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 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和一个生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术、领导世界技术新潮流的全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甚至经常是亏本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靠自己的研发取得新技术,在最前沿的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竞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顶多和发达国家一样。但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筹措那幺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发展中国家依靠引进技术,最贵的方式是买专利,买专利当然要成本。买的专利越新,成本就越高,过了专利期的,或是十年、甚至五年以上的技术,基本上就可以免费引进。根据一些研究,即使是买专利,成本一般只要这项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引进的必然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可以避免自主研发所可能遭遇的99%的失败。所以,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远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虽然从技术发明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确实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发明的,但是,由于投入高、风险大,发达国家每年新发明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存量相比是有限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并不快。发展中国家,如果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虽然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二.引进技术并非永远落后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因而必须自己研发新技术,否则就没有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必须在资本密集度很高的产业采用资本密集的技术来生产,这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因为在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资金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一个企业在这样的要素禀赋的结构下,必须进入到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产业,采用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技术,在市场当中才能够有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密集为其经济结构的特征,这是一个“果”,它的“因”是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多、劳动相对短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在产业、技术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提高整个经济当中每个劳动者所能使用、支配的资本的量。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每个劳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量?资本来自于每一期生产当中的剩余的积累。每一期生产当中扣除了各种成本以后,就企业而言是利润,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则是剩余。剩余可以作为两种用途:增加当前的消费或是作为积累,以增加下期生产可使用的资本。所以,在每一期生产中剩余越大、积累越多,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就会增加的越快。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一个经济如何才能在每一期生产当中创造最多的剩余,实现最高的积累?关键在于每一期生产都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当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稀缺时,必须进入到能够更多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少利用昂贵资本的产业,并采用能够用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昂贵的资本的技术。处于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就应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进入到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产业区段。以信息产业为例,一般可以分成四个区段:研发、核心芯片生产、零部件和组装。研发是资本和技术最密集的,像IMB每年的投入达50多亿美元,这是资本投入最密集的区段;核心芯片的生产, 一条8英寸芯片的生产线投资要13亿美元,等于100亿人民币,12亿英寸芯片的生产线,一条的投资要200亿人民币,这也是资本比较密集;零部件和组装则是劳动力相当密集的。作为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像传统的纺织业、家电产业,或者是进入到新产业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既然这些产业或区段合乎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中就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高的利润,获得最大的剩余。而且,因为资本的投入小,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一方面剩余最大,另一方面资金的回报率最高,这样愿意在剩余当中用来作为积累的积极性会最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也会最快。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开始就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哪个产业、哪种技术上有优势,就直接动员力量来发展这样的产业和技术,是否能够更快的赶上发达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很强,有能力动员许多资资源来发展一些在全世界最尖端的产业、技术。但是,这样的产业即使用国家的动员力量把它建立起来,因为我们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成本要高,最尖端的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的,其生产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资金的成本,因此,这样的产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要是没有国家的持续的保护和补贴是不能生存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有一两个冒尖的产业赶上就达到了,而是要整个国家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才可,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的前提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赶上。如果发展中国家靠政府动员来发展少数几个高精尖产业,首先,建设这些企业要非常多的资本投入,而且发达国家在这个产业的科技水平是不断在进步的,两年三年以后现在的技术水平就过时了,要想在技术上保持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同一水平,就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不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但是,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资每项动辄数十亿美元,这样的投入水平不是我们这种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的。在1950年代,我们建了汽车产业、重机、重化产业,但是我们建立了以后就停留在那个技术水平,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古董了。为什幺?因为我们付不起和发达国家同样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企业就不能获得利润、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就不能做贡献。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本用在资本密集的产业的建设上,剩下的能够用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上的资本就所剩无几。这些符合比较优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也就难于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做贡献。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以我国的实际经验来说明,劳动力多、素质高、价格便宜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在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是这样,但是在1978年以前,由于国家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得不到任何资本投入,没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多的优势不仅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担。到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发展战略,投入到劳动力比较密集产业或是产业区段的资金增加,劳动力多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从79年开始到现在25年的时间,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3%,是同期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绩效强烈对比,背后的道理就在于此。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最近,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请我回去做了一个演讲:从理论上来说,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靠引进技术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收敛,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个理论预期,其它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扩大了。我利用1960年到2000年将近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发现那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的战略,想一下子就去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叫斯大林模式,在印度叫重工业优先发展,在中南美洲叫进口替代战略,名称有异,本质相同,经济发展绩效都不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好的少数几个经济体,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水平。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是高科技产业里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若两者都发挥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因为资本相对多,回报率相对低,每一期生产当中所创造的剩余有两种用法:消费和积累。既然资本的回报率低,愿意把剩余积累起来作为投资的积极性就低了,所以,储蓄率相对低。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左右,而比较好地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的东亚经济的积累率可以达到40%左右。由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积累率高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将近一倍,所以,发展中国家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的量的水平虽然比较低低,但是,决定长期趋势的是增长率,而不是起点时的存量。所以,二十、三十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就能大量缩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就可以趋近。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三.引进技术是否也需要有自主研发? 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取得技术创新,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不等于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从事新技术的研发。首先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些技术绝对必要,没有这些技术,就没有国防安全,而且,这些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或是不适合从国外引进,当然就只能自己来研发。这里须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范围要把握得很好,比如说汽车产业,过去认为是国防产业,现在的共识则认为是民用产业;像通讯,过去认为攸关国防安全,现在则更多的是作为民用产业。如果事关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来讲,都应该不以经济回报为考虑的出发点。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国防方面的科研也是由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持。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发达国家在国防安全上的科技研发,对于民用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外溢性。比如美国在航天产业上的技术研究,相当多地被转移到民用航空器上,很多军用信息技术来转移到民用以后,推动了1990年代信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之一。那幺,我们可不可以用国防产业技术研发对民用产业的外溢性为由,来投资国防产业?如果从国防产业技术的先进性来讲,苏联以及现在的俄国跟美国应该是不相上下,有些领域比美国还强。但是,在美国国防产业的技术对民用产业的技术有很大的外溢性,在前苏联、现在的俄国则基本没有。原因在于美国总体的产业,不管是民用或是军用水平都很高,技术都非常先进,由于差距不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的技术很容易就转移到民用产业上来。而苏联、俄国则是资金稀缺的国家,为了在军备上和美国竞争已经把大量的资金都配置到国防产业,所以民用产业非常落后,与国防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水平的差距太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民用产业很难利用,所以,外溢性少。我国三线建设上的情况也基本相同,三线建设的产业都属资本、技术比较密集,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总体水平太低,三线建设起来的产业在当地就成了一个个的孤岛经济,每个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很少和当地的经济有互动,对当地产业、技术的发展也很少有外溢作用。反而,在东部沿海的国有企业,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很多还赶不上三线产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乡镇企业的技术、工程人员却来自这些国有企业。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除了国防产业之外,还有一些产业也必须靠自己来研发新技术。发达国家在每个产业上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靠自主的研发,是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在全世界的生产链当中都属最先进的。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退出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产业上有优势,并继续生产,我们就成了全世界这个产业的领头羊了,这样的产业要技术进步,就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例如,以电视机的产业为例,在1950年代,美国是最先进的,当时重要的技术研发,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发明都来自在美国。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美国退出电视机生产,日本成为生产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所以,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退出家电产业,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也更多的来自于韩国的。我相信很可能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会取代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那时候越南也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我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越南高,彩色电视机、或是CVD、DVD的技术创新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研发。所以,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最后,即使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能够运用,引进来的技术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以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即使靠引进,也必须保持一个研发队伍。例如,我们现在汽车产业大量跟国外合资,很多技术是从国外转移过来;在日本或是德国的汽车厂,基本看不到工人,大部分的生产是自动化。到国内来,我们的工资便宜多了,许多生产环节,用人工比用机械生产便宜,所以,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向是用自动化来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把这样的技术引进到国内来以后,则应该反其道而行,技术研发的方向是改进现有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在可能的地方用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昂贵的技术设备。又比如五、六十年代我国东北的国营农场引进了很多苏联的大型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大部分不太耐用,原因并非苏联的拖拉机质量有问题,而是东北的小麦单产比苏联西伯利亚的单产高了很多,适用于低单产地区的拖拉机,到了高单产的地方就难免经常发生故障,所以需要加以改进。由于在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技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和生产环境,引进这样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最好的吸收、运用、改进这些技术。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当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变化,某个产业成了全世界的领头羊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技术。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 如果在现阶段以引进技术为主,我国还能维持多少年的快速增长?何时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一般说来,理论分析只能指出某项政策的影响是正是负,但无法决定其效果的大小、实现效果时间的长短。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从实证经验中推测出来。日本是以引进技术为主而实现了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最近,日本东京的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博士将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日本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水平作了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例如,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中国目前男的是68岁,女的是72岁,日本在1965年的时候男的是68岁,女的是73岁;婴儿死亡率我们现在是每一千胎31个,日本1960年时是每一千胎30.7个;我们的第一产业现在占GDP的比重是15.9%,日本在1959年的时候是16.7%;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即收入当中用在食品消费的比重现在是39%,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38.8%;我们每个人使用的电力,现在是每年1071千瓦小时,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1236千瓦小时。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日本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相当。日本大量靠引进技术、消化、改进,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从1960年算起,用了28年的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当然,日圆的汇率从1960年代初的400日圆对一美元,升值为120日元左右对一美元,也是日本人均收入赶上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也走和日本同样的发展道路,固然不能乐观地认为,跟日本一样也只要再用28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能赶上美国,但是即使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由于我们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五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也就能够达到美国同样的水平。那时我们和美国一样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5%来搞新科技的开发,我们的投入的总量也就能够达到和美国同样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许多领域也就有可能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全世界的专利、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也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处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想在产业和技术水平上直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努力经常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靠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为辅来取得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在市场中最具竞争力,最快速的积累资本,最快速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水平,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