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制度型企业家
作者:周其仁    发布:2004-09-12    阅读:9680次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我像街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对CIO完全不知道,王超先生叫我来演讲,我说你给我发点儿资料看看,发了资料给我看,看的结果多数部分我还是不懂,有一点我看到,CIO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服务,有一件事情是CIO感兴趣的,就是理解企业。讲到理解企业我想这跟我的专业方向有关系,所以我想利用今天的这个时间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企业有很多理论可以研究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不要孤立地看企业,要把企业放到市场当中来加以理解。道理就是一点,企业可以做的所有事情差不多市场都可以做。举个例子,我要买一台电脑,我会找北大中心计算机室的工作人员买一个什么牌子,如果是我的孩子买电脑他就不这样买了,他要跑到中关村买一堆零件来装。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计算机,一个是买一家公司的品牌,买了就可以用;一个是买零件,买来以后他来装。看世界上大多数产品都可以经过这两个方式生产出来。绝大多数产品你可以到市场上买零部件,也可以自己去组装,买一个产品,你看有的公司大到可以把上游、中游、下游都拿下,可以买矿山、开矿、出钢材,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这是什么道理呢?有一个道理,是30年代一篇论文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天下之所以有公司是因为公司可以为消费者节省很多费用。消费者如果要一样一样地买部件的话,需要知道这些部件的知识,要谈价、要签字合同,如果由公司来做的话,就等于公司帮消费者都做了。所以公司是为了节省生产费用的组织。

  这个理论实践起来跟一种社会职业分工有关,跟企业家有关。因为同样的人不是每个人都去当企业家的,不是同样的人都可以替消费者更好地完成在市场上拿到服务的这种功能。看世界历史上企业发展史鼎鼎大名的人物福特,现在不管是哪个国家,要想享受现代文明多多少少享受福特当年的贡献,就是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在他之前人类的生产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过,听说当年福特是受到一个启发。他去看一个屠宰场,是一头头猪拉上来宰,然后分开处理。看着看着他的思维就有了一个变化了,说这个屠宰线能不能倒过去、反过来用,就把一堆堆的零部件经过一条线把它装成完整的东西,据说汽车流水线的思路是对屠宰场的一个反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有了流水线以后生产率大大提高、公司规模大大扩张,这是福特当年做的贡献。这个贡献不得了,人类的工业史就重写了,因为公司的规模由于生产流水线批量生产可以达到及其巨大的规模,麻烦也来了。

  因为公司规模一大,很多原来市场上分散出来的信息全部要集中到公司里面来,公司大了以后内部的信息怎么处理分析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还有一个问题任何有钱人靠他自己的资本都不足以支撑现代公司,因此必须融资,必须向闲散的社会资金、闲散人员融资,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公司的状况怎么样让人们相信,公司盈利状况怎么样让投资人信任这个公司,愿意把他的资金给公司管理层来用。这两点都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很大的挑战。

  今天中国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一走上去,公司就变成活跃的组织,无论是国内的民气、跨国公司、改革以后的国企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体,处理来处理去两大问题,一类当我们要替消费者做很多选择的时候,消费者要买的东西是公司猜出来的,你要买电脑,是我来买这些零部件、我来生产这些零部件,我聘工人,生产之后放到市场上去,这个过程是很危险的。因为在你做决定的这个过程当中,市场会变化,因此产品的信号、价格的信号、要素的信息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很重大的挑战。

  福特以后有几个变化,一个是福特当年都没有办法对付,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有一个代价要牺牲个性,大批量生产得好处是成本可以急剧降低,单件的东西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它出来的东西都一样,福特认准大批量生产单一是对的,但是个性化怎么办?在汽车史上有一个阶段输给的通用汽车,通用汽车是一百家小公司组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品牌、有各种各样的款式。美国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不但要拥有汽车,而且要拥有个性汽车,这时候福特的决策就遇到问题了。大的汽车公司对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他们高高在上,有可能没有找到像你们这样的CIO,可以把信息灵活传给他们。听说当年福特第一销售人员是提了意见了,说市场有意向,要买个性化的款式。福特听了不接受,他说是黑色的就可以了。他沉迷于过去的成功,而没有注意到市场的变化。通用在那个阶段就把福特超过去了,那个危机差点儿全军覆没,后来把家族股权让出来,让外资进去,才有以后福特的历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产生以后,对于大规模工业公司本身都是巨大的屏障,因为你集中生产就集中了很多信息。现在要问一个问题,市场上有信息、公司也有信息,信息在这两个场所的分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到市场里走一走看,在座的每个人除了在公司上班,作为个人来说也是消费者,也要到市场买东西,要有很多信息,要货比货,要知道价钱,要知道潮流。这些信息的收集很困难,每个人都不是专家,但是动力结构是非常直接的。哪个消费者如果不仔细收集信息就会吃亏,他不货比货,不比价,不尽他最大的可能收集信息,他要吃亏。吃亏会马上教育他增加对信息的投资。但是结合到公司以后,动力机制在很大程度会被飞减。因为这是公司的决定,公司决定上这个产品,公司决定打这个市场,可是市场千变万化的信息怎么传递到公司里来,传到公司里以后怎么在公司各个层次分享,动力结构会减弱的。公司公司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大锅饭,无论是东方的、西方的,私有制只要建立公司就比个人要弱一点。如果没有一个努力克服它就会变成现代公司很大的自我发展的障碍,甚至导致灭顶之灾。

  一个是公司驾驭不了自己的规模,雇了很多人有很好的流水线,有了很大的规模,但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分享。第二个很大的问题,我看这次评选里面很注重,公司与外部的沟通遇到了问题。因为现在的公司都要有别人的资源才能做大,都要融资,都靠银行、靠股东,靠股权投资人。怎么把公司发展的信息、公司将来的前途和希望让投资者有信心?这两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公司从福特以来所谓比赛来比赛去、竞争来竞争去,国家和国家的竞争,讲到底就在争这个事情。中国现在走上这条路是所有人都看好的,这是我们时来运转。中国如果不走这条路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么多有才能的企业家遇到这么大的舞台,但是走上去之后这个困难是不能小看的,多少公司死掉。你不能说它一定是命中注定就是不行的。在我们的调查中看到很多公司,起点也很好,市场也很好,有的时候就是由于我们刚才讨论的信息集中又不能很好地关系,信息集中不能很好地跟外部投资人沟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此我的看法,企业放在市场里面看,企业家非常重要。

  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位,不一定说一把手就是企业家。市场里也没有注定谁当一把手,市场里所有人的人力资本都会放在市场里不断地评价,现在有良好经营记录人的市价已经出来,再往后看五年、十年不得了。所以我的基本观点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公司不要孤立去研究,你所在的公司要放在所在的市场去研究。因为公司不单单是要跟别的公司竞争,最重要的是要跟市场竞争。如果公司不能够节约那些费用,人家就不需要你这个公司,就可以直接到市场里去组合,就可以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最后大家去卖零部件,大家去组装。公司只有有效地替消费者节约了这个费用,带来节约的效果,我们才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因此现代公司很大程度是要跟在座各位的工作有关系的,不是一个人为制造的潮流,至于叫什么名称我不懂。是不是将来董事会一定要设这个职务,我也不懂,但是我相信各位的工作从市场理论、从企业理论来看是重要的。

  下面我就转到中国来讨论问题。刚才讨论的问题全世界都是通的,中国也是通的。但是中国有个特点,它是一个转型国家。过去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关于怎么办公司、怎么在清楚界定私人产权的基础上办公司,我们不是这么来的,这跟英国、美国不同。我们曾经走了一段国家控制所有资源、国家垄断所有市场,我们在逐步地改变这个模式,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讲的题目就变得重要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而且重要的是叫做制度型的企业家。什么含义呢?

  一般的企业家通过在市场做一个决定,替消费者节约了交易成本,提供了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你就是企业家了。制度型企业家是什么呢?在制度型企业家生产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当中除了有形的,计算机、麦克风、飞机,等有效服务以外,非常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代企业家的努力提供一些新的游戏规则,打开一些新的市场。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是尤其重要的。中国今天跟十年前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但是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国家垄断、政府垄断,政府控制所有资源体制有一部分动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动。还要有进一步改革的需求。我在《IT经理世界》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美国的企业家。这个美国企业家对当年IT的发展制度上有贡献。他当年是MCI这个公司,美国很大的电信运营商,这家公司出来的时候AT&NT已经非常大了,垄断电信。MCI要把微波用与世界,那看准了这个市场,想修两百英里的线,后来出了一个制度企业家的人迈克文做自己的公司很成功,做了以后帮别人做顾问很成功,后来不过瘾帮国际开发数,到发展中国家帮助小企业家也很成功。这两百英里的线到他手里之后,他说这不行,这是网络性产业,要搞必须搞全国性的网络,那时候一分钱没有,法律上不允许搞第二家公司,迈克文先生游说美国国会,准许市场有第二家准入。这在美国是一个普通企业家干的事情。所以早年融资80%都付了律师费,用律师去起草新的法律文件,去打官司,用美国的反垄断法起诉AT&NT的垄断,从73年一直斗到八几年,打破AT&NT的垄断,他的总结经验是通过打破垄断看到有发横财的机会。我把这个故事介绍给中国企业家,是看到中国这个市场还有很多这些壁垒。中国所有公司里面都会有一个动力机制衰减的可能性,但是比较而言是那些产权清楚的、和约明确的公司内部动力机制衰减的比较少。管理人员的报酬跟行政人员挂钩,跟业界没有关系,因此改变制度不单单是要改变产品、改变技术流程,很重要的是改变这套游戏规则。今天中国游戏规则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了。从过去把所有企业管理干部看作党政官员的体制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掉,但是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我的看法不单单要有政府、学者来推动,更重要的要是有企业来推动。企业把新的体制做出来,今天在这里得奖的有一个上海贝尔,我有幸跟上海贝尔的老总坐在一起,上海贝尔创造了50加1,法国方控制50%股再加1股中方控制50%股。不叫51,叫50加1股,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考虑到决策权了。有了50加1,中国这种大型国有公司很大程度受行政干预在制度上就可以试试看把它切断,这对中国国有大型公司走向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所以我们都盯着上海贝尔看。过去有一个核心、中心,还有一个党管干部的原则,到底是董事会管、党委管,是很麻烦的东西。我刚才问贝尔的老总,他说很清楚,公司第一层领导人必须由董事会定。上海中国大型国有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这些变化不要小看了。前一段中国最大型国家公司到美国去招高级管理人员,当然现在仅仅还是招副总。我秋天一直在美国做访问,影响很多的,好多人开车几百公里跑过来问,这个招聘是真的还是假的,能不能去?去了以后怎么样?我把我知道的情况给他们讲了。一招聘问题就来了,出什么价?已经完全不按党政机关出价了,要按市场出价。所以现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企业高管人员的经理机制过去五年是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这里面既包括政府的努力、学界的努力,也包括企业家的努力,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信息讲到底两类问题,一类是技术问题,还有一类是动力结构的问题。像我刚才讲的福特是因为知识的限制,他没有所有权方面的限制,他是企业老板,公司坏了他倒霉。但是他有知识性的障碍。在座各位要扫除两类障碍,一类知识障碍,他不知道信息在公司管理当中的重要。第二类障碍是没有一个动力很好地吸收信息、处理信息、消化信息。所以我想讲的制度型企业家是今天中国企业家的双重任务。

  各位不要小看了,大概十年前我们就提出资本市场的问题,中国公司讲到底还是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太小。间接融资就靠银行,直接融资就是把社会上闲散的钱直接变成股本,所以我们开了上海股市,深圳股市。我们公司跟股东的关系、公司怎么知道如果不很好利用股东的资源我们不可能做大,因此要尊重股东、保护股东的权利,这个理念到现在还不是中国所有企业界流行的理念。还是受上一拨捐钱的支配,要钱的时候找股东,钱到我手里了就自己做。募股募来的钱就是利润,他们不知道募股是希望,他们把钱放在这里是为了有更高的期望。要走市场经济的路,靠个配资源支撑大公司是不能想象的,所以我非常看中《IT经理世界》当中有一条,是不是改善跟股东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成效还是很小,去年一年融资不到800亿人民币,一百亿美金而已,在整个中国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来说占的比例非常之下,我们一年外汇储备差不多一百亿美元。什么叫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把钱放到外国去了,然后再让外国人进来。所以市场弹性是非常之大的,所以今天中国企业家不是单一、向全球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学习,但是还要改变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股市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让我们的上市公司也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水平,这样舞台就非常大了。

  现在展望2004年或者是展望未来三四年,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没有办法不看好。这么多优秀的劳动力,长期在毛主席领导下,附加附的这么低这奠定了中国大发展的基础,没有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什么看不到这个结果呢?因为关门,我们不参加国际比赛,中国人价格便宜。邓小平的贡献是把这个门打开了。我们长期封闭,国外人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所以引资开放、引进的过程,这15年已经看到苗头了,中国人只要机制改对了以后,学习能力上升的非常快,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在市场环境下长的非常快,这样问题就来了。我们的起价很低,要素、质量生长的很快,国内市场又很大,所以全世界不得不得战略转移,中心要逐步往这里移,长期势头没有话好讲了。长期来讲比较麻烦的倒是发达国家,因为你工资已经付了这么高了,往下走就非常难,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有香港要达到往下调非常难。我们开放的时候中国劳动力跟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成本差一百倍,现在差不多普通工人会差五十倍,专业人员现在可能会差十倍,有些岗位现在差三十倍。只要你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经济规律一定要起作用,一定要发生替代,一定要发生转移。所以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好,我刚才已经讲了中心观点,公司要放在市场国家,市场越大公司就可能越大,水大、鱼多,时代是来了,剩下的问题是主观努力了。

  主观努力当中有一个努力就是跟各位有关,当公司把生产信号、要素集中在自己的控制之内的时候,集中起来的信息能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能不能被利用出来变成消费者的净收益,这是所有公司在市场上能不能站住脚的根源。在这个意义上看各位的工作意义远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