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扶贫需要社会的合力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04-09-20    阅读:43127次   
  中国青年报八月份连续刊登了三篇我们办的家政学校亏本100万的消息和相关的评论。我们感谢社会上对富平学校这一试验的关心。在评论中一些人认为“市场问题最终还必须靠市场来解决”。似乎只要是富平学校开办两年多还没有收回全部投入,就证明它不成功。报道的信息不够准确,造成了一些误会。有些观点似是而非,容易误导读者。在此,我愿意谈一谈我对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

    首先,我认为扶贫不仅仅是市场的事,因此也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解决。众所周知,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虽然能够有效地解决很多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平问题。扶贫的核心恰恰是要解决公平问题,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扶贫不能光靠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是要大规模扶贫,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市场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要靠全社会的合力。

      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一亿多农民进城打工,但农村低收入人群要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往往比较困难。尤其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没有人帮助更困难。我们办家政学校就是考虑了这个实际需要。想探索出一个机制,让贫困人群多进城,早进城。如果完全从营利的角度出发,从市场出发,我们就不应该定位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上。把家政学校一类的事完全交给市场去做可不可以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的,譬如做不针对贫困人口的有培训支付能力的高端培训市场,即专门培养高端家政服务员,会开车,会用计算机,能讲英语。这样的家政服务员月薪可拿3000元以上,但是可能要高中以上毕业,培训时间至少要半年。学费和食宿至少要七八千元。完全走市场的路,我们的学校可能很快就能盈利。但是,这不是大多数贫困农民所能够负担得起的。要为大多数贫困农民服务就必须降低收费,缩短培训时间,就要打中低端市场。让学生入学的门坎尽量降低,同时要保障就业和权益。这就是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办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学校收回初期投资的日子可能要长一些,在开办的初期还要略亏一些。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应用市场方式必须符合扶贫的宗旨。 因此,在这一给定的特殊情况下,完全靠市场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有人还对政府补贴农民培训费用表示不同意见。我完全同意,市场机制能办到的事,政府应该退出。然而,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政府在扶贫工作中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帮助贫困人口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经验是,一个成功的扶贫工作往往是政府与民间共同投入,共同努力的结果。富平学校也想在这一问题上做一尝试。在我们的模式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出点钱,一方面农民本人也要努力配合,再有就是我们靠大家的热心,出钱出力提供帮助。用三方的合力来推动贫困人群多进城,先进城。培养一个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进城谋职做家政服务,一共要花多少钱?上述这三方面,政府,本人,和我们民间组织,合计大约是1100元,这些钱用于组织,办证,体检,买火车票,上学的食宿费,培训费,就业安置以及人身意外保险等。这是整个社会的总投入,那么社会的总产出是多少呢?家政服务员上班后一年之内创造的纯收入为6000元。加上一年之内个人所消费的食宿约3000元,创造的GDP总量为9000元。这是按照月工资500元计算的(事实上我们的平均工资是550元以上)。只拿一年作计算的话,产出投入比达到8倍多。这还没有计算受益妇女的能力提高的价值。我们小小的一笔投入, 两年多来创造了3000多贫困妇女的就业机会。用上述的数字匡算,一年创造的GDP就达2700多万。从这一角度来看,怎么能说富平学校是失败呢?至少我不这样看。我们富平的股东也不这样看。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一投入产出的效益是非常合算的。

      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如果完全由市场去办,市场是经济利益导向的,自己不赚钱的事在市场上是没有私人会去做的。事实上,在社会上现存的有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就业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否则,对整个社会来讲一次性投入1100元每年能产出9000元的事就没有人去做。这不但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更有损于社会的公平。因贫困而无力进城谋职的人,就只能继续长期困在农村。这样的好事如果没有政府的就业与三农政策支持,没有对贫困农民的直接补助,要光靠我们的投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件事如果没有政府,民间组织,和农民本人的良好合作是不可能促成的。我们国家过去的扶贫工作,政府独力承担或非政府组织单打独斗的情况比较多,合作的比较少。在新时期里,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国际上通行的政府与民间合作的方式。我们称作“公助民办式”的伙伴性的扶贫方式。这就是富平学校从事这件事的意义所在。也是为什么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能促进大规模高效率扶贫的理由。

      中青报的报道报出以及各报章,网站转载后,不少朋友给我们打电话,写信表示关心,并给我们出了很多建议。我们很感谢。我们作为非政府组织所能起的作用,是创新办学模式,按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就业,做好权益保护,降低办学成本,节约开支,为学生提供上学贷款,同时收取一定的学费。用意在保障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群受益。拿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情况来讲,我们六个发起人最初投入43万元。从2002年3月创办到次年三月用这笔钱完成了学校的筹建。不料SARS病爆发,连续几个月一个学生都没有,造成很大损失,为保障学校顺利发展,学校向股东借款60万。所以我们的历史总投入是100万,但是投入100万并不等于亏损100万。因为我们购买了教学和学生生活设备,培训了整个学校的教职工,开发了新教材和课程,扩大改造了校舍,建设了招生与就业基地,同时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发展流动资金。事实上SARS过去以后,随着富平学校的正常发展,我们今年不仅实现了财务平衡,而且从收入中基本归还了股东借款,相信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我们逐步可以达到继续扩展办学规模和就业方向,服务更多的贫困地区群众的目标。换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企业在开办初期都有一个投资期。不能把这一期间的投资形成的资产算做亏本,并由此断定富平模式的不当。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是鼓励农民进城。这一点是所有各方已经达成的共识。这将是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全国性的任务。大规模减缓贫困,缩小贫富差距,需要政府,市场和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形成良好的发展伙伴关系。所以像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这样的道路是必定要走的。作为经济学家,我们非常愿意投入很多的时间与资源创办了富平学校。我们认为富平学校不仅实实在在地创造就业,为贫困地区妇女提供培训就业和权益保护服务,而且正在探讨着从经济理论到扶贫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其意义决不亚于我们去多写几篇经济文章。而且作为学者,从富平的实践中,我们也学到了从经济学教科书中学不到的东西。 对富平开拓的事业,我们充满着信心。它一定要办成,也一定能够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