美元,你怎么追?当时算的是我们增长8%,美国增长3%,需要68年才能赶上;如果我们是7%,美国是4%,则需要118年。追上去的含义是指人均GDP要相等。怎么增长呢?就是你得卖得出去东西,你得有竞争力,才能赚钱,才能持之以恒地发展,才能实现资本积累,提高教育投入,才能一步一步发展上去。如果竞争力单单就是指有资本、有技术、有人才,那么我们就永远也追不上去了。 经济学上的竞争力概念,就是怎样以较少的成本生产出同样的东西,或者是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或者是物品,或者是服务,这是经济学竞争力最基本的核心概念。
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三大优势:
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具体讲,就是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在国际上出售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的产品,包括我们的商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二是本土市场优势。中国也是国际市场一部分,外商要在中国进行投资。但这块市场毕竟是我们的本土市场,对人文地理的把握、风土人情的把握,吃穿偏好以及对当地政府、环境的了解比较清楚,这就比国外竞争者具有一定优势。 三是后发优势。你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学习别人的经验来提高我们的竞争水平,包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这样你可以节约许多时间和成本,也就是说学费低,减少了我们的成本。
在当前的这个阶段上,对于我们多数的地区和企业来说,要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我们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以后也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挤垮,而且还能发展壮大,主要还是要靠这些相对优势,然后逐步才能过渡到那种“比较高级”的优势。
体制改革的重点:产权制度改革是关键
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就是产权问题。产权制度改革是大趋势,非搞不可。怎样改革才能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从经济学上来看,资本价值不是账面上的价值,账面上的价值是重置成本,而资本的价值是资本未来盈利的折现值。资本价值取决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未来预期是亏损的,那就没有价值。当初东欧改革,德国就花了2600亿美元,把东德的国有资产卖出去。注意不是赚了2600亿美元而是花了26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东德的国有资产是负数2600亿。中国也有这样的企业。资本价值有一个预期的问题,所以这里有一个主观判断问题,有一个评估问题。既然主观的评估在先,只要你没卖到最高,就会有人说你资产流失。资产重组也是一个利益重组。而这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点“照顾不周”,又会有人认为自己的“利益流失”了,也会说是资产流失。而且,卖的是国有资产,作为一个经理、一个代理人,他考虑的可能只是他的利益(甚至受贿),就可能把价格定得低一点,把它卖掉;有些人没有得到好处,他还不卖呢,资本再损失他也不管。由于产权不明确,国有资产没人负责,都是从代理人利益考虑、而不是从所有者的角度来思考国有资产问题。产权买卖如果是在产权人范围内进行,就没有资产流失问题;但如果涉及到代理人,那么代理人的利益就必须要考虑进去。于是就出现了矛盾———国有资产不卖可能就要受损失,卖了国有资产可能就要流失,最后不卖就有可能损失光了。 改革就是要使我们的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所以不应在从资产上收回多少钱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改革。当然也要加强国有资产重组时的透明度,可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一个月,竞标、竞拍、竞卖,防止暗箱操作。资产重组不能等,对亏损企业来说,资产重组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利润增加了,资产就会在发展中增值,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