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从资源配置到分工理、从价格到制度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04-10-07    阅读:9482次   
    虽然凯恩斯揭示了宏观经济现象的许多规律,但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宏观经济学至今仍缺少一个结构严密的理论框架,只有微观经济学才有这样一个结构。因为有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才被承认是一门科学,才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微观经济学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它只研究给定经济结构条件下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流向,所以微观经济学又称为资源配置的学问,或者干脆称为 价格理论,当然,经济要发展,资源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价格必须正确,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分工,它决定了一个经济的结构,却并未能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斯密在《国富论》中特别强调了分工促进生产率的发展,并举了针的生产为例。经济学家并不是故意忽略了分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是未能提出一个理论解释,精确地分析分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于是分工只能是一个经济思想,而成不了一个经济理论。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豪塔克(Hendrick S.Houthakker)在一篇名为“经济学与生物学”的论文中指出:没有一个经济学分支不会因对分工的进一步分析而得益。杨晓凯等人的分工理论证明了豪塔克的看法,他对微观、宏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权和企业理论都用分工理论加以补充,甚至作了彻底的改造。他们自己把这一经过改造的理论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s),以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Neoclassical Microeconomics)相区别。这样的称乎虽有点勉强(只差了一个“兴”字),但强调了它渊源于古典微观经济学,仍着重在体系的严密性,十分依赖数学方法,然而它有全新的面目。

  先说它对原来微观经济学的影响。由于收益递减的普遍规律,对任何一种活动(生产或消费)投入太多的资源都是不利的,因此之故才有所谓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资源的最优配置发生于各部门边际产出相等的情况下,这是非线性规划中利用拉氏乘数法(Lagrange’sMultiplier)得到的结果。换句话说,最优解是可行解集合的一个内点。但人作为消费者面对着几万种消费品,只消费其中的几百种,其余的消费量为零;人作为生产者更不会去生产几万种产品,而只生产其中的一两种,其余的产量为零。这种情况说明,经济活动的最优解不是内点而是角点。证明这一点光用拉氏乘数法就不够了,而要用非线性规划中更普遍的规则,即库恩——塔克尔(Kuhn-Tucker)法则,拉氏乘数法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根据库恩——塔克尔法则,解得的一般均衡状态就不是内点,而是一组角点和内点的结合。当经济参数变化时,不仅内点均衡条件变化,对应于价格变化,而且一般均衡解中的角点从某一组不连续地跳到另一组,这对应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般均衡的这一修正对微观经济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可参见杨小凯这方面的论著。

  分工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最大,它不但从静态上说明分工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而且从动态上解释经济起飞。从信息理论看,分工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在分工社会中,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的人,只管钻研自己有关的生产技术,而不必去过问别的知识。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他可以不问其他而专门创造并积累自己的生产知识。当社会内每一个人都如此做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可以成亿倍地扩大。比较一下孔子时代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和今天人们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就明白此说非虚。诸子百家传诸后世的哲理证明那时的人不比今人更笨,但生产水平却不可比拟,从根本上说,这全是分工造成的。然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另一不利条件,即买方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成本。我们大多数人都消费电视机,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是如何生产的,知道它的成本的人就更少了。而在古代,种粮的人虽然未必去牧羊,但至少他曾见过牧羊是怎么回事,即使没见过起码他能想象某件东西是如何生产的。所以现代人有一句谚语:走遍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投机行为的机会。而且分工越是发达,此种机会越多。只有卖方之间的竞争才能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

  分工发达的结果是交易次数增加,而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分工不会无穷细分,它停止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交易边际成本的那个分工程度上。当新的经济制度出现,并能降低交易费用时,分工将进一步细化,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过去的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杨小凯指出制度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改变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这一结论符合近一两百年来各国经济能够发展或长期停滞的历史经验。杨小凯还指出,积累的资金既可用于购置设备改进生产技术,也可用于支付交易费用,试探新的制度安排,当社会进入到一种制度,其中分工利益的增量大于交易费用的增量时,分工有正反馈作用,于是发生经济起飞。这种解释显然超越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它强调了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分工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正如《动态》编辑部在“开展对‘新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一文(《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9期)中指出的,自斯密建立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经济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将制度视为给定的,其结果是非常数理化的微观经济学;一个是将制度本身,特别是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杨小凯等人的研究则重新将这两方面的研究汇合起来,将经济发展的制度根源与资源配置理论相结合。参见杨和勃兰德(Borland)在这方面的论著。

  分工和规模经济会发生冲突,因为分工越细会导致规模缩小。要兼得二者之利,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市场,这就是现代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把比较利益建立在自然资源秉赋和要素价格的差别上。分工理论则论证了国际贸易由于扩大了产品市场,可使分工进一步细分,从而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这种利益对于大国如美国和中国尚且不可忽视,逞论对于规模较小的大多数国家。见杨小凯用分工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文章。

  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是近年来受到特别重视且发展异常迅速的经济理论。杨小凯用他的分工理论于这两个领域同样得出了创造性的进展。杨与王建国(Monash大学博士)及Wills 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此模型的概念是在一个给定的法律制度下,社会中的竞争会平衡于合作可靠性与分工之间的冲突:即合作越可靠,风险越小,则分工越发达。所以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模型又提出了事前交易费用(在决策之前就能预见的,因而进入谈判之中的)和事后交易费用(在谈判时不能确定的,由于一方取巧而造成的社会效率损失)的概念。这两种交易费用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即考虑周到的谈判(增加事前交易费用)可减少取巧造成的经济损失。竞争使均衡发生在两种交易费用之和为极小的状态。所以财产权并不是定义得越明确越好,因为事前交易费用增加太大,虽然明确定义产权可以减少事后交易费用,总的说来仍是得不偿失。计时工资相对于计件制的发展,公共汽车月票制等等是使产权界定模糊,降低事前交易费用而使效率提高。一般而言,由法律制度决定的界定产权的效率提高,会提高分工度,市场规模、贸易依存度及生产力。杨等三人曾用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理论,他们的文章的中译本将刊出于《中国经济论坛1992年论文集》。

  企业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在以分工为主导线索的思考下得到了统一。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发生的,然而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这二者似乎并不相关。刘易斯的剩余劳力理论,库滋涅茨和钱纳里的结构变化理论是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但从分工理论来看,分工是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根源。交易效率同时制约着企业成长和分工发展。自由化政策提高交易效率,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减少交易风险交易费用。二者共同的作用造成了以企业林立为特征的富裕社会。从杨和勃兰德的理论来观察,人均收入增长、贸易依存度增长、市场扩大、内生比较利益的增加、专业贸易部门的扩大和其他结构变化都是分工内生演进的不同侧面。而传统发展经济学中却将人均收入增长看成是结构变化的推动力,而结构变化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关于企业理论方面,杨小凯的另一个贡献体现在他与黄有光在《经济行为和组织期刊》即将刊出的一篇题为“企业理论和剩余权力结构”的论文上。他们将Chase与张五常的产权理论变成数学模型,在模型中证明了仅在劳动分工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企业,而且必定是劳动力的买卖比起管理技术的买卖交易费用低才会出现企业。企业主花钱买生产劳动,这就出现了企业组织;而不是一线工人组织起来买企业主的劳动,这成为合作社组织。其原因是企业主的劳动从数量质量上更难界定,其交易费用更高的缘故。因此企业制度可以把一些交易效率极低的生产活动纳入分工系统,避免对这些活动的直接定价和买卖。企业主的剩余权就是他的服务的间接定价。这样看来,企业主的剩余权不是剥削而是其劳动报酬。

  分工理论又被用来作宏观经济的研究。杨与勃兰德建立一个模型,证明货币出现是分工演进的一个结果,证明在生产资料生产的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没有商品货币高级分工就不可能实现,证明了纸币用作商品货币大大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了分工和生产率,他还证明了商业循环和失业有积极的生产力意义,因为商业循环是分工的产物,二者互为依存,耐用品生产和非耐用品生产如果存在分工,则为了避免供应不足就会发生萧条。

  杨小凯这些成就,将概括在他与黄有光合著,由著名出版社North-Holland出版的书中。

  杨小凯在80年代初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任一般研究人员(未定职),1982年末他转去武汉大学任教。1985年经由邹至庄推荐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经济学博士,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三年内接连由讲师提为高级讲师和教授(Reader)。