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软着陆”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汤敏    发布:2004-11-04    阅读:3171次   
    8月份的月度经济统计数据格外地牵动人心。
    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经历了5月份的探底和6月份的低位增速之后,又开始走高。
这种反弹发生在宏观调控刚刚取得成效之后,很容易让人感到忧虑和困惑。4月份开始推行的大力度宏观调控已经实施了近半年,其后果正在逐渐完整地显露出来,政策评价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全部集中在最近一段时期。就在几个月前,曾有分析人士对这一轮宏观调控的结果做过这样的预测:软着陆的可能性为40%,短暂的回落后再度反弹的可能性为40%,硬着陆的可能性为20%。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进入9月上旬以后,决策层、经济学界以及媒体不约而同地把“眼球”对准了即将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报上。经济统计数据历来是决策层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及制定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最主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就是几天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对有关媒体表示,“央行是否加息或采取其他宏观调控措施,要看即将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而定。”虽然周小川的表态试图掩饰中央银行正在考虑是否加息以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但已持续数月之久的“加息之争”还是因些而波澜再起。
     9月13日,在社会各界的期待中,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其监测的8月份经济统计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了5。3%,涨幅与7月份持平。这意味着,CP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突破了5%,——这一数字通常被视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
    9月16日上午8时54分,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监测宏观调控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亦由统计局发布。统计显示,今年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
    9月16日下午,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发布数小时后,本刊驻京记者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先生。
 
              要特别警惕“不着陆”
 
《新民周刊》:经济统计数据是评价宏观调控成效的最主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您对最近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成效有怎样的评价?
    汤  敏:应该说“软着陆”的迹象更明显了。“软着陆”是此轮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几个月前,当决策层开始大力度地推行宏观调控时,人们最担心的,一是“硬着陆”,二是“不着陆”,即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现在的迹象更接近于“软着陆”,但是“不着陆”的威胁还是存在的。
     我们现在更要注意防止“不着陆”,防止经济又回到高速增长的状态上,然后产生泡沫,这个泡沫会很快就破灭,最后只能通过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的。1986年和1987年的宏观调控,就是因为调控的力度不够,到了1988和1989年时,经济增长速度又出现更大的反弹,结果给整个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对此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新民周刊》:根据这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统计数字来看,我们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热出现了反弹?
    汤  敏:可能还不能这样认为,反弹不反弹看你和什么时候比,如果和5、6月份比,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高了一些,但是如果和1、2、3三个月相比,还是低很多的。这和4、5月份中央采取大力度的调控手段特别是行政手段在短期内产生了一种威慑作用有关。但长期来说,这种作用会慢慢递减或者削弱。目前,这种行政手段的作用正处在慢慢削弱的过程中,反弹的威胁是存在的。因此,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对宏观调控绝不能掉以轻心。
《新民周刊》;那么宏观调控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汤  敏:如果对央行8月份的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地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银行贷款数量的减少主要不是中长期贷款,而且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从5月份到7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流动资金贷款大幅下滑,但中长期贷款却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在这一轮经济紧缩中可能受到的打击最大。因为中小企业特别依赖短期贷款,他们没有太多的长期贷款。而这一轮经济过热,问题是出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但现在的结果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者说中长期贷款有增无减,这与此番宏观调控要把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压下去的初衷不相吻合的。因此,在下一步的宏观调控中,可能要在结构调整上下一番功夫。否则,没有过热的领域反而先冷下去,这对我们长期稳定的发展十分不利。
    从8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值得欣慰的是农业的投资现在上的比较快。1-8月,第一产业投资330亿元,同比增长16.3%,比1-7月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中央在今年年初发布“1号文件”后,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并采取很多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农业领域。不管怎么说,对农业加大投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加息刻不容缓
 
    《新民周刊》: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这一指标外,CPI指数是另一个最受关注的统计指标。您怎样看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的警戒线?
    汤   敏:通货膨胀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是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势头。从结构上来看,相当部分原因是由于粮价上升所致,另外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也有一些关系。秋收以后,粮价可能会因为丰收有所回落,但粮价回落本身是把双刃剑,即对城里居民有利,对CPI的回落有利,但如果粮价下跌的过猛的话,会对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讲,过了今年的11月份,粮价造成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估计会大大缓解。因为粮价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突然上涨的,今年一年粮价基本保持不变,那么11月份后,受翘尾因素的影响,粮价会大大下跌。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出厂价也就是工业产品出厂价的增加。因为通货膨胀有两个动力,一是老百姓的需求增加造成通货膨胀。另一个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现在看来,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中国的危险并不大,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危险还是有的。也就是说,尽管有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但因为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厂商不得不把价格提高,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产品卖不出去但照样会通货膨胀情况。总体来讲,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还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宏观调控不能放松的重要原因。
    《新民周刊》:8月份的统计数字公布后,加息之争又卷土重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加息的基础已经具备”,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汤 敏:利率问题是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加息当然是有利有弊,目前之所以还没有提高利率,可能和决策层对提高利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的较多有关。但如果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不动利率的负面影响就更大。因为现在存款已经是负利率了,这会导致老百姓存款意愿的减少,当然,这种减少可能并不是坏事情。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的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经是零利率并将接近负利率了。现在企业到银行贷款利率是5。3%,而通货膨胀率也是5。3%。这意味着企业或个人到银行贷款的成本很低,那些能够贷到款的企业或个人就等于能够得到银行的补贴。
    这会鼓励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到银行贷款,而结果可能是只有那些有关系贷到款的企业或人才能从中受益。这种情况极不合理,这等于银行和那些到银行存款的老百姓实际上是在补贴那些少数的、有关系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企业或个人。
这反映不出市场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会扩大这种需求的增加,在整个经济过热的压力下,如果需求太多的话,又会造成需求的压力,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地往上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是应该非常认真地考虑提高利率的时候了。
    《新民周刊》:反对派反对加息的理由,除了前一阶段谈的比较多的“加息会导致国外热钱的大量涌入”外,最近又有人提出,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离高层次的成熟市场化还有相当差距的时候,加息对经济增长过热或过冷的有效调节作用就要大打折扣。
    汤 敏: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利率提高了0。25%或0。5%也解决不了现在的宏观经济问题。我觉得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误区,这种误区在于,如果某种措施不是杀手锏,不能一招就解决存在的问题的话,就不应该出此招。这是不对的。中国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任何事情不可能靠某种单一的措施就能完全地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措施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就不应该出台,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另外,我们要区别宏观调控的手段与宏观管理的手段。 调控是指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是要采取的措施。而宏观管理指的是经常性的,小部分地调节。利率调节大部分是属于宏观管理部分的。利率调节实际上都是在边际上进行影响,它可能对相当部分的企业或个人影响不大,但它会影响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譬如说对那些可借或可不借款的企业或个人来说,如果利率稍高一点,它们就有可能不借了,当然那些暴利的企业除外。再譬如老百姓抵押贷款买房,利率高了一些以后,有的人就在抵押贷款时可能就会更谨慎一些,就会有一些人重新考虑这个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管理都是在边际上的调节。
    《新民周刊》:您觉得何时加息为宜?
    汤  敏:我觉得现在就该加息,当然过几个月通货膨胀可能会降下来一些,届时再把利率调下来就是了。 利率本身是应该经常进行调节的,象美国的格林斯潘就经常调节利率。利率应该随着市场的波动经常调整,而不是每次调整就是大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更平稳一些。
《新民周刊》:那么您觉得加息最迟不应迟过何时?
    汤 敏:这个很难说,这要依下一步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国际形势而定,不能笼统地说是11月份还是12月份。
 
                       调控目标与困境
 
    《新民周刊》: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该做哪些调整?
    汤 敏: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应该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把目前较快的投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让它增长的太快。另外就是在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所谓结构性的调整就是说你别看经济增长的这么快,但很多领域实际上还是偏冷的。这些领域和老百姓的生活及长期发展密切相关,譬如说农业、服务业,还有中小企业和就业等等。这些领域之所以不热,是和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或者说我们整个的融资结构、投资结构、价格体系等都有关,如果不做结构调整,这些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重要的领域就不能较快地发展起来。
    《新民周刊》:在您看来,阻碍成功实现“软着陆”的障碍有哪些?
    汤  敏:比较困难的是怎么样才能把不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因为这些不合理的投资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发展,是因为有一套机制在起作用。譬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它是有强大的支撑力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体制和制度能够防止追求政绩和形象工程的投资,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要特别防止出现泡沫经济,这一轮经济过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房地产过热,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有需求的,就是说,老百姓是拿真金白银在购买房子,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泡沫。台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当年出现泡沫的时候,老百姓也是拿真金白银投资房地产。市场经济甚至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照样可以出现泡沫。而我们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譬如说减少土地批租啊等等,都是从减少供给的角度出发,都是起减少供给的效果。但如果需求在那儿,而你的供给又减少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房地产的价格反而更高了,这种调控方式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呢?我们的措施应该着眼于增加供给、减少需求的角度,或者说要双管齐下,否则的话,就可能出问题。
      从增加供给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二手房市场做好。现在大家为什么都在抢新房,就是因为二手房市场非常地不规范,包括老百姓要想抵押贷款买二手房非常地困难。如果把二手房市场做好了,无形当中市场上就会多很多房子。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如果让购房者在买第二套、第三套房时很难贷到款,或者说给他的成本较高,这样他就不致于有太多的投机性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遏制住泡沫。(曲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