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降温容易除病难
作者:张曙光    发布:2005-01-11    阅读:2410次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五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报告”。从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工业增长趋缓,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国内消费稳中趋活,消费物价上涨仍未超越预测上限,货币和信贷增长有所控制。总之,某些过热的情况有所抑制,经济运行正在趋稳,宏观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人们似乎可以松一口气。报告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依然突出,二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速依然偏高,值得进一步关注。特别是能源问题,进入夏季用电高峰,轻言缓解可能对实际不利,紧张有可能加剧。

    人常说,降温容易除病难。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这次经济运行宏观调节的经验教训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吸取。

    从去年下半年央行出台121号文件收缩信贷开始,接连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通中过多的货币。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操作比较及时,也比较稳妥。尽管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足,操作空间狭小,可用工具缺少。货币政策也是在困境中施展拳脚。

    在货币政策陷入困境的同时,财政政策配合不力,没有多大作为。国债发行和国债投资依旧进行,没有进一步削减和寻求替代的考虑,可采取的某些紧缩措施也未实施,如征收能源原材料出口税等,相反,一些表面上具有某种扩张性质,其实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全局影响不大的重要改革措施,如增值税转型东北试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有可能推迟。

    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受到体制因素的限制,其效应不佳或者未及显现,政府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其长期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不仅是计划方式的回潮,而且原打算出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也暂告停止,况且行政措施可有多种方式和多种选择,其中也许还有某些更好的方式和选择,其主要应当针对官员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行为以及企业的违法行为,且应遵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行事。

    不论是宏观政策操作,还是采取行政措施,都只能降温,而不能除病。因此,一旦温度降低以后,就应当把治病放在重要位置。应当看到,这次出现的经济过热是政府过热,不是宏观和总量问题,而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体制性过热。就以房地产业而论,问题也不是发生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而是出在土地批租环节,为什么搞那么多开发区?为什么圈那么多土地?为什么那么多强行征地和野蛮拆迁?再如钢铁行业,如果不是官员要政绩和上大项目,如果不是政府扭曲企业投资成本,如企业专用码头政府投资,土地征用低价供给,投资回报率能有那么高吗?能有那么多投资吗?其投资规模能够一加再加,从一、二百万吨搞到上千万吨吗?总之,是由于政府掌控着过多和过大的经济权力和投资权力,是由于政府的经济竞争和投资竞争,才造成了这一次的经济过热。这是任何宏观政策和行政措施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要消除体制性过热的根源,只能通过推进体制改革,而且主要是政府改革。据此,有人认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是政府改革。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主张。据说,新的中央全会要研究布署下一阶段的改革,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目前,我们的政府制度中有两大问题,一是政府和官员的权力过大,特别是掌控着巨大的经济和投资权力,二是政府和官员行为无章可循,随意性太大,甚至明显违法。因此,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限制政府和官员权力,特别是经济和投资权力,而最主要的办法和措施是,明确规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官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建立政府官员的行为规则,并对官员的行为实施公开的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同时实行真正严格的问责制度。

    在经济衰退和政策扩张时期,政府权力往往随着支出的增加而扩大,而在经济扩张和政策紧缩时期,正是限制和缩小政府权力的一个有利时机。但是,我们的作法往往与此相悖,政策扩张时期政府随支出扩大而扩张权力,政策紧缩时期又用行政干预扩张政府权力。如果我们对政府权力的借机扩张丧失警惕,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限制政府权力,不仅宏观调控会走偏,它所造成和留下的问题比它解决的更大、更难、更复杂,而且有可能影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阻滞中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